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作者是德国叔本华,由韦启昌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虽然讨论的话题众多,但里面贯穿着的基本思想主线清晰可辨。

叔本华这位“语言艺术家”(弗兰茨?卡夫卡的赞语)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

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更见深刻。

内容简介
本书虽然讨论的话题众多,但里面贯穿着的基本思想主线清晰可辨。

叔本华这位“语言艺术家”(弗兰茨?卡夫卡的赞语)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

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更见深刻。

尼采形容阅读叔本华的著作犹如抵达了“一处森林高地——在这里,我们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整个人感觉耳目一新,重又充满了生
机”(《不合时宜的思想》)。

这组代表性的论文只占叔本华全部哲学著作的一小部分,但这些论文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性学、美学、教育学、玄学、宗教等多个方面,足以让我们领略到叔本华这位“不折不扣的天才”(托尔斯泰语)的思想魅力。

不仅《意欲》一文的确像叔本华所说的包含比许多系统的心理学还要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篇幅最小的《论教育》,他对教育的目的、方法短短几千字的阐述,难道是某些洋洋洒洒、不得要领的大部头教育学著作可以相比的吗?真正的思想天才与只是博闻强记的学者之间的差别,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简介
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

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
伴。

他于年写了《附录与补遗》一书,《人生的智慧》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一举成名。

他反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是新的“生命”哲学先驱。

他的所有作品中都弥漫着的一个核心理论:人类有三种基本生理能力,可以带给我们乐趣——一是吃喝睡等满足生存的能力,二是体育活动能力,三是情感能力,即观察、思考、感觉、阅读、默想、写作、发明、弹奏音乐、思考哲学等。

每一种能力都代表一个等级的意欲,依次递增,带给我们的乐趣也是真实度和持久力也是依次增强。

最高贵的快乐源于自身的最高级的需求(意欲),即能够真正学习、观察、研究、默想、实践、领略大自然美、艺术美和思想美;最强悍的人生是独立的享受于闲暇,即便没有任何娱乐。

他直透事物本质的深刻、冷峻和毫不妥协,与常人肤浅、颠倒、虚妄的世界观格格不入。

深刻的哲学必然渗透着常人所认为的悲观意味,因为“天地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常人只是一厢情愿、出于个人喜好而主观地粉饰、美化生活及其目的。

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严肃、深刻的哲学,尤其是叔本华的哲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到处弥漫着肤浅的乐观主义。

人们对人的完美、科学的进步深信不疑。

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加完全地打碎了那些空洞的美好愿望和令人陶醉的乐观主义。

除了盲目的思想被无情的事实明显击破的非常时期,人们的眼睛仍然是短视的,思想仍旧懈怠。

他们不愿也不能够深思。

所以,叔本华的哲学在平常时期注定就是曲高和寡,它只在少数思想深远的人们的脑中扎根和传播。

他特别专精于研究柏拉图和康德的著作,非常反对和不屑于黑格尔、费希特和谢林等人的理论。

他的一生不算风光,过着隐居的生活,直到1853年时,他的哲学思想才被世人所重视,不过却于1860年9月21日病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