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管理制度(辅助科室) (1)

护理管理制度(辅助科室) (1)

护理管理制度——第六、七部分临床科室布局设置与管理(辅助科室)一、消毒供应中心1.有健全的岗位责任制,消毒供应中心负责全院无菌物品的供应,本中心工作人员应掌握各类物品的清洗、包装规程,熟悉有关的消毒及灭菌操作技术,严格遵守工作程序,保证供应的灭菌器材及敷料绝对无菌。

2.认真执行各类物品清洗、包装、灭菌、存放等管理制度,作业分工明确,各种器械、物品和治疗包的清洗、包装应按操作规程有专人负责。

3.严格区分污染物品、清洁物品与无菌物品,避免差错事故发生。

4.认真做好压力蒸汽灭菌和环氧乙烷灭菌质量监测和记录,资料存档备查。

5.严格按照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对灭菌物品灭菌质量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及灭菌物品必要时需抽样检测,有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并认真记录质量控制过程,按要求存档,符合可追溯性要求。

6.提供给临床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时,必须严格检查,物品拆除外包装后,方可移入无菌物品存放间存放。

无菌物品过期虽然未使用,亦必须重新处理、灭菌。

无菌室为万级洁净空间,注意做好有关的保养工作。

7.供应中心人员均应熟悉本科室各种物品放置的固定位置及使用方法,用后放回原处,所有物品器材必须定时检查、补充、及时维修,器械保管、登记,每月清点一次。

8.每日定时做好下收下送工作,保证及时供应所需要的灭菌物品,并做好物品收发统计、电脑收费等工作。

9.供应中心人员要与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后勤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协作,并了解病区对无菌医疗用品的使用情况,随时征求意见,及时补充基数,努力改进工作。

10.工作区域温度、相对湿度、机械通风的换气次数符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要求。

供应中心的各工作间(无菌物品存放间除外)的空气应每天用O3灭菌灯消毒1~2次,并做好记录。

每月做空气培养一次,将结果存档。

开启环氧乙烷灭菌器必须严格按照工作规程进行操作。

物品灭菌完毕并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附:供应室消毒隔离管理制度1.按规定由专人专车回收使用过的污染物品及器械等。

2.回收过程中注意不能污染科室与医院的公共环境。

3.回收物品后在污物分类台进行分类核对登记,并采用正确有效的专业技术方法进行清洗消毒。

4.进入污染区必须戴帽、戴口罩、眼罩、穿防护服、戴手套、换鞋。

5.出污染区必须洗手、脱防护服、换鞋、脱口罩后再洗手。

6.去污区的传递窗须保持清洁状态,器械分类后、清洗池用毕要及时清洗消毒,台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抹拭,保持环境的确清洁干净、干燥。

7.特殊传染病的物品回收时,应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密封,并做传染标记,写病区、患者姓名、疾病名称,先用1000PPM健之素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入清洗机清洗消毒。

8.每日工作结束后,清洁地面一次,进行O3灭菌灯作空气消毒30分钟,每天2次。

9.回收车每次在回收工作结束后进行消毒液冲洗,并保持干燥存放在放车间。

10.每天工作结束后用含氯消毒剂500mg/L浸泡消毒、清洗防护衣、橡胶手套及专用拖鞋。

11.做好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严格区分医疗垃圾及生活垃圾的分类放置,按规定做好有关的登记。

以上内容如果与2009-12-01实施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3个强制性实施标准不一致,以最新的管理要求为准。

九、介入治疗室(一)导管室设置1.准备室:一般要求面积8~12m2,内设洗手池﹑导管器械冲洗池、导管冲洗专用龙头(供手术者洗手消毒,护士清洗整理手术器械、导管、敷料等用)。

2.更衣室:一般要求面积10m2左右,配置衣柜、厕所、淋浴间(供医护人员更衣)。

3.控制室:一般要求面积10~15m2,以铝玻璃与操作室隔开,用于放射技术人员操纵X线机,医生操纵电生理记录仪、监护设备、录像设备等。

4.操作室:一般要求面积≥60m2或以上,内设X线影像系统(如:DSA-数字减影装置)、自电压力监护仪、导管储存柜,急救设备和急救药物柜﹑治疗台。

(二)管理要求1.手术前护理:(1)向患者或家属讲明介入治疗的必要性﹑简单的操作过程及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取得配合;(2)详细了解病情,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制订相应的术中护理计划;(3)查阅患者有关检查资料是否齐全,有异常者报告医生;(4)了解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及其它危险因素(包括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气管炎、哮喘、湿疹、荨麻疹等);(5)手术前半小时作青霉素、普鲁卡因及碘过敏试验,并准确记录结果;(6)做好穿刺部位清洁和备皮;(7)手术中护理:①检查并保证设备、仪器达到正常使用状态;②连接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吸氧;③准备好该项检查或治疗的对比剂、器械、介入手术包及必要的治疗和抢救药品;④严格执行无菌作原则,做好术中配合,随时观察患者在检查、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并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⑤对危重患者,必要时医务人员穿戴铅衣守候在患者及操作台前工作,整个介入治疗过程,注意做好患者的防护及自我保护。

(8)手术后护理:①向患者交代有关注意事项,详细记录介入治疗过程,并清洗整理所有手术后的用物;②避免各种医源性不良刺激,病室环境安静;③嘱患者平卧,穿刺侧肢体制动12h,术后24h后下床活动;④注意观察穿刺点出血﹑渗血及桡动脉/足背动脉博动情况;⑤危重患者按时监测生命体征,准备好急救药品及相应器械;⑥对各种原因需留置导管的患者,应保持无菌,并及时更换敷料;⑦按时执行医嘱,随时报告病情。

(9)导管管理:①导管应编号、记录使用情况。

②检查导管的长度,表面是否光滑、打折,用放大镜检查有无裂痕,管腔有无阻塞。

③用过的各类导管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卫医发[2000]431号)规定要求进行消毒处理,传染患者用过的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④电极电管要检查测试导电性,并记录结果。

(三)导管室护士任职要求1.导管室护士要求是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注册护士。

2.熟悉掌握各种监护、急救仪器和药品的作用,及肝素、造影剂的用量和用法。

3.配合操作:熟悉医生的手术操作规程,熟练掌握各种导管、器械的型号、规格及放置。

十、磁共振检查室1.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2.护理人员上岗前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机器的性能、操作常规,掌握各检查部位检查时的体位要求及有关诊查知识。

3.落实岗位责任制,严格遵守MR检查的护理操作常规。

4.工作人员要求着装整洁,仪表端庄,热情有礼,耐心解释。

5.工作人员工作时必须精神集中,认真查对,防止差错。

6.合理安排患者的检查时间。

7.各种器械、药品、物品要做到额定数量,定位放置,专人保管,8.定期清点。

9.经常保持室内整齐、清洁、防尘,每天拖地、吸尘1~2次。

工作人员进入室内须换鞋,保持室温22~25℃,湿度60~70%。

10.保持候诊大厅环境清洁,明亮,安静,舒适。

11.检查前向患者说明检查部位、检查时的注意事项,如何配合。

12.准确及时填写各种登记薄。

13.报告要经核对无误后方能发出。

附:MR检查护理常规1.护士接到检查单后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

2.介绍MR的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解除患者紧张的心理。

3.询问病史,收集患者能提供作为参考的资料或照片。

测体重并记录。

4.请患者把所有金属物品取出,包括:手表、锁匙、磁卡、BP机、移动电话、假牙、硬币、项链、耳环、发夹等物品,交家属或护士保管。

如有安装心脏起搏器或颅内动脉瘤术后的患者禁做MR,体内假肢慎作MR检查。

5.患者进入MR室前更换鞋。

6.烦躁不安的患者或不能合作的小孩,检查前按医嘱给予镇静剂。

如需增强扫描者给予预留静脉通道。

如需麻醉的患者应配合麻醉师用药并准备急救物品及器械。

7.体部MR检查者,注意衣服拉链、文胸扣、皮带等金属物品要取出,腹部检查者需空腹,排清大便,检查前15~20分钟给予口服造影剂,检查时用腹带固定腹部以抑制腹式呼吸。

盆腔检查者,检查前一天晚上服泻药,检查当日晨空腹,口服造影剂待膀胱充盈后检查。

女性患者做盆腔检查前需到妇科行阴道纱块填塞。

如带有金属节育环,应取环后再行MR检查。

8.根据不同的部位,选用不同的线圈,如:头部用头线圈、颈部用颈线圈、胸腰椎用胸腰线圈、腹部用体线圈、胸部检查常规上心电监护,以便采集信号。

9.危重患者做MR检查应有专人在MR室陪护,心肺功能不全者检查时应用心电监护,并准备急救物品、器械及氧气。

如遇心跳呼吸骤停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摩并及时通知医生及急诊室、麻醉科协助抢救。

10.检查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注射造影剂时密切观察药物反应。

11.检查后,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无不适可离开,并说明取结果的时间。

十一、 CT检查室管理制度暨检查患者的护理(一)检查前准备1.认真查对申请单患者姓名。

2.患者入室前必须更换鞋。

3.核查及询问患者有否按要求做好检查前准备:(1)腹部检查:扫描前一周内,不做胃肠道钡剂造影,不服用含金属的药物,检查前2天少吃水果、蔬菜。

扫描前4小时禁食。

(2)盆腔检查:检查前一天晚上8时取二格造影剂配500ml开水口服,已婚女性患者检查当天请先到妇科行阴道填充纱布。

检查前2小时多喝开水,检查前需憋尿。

(3)心脏检查:检查前需要控制心率于70次/分以下。

4.对需造影的患者,要询问是否有过敏史,做过敏试验和注射药物时,要密切观察病情。

5.6.患者检查部位如有金属物品必须除去。

7.检查前所有药物,要认真查对,并做好记录,然后送患者进入扫描室。

8.根据不同部位,做好检查前的处置。

(1)胸、腹部扫描前,要训练患者有规律的深呼吸和呼气。

(2)(4)颈部扫描时,嘱患者勿作吞咽动作。

(5)眼、眼眶扫描时,嘱患者闭眼,并停止眼球转动。

(6)对不合作的小儿、躁动患者,要给予约束固定或按医嘱给予镇静剂。

(二)扫描中的监测:1.注意患者是否处在扫描的正确位置。

2.注意安全,如为躁动的患者,要采取安全措施,防止坠地。

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危急情况,应立即停止扫描,进行抢救。

(三)扫描后的护理:1.将患者送出扫描室。

2.接受增强扫描的患者,要观察有否出疹,如发现有红疹需服过敏药物,并留观片刻,确定无特殊后,才允许患者离去。

3.需迟扫描的患者,应准备将回室时间告知患者或家属。

4.传染患者扫描后,应及时更换床单及衣服,所用的器械要进行消毒。

5.如发现患者有喷嚏、恶心呕吐或有呼吸紧迫感、口唇发绀等反应,应立即输氧,并注射过敏药物,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工作。

十二、伽玛刀治疗室1.同MR管理要求。

2.头架固定室保持整齐清洁,入室换鞋,每天定时用紫外线消毒,地面用消毒液拖地,治疗台面用消毒液抹拭。

3.准确及时填写手术患者的资料,核对手术通知单、签字单、收费单、MR 片或CT片。

4.用后的定位头架及时清洁、点数、保养后送供应室高压消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