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 中国历代咏农诗选 》

《 中国历代咏农诗选 》

读咏农诗选有感
距今约一万年前,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劳动人民世世代代与农田、农活、农事为伴。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更离不开为之辛苦劳作的广大农民。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璀璨的文化,这一切都基于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中华民族在这神州大地上能生存、繁衍、发展、进取。

诗词是中华文化历史中的瑰宝,在历史的发展中占据着无可取代的地位。

诗词是历代文人墨客智慧的结晶,是有识之士寄情表志的媒介,是风流人物流芳百世的凭借。

唐诗是甘美的清泉,宋词是飘香的落花,元曲是萧索的秋风,轻轻掬一捧清泉,拾几瓣落花,在秋风中沏壶好茶。

于是,芬芳四溢。

从古典走出来,就是一段伟大的经历。

从古典走出来,就是一段伟大的历史。

我们经历着伟大,我们在文学里亲近历史—于是,在诗词的意象中,我们成就了古典的美丽。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歌来源于劳动,是劳动者们劳作时用以齐动作,抒心志,解疲劳的有节奏的呼声。

我们从中华诗词中感受着韵律美,我们从中华诗词中读出了历代农民的生活与农业历史的发展。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其诗主要描
写隐逸生活和摹写旅途山水风光,恬淡孤清,意境幽远。

他的《过故人庄》写出了农村风光的清新秀丽、恬静幽美以及朋友欢聚的酣畅淋漓。

写农家生活,简朴而亲切;写故人情谊,淳淡而深厚。

宛如一幅田园风景画、风俗画。

结尾两句,更于平淡中见出主客之间的亲切交融。

正如沈德潜所评:“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集》)。

《伊耆氏蜡辞》《伐檀》《硕鼠》等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各种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的诅咒,对风调雨顺的生产条件的渴望。

在那个时代,存在着严重的阶级性,统治者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正是剥夺、占有了歌者(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所得。

揭示出三千年前西周社会中奴隶和奴隶主生活的尖锐对立。

奴隶们一年四季无穷无尽的劳苦艰辛,却食不裹腹,屋难避寒;奴隶主坐享其成,却锦衣玉食,穷尽奢侈。

这种鲜明的生活对比,渗透出劳动者的无穷辛酸和强烈愤懑,也揭露了剥削阶级贪婪、残酷、丑恶的本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寥寥数字,却让我仿佛看到了陶渊明的衣絮飞扬,超然脱俗。

连绵起伏的群山,幽长蜿蜒的小径,浓绿灵秀的田野,遍地的似锦雏菊以及微微的风。

陶渊明,这样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就生活在这一片独好的风景里。

可是,他却是在放弃了荣华富贵,退出仕途之后,才过上如此恬静的生活的。

诚然,放弃就意味着获得。

有时候,我们需要放弃。

当我们放弃一样东西时,上帝不会
亏待我们,他会赠予我们另一样东西。

农家的闲适生活深深吸引着五柳先生。

《田家》出自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的柳宗元。

它记述他亲眼所见的农村情况,描写催租官吏的凶残面目,谴责了封建官府的横征暴敛,反映了农民的不幸命运。

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同情。

诗词,有着太多的学问,有着太多的奥妙,有着太多的启示。

诗词,正散发着它独有的迷人的光辉与芳香,等着我们去采撷,去思索。

有关农民、农村、农业的诗词有许许多多,从对它们的咏读、分析中,我看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读出了农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

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重视农业的发展。

有关农业农民的格言谚语也有很多,如: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毛泽东);农,天下之大本也(汉书);民之事在农(国语);历览各国产业发达这顺序,皆以农为本(清〃梁启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