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方案目录第一章建设背景 (4)第二章项目概述 (5)2.1. 建设目标 (5)2.1.1. 提高区域教育服务水平 (5)2.1.2. 建立数字化教学与环境、 (5)2.1.3. 构建标准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 (6)2.1.4.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7)2.1.5. 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平台架构 (7)2.1.6. 构建网络学习空间 (8)2.1.7. 建设网络教研中心 (8)2.1.8. 建设网络课程中心 (8)2.1.9. 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9)2.1.10. 实现教育管理信息互联互通 (9)2.1.11. 整合视频应用系统 (10)2.1.12. 建设教师培训中心 (10)2.1.13. 推进学科基地建设 (10)2.1.14. 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11)2.2. 设计原则 (11)第三章系统设计架构分析 (14)3.1 平台整体架构 (14)3.2 逻辑结构 (15)3.3 技术实现 (15)3.4 运行环境 (16)3.5 安全机制 (18)3.6 性能指标 (19)3.7 数据接口 (20)第四章平台部署分析 (20)4.1. 平台部署 (20)4.2. 软件即服务层(SaaS) (20)4.3. 平台即服务层(PaaS) (22)4.4. 基础设施服务层(IaaS) (22)第五章平台功能分析 (23)5.1. 基础支撑公共服务平台 (23)5.1.1. 统一身份认证 (23)5.1.2. 统一开放接口 (23)5.1.4. 统一消息通讯 (24)5.1.5. 统计分析中心 (24)5.2. 开放应用接口平台 (25)5.3.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25)5.3.1. 资源门户 (26)5.3.2. 资源管理 (27)5.3.3. 资源转码工具 (28)5.3.4. 资源积分商城 (29)5.3.5. 资源开放平台 (31)5.4. 教育公共应用平台 (33)5.4.1. 云学习平台 (33)5.4.2. 网络教研平台 (34)5.4.3. 试题组卷平台 (36)5.4.4. 网上阅卷平台 (37)5.4.5. 云录播平台 (38)5.4.6. 教师培训平台 (39)5.4.7. 微信家校通 (41)5.4.8. 网络学习空间 (42)5.4.8.1. 个人空间 (42)5.4.8.2. 机构空间 (46)5.4.8.3. 学校空间 (49)5.4.8.4. 班级空间 (53)5.4.8.5. 教研组空间 (55)5.4.8.6. 市、区县级教育局空间 (55)5.5. 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56)5.5.1. 办公管理 (56)5.5.2. 教务管理 (58)5.5.3. 总务管理 (59)5.5.4. 人事管理 (61)5.5.5. 德育管理 (62)5.5.6. 班级管理 (62)5.5.7. 校办管理 (63)5.5.8. 后台管理 (65)5.5.9. 信息交流 (65)5.5.10. 即时通讯 (66)5.6. 智慧教室 (69)5.6.1. 总体概述 (69)5.6.2. 班级互动授课系统 (69)5.6.2.1. 大屏授课端主要功能 (69)5.6.2.2. 教师PAD端功能 (72)5.6.2.3. 学生PAD端功能 (73)5.6.3. 云学习中心 (74)5.6.2.4. 教师云中心 (74)5.6.2.5. 学生云中心 (76)5.6.2.6. 班级管理 (78)第一章建设背景2012年9月5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副总理(时任国务委员)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提出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出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

2014年11月16国家五部委《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云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明确要求。

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发展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对于推动区域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均衡、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云平台势在必行。

平台的建设以网络学习空间为中心,针对师生实际需求,实现优秀资源的动态整合、共建共享与优化配置,形成与各学科教材相配套的、动态更新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

从实际教学应用出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促进教育均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建设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章项目概述2.1.建设目标2.1.1.提高区域教育服务水平以教育内涵发展为主的基础教育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这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把握区域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采取科学的方法,系统全面推动区域基础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使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减少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使所有学生都能享有公平教育的权利。

云计算技术为构建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充分而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区域教育云的主要目标是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效率,为全省或全市的所有学生提供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教育云的服务对象为各区县的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市各级教育管理机构以及教育资源开发商或提供商。

2.1.2.建立数字化教学与环境、个性化教学平台应提供自由的学习环境,新课改中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爱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建立个性化教学的模式。

教育,尤其是为未来人才打基础的教育,要十分清楚地明白自己的使命: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的人才。

素质教育要从研究学生的个性入手,遵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个性差异,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其和谐发展。

在此基础上,要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特长或潜在的优势,有意识地发现与培养,使他们萌芽的特殊才能不被磨灭掉。

同时,个性具有双重性的特征,对个性较强的学生,既不能一味压制,也不能放任自流,应积极引导,使其扬长避短,健康发展。

通过自由的教学环境的打造、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建立及学生信息化素质的加强,努力实现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宏伟目标。

2.1.3.构建标准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教学管理信息化提供平台,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可使用教育信息网络和教育管理数据库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评估与质量管理等,并为领导进行教育决策提供支持,实现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

区域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管理系统,以教育云为基础,集成现代网络新技术,将校园管理、教师教学管理、电子排课、设备管理、来文审批、数据统一管理、在线考试和评估等多项功能有机结合,实现了网上教学和管理的一体化,有利于区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提升。

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软件系统、教室管理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面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信息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数字化。

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需要提供通用性的基础服务,同时也需要提供其他标准服务,提供第三方系统的整合支持。

2.1.4.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研互动平台的建立,要注意:一是研训机构要充分整合教研、科研、培训等方面的资源,承担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指导和师资培训任务,有效推进南大港管理区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二是研训管理者要承担研和训双重任务,并确保二者有机融合;三是研训学员要在“研”中“训”,“训”中“研”,促进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基于教研平台与资源平台打造区域研训一体化体系建设基础,目标是实现网络教研成果课程化管理的研训模式。

利用教研互动平台与课程培训平台,开展课程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专业化课程资源,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针对性,实践性,有效性,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重要目的。

2.1.5.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平台架构通过构建融教育社区中心、网络教研中心、网络课程中心、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视频应用系统于一体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区域师生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为县(区)、校提供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及各级门户网站,实现各级平台的互联互通。

平台建设以“统一认证、统一数据”为基础,网络学习空间与各应用、资源系统之间通过统一数据系统实现高效同步,使各应用系统间数据不成为信息孤岛,全方位为教研、教学、学习提供服务,为信息交流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以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2.1.6.构建网络学习空间本项目是区域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重要举措,项目将为区域每位师生提供一个集学习、工作、交流于一体的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集成教师日常教学教研所需的各类服务和工具,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平台将为多层次用户团队(包括从师生个体<-> 班级团队<-> 学校团队<-> 学科团队<-> 区域团队)提供相应的资源、工具、环境的支持和服务,实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良性互动。

2.1.7.建设网络教研中心与传统的定点、定时的常规教研组织形式相比,网络教研更能满足教师对教学问题随时探讨的需求,能够改变研教分离的状态,使得更多教师参与教研、实现深度教研成为可能。

通过本项目为我区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教学研究、教学交流、教研评比、成果展示等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平台,能够从教师个体研修、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个层面协助教师专业成长,为开展区域性网络教研活动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从而创建“人人、天天、点点”都可网络教研的理想环境,全面提升区域教学教研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