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2011语文学科教学论讲稿绪论教学目的:了解课程概况、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了解该课程的学习方法及参考文献。

教学内容:课程性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品质。

课程目标:1.了解和探究语文教学的规律,提高语文教学理论素养2.培养初步的语文教学技能参考文献A、基本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6月发布)。

B、主要著作:1、《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2003年7月、2004年月出版,倪文锦主编);2、黄麟生林润之主编《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永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4、《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5、《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王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6、《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郑国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7、《语文课程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8、《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刘国正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9、《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杨再隋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10、《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C、专业报刊:1、《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主办);2、《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3、《课程·教材·教法》(课程教材研究所);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发展演变等教学目的与要求:比较语文课程发展史上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和历史发展;明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1.识记:三百千、四书五经、文选读本、语文、“红领巾”教学法2.了解:古代、近代、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特点3.理解:古代语文教育的经验和弊端、近现代语文教育思想、“工具说”理论第一节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蒙学读物“三、百、千、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儒家经典:“五经”、“四书”“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四书” 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文选教材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或《昭明文选》),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文选读本我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张志公: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一、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二、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三、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1987三大经验1、识字教学。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4)联系日常生活。

(5)激发儿童兴趣。

2、阅读教学。

(1)熟读,精思,博览。

(2)评点法。

3、写作教学。

(1)注重基本功训练。

(2)多读多写多改。

(3)从模仿入手。

(4)先放后收。

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与弊端(一)三大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语文考试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

2、教学内容问题——束缚人的思想。

3、教学方法问题——记诵和摹仿。

重感知,缺乏分析和认识。

(二)四大弊端1、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

传统语文教育存在许多弊端,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脱离实际。

2、脱离应用实际——大多和生活实际无关。

3、忽视文学教育——抹煞了学生的文学天赋和理解、欣赏文学的能力。

4、忽视知识教育——文字学、训诂学知识的欠缺。

第二节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概述一、萌发诞生阶段(1902-1926)㈠清末的语文教育语文独立设科1904年1月,清政府又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和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

这是语文独立设科的标志。

㈡辛亥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1.民国初年的语文教育改革2.袁世凯复辟与恢复读经3.辛亥革命时期的语文教材㈢“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育⒈文学革命与白话文运动⒉新学制与语文课程纲要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研究二、艰难成长阶段(1927-1949)㈠国统区的语文教育㈡老解放区的语文教育第三节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国当代语文教育概述一、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一)建国初期的语文教育1.“语文”学科的命名1963年10月5日,叶圣陶先生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认真学习语文》中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2 “红领巾”教学法(1953-1955)红领巾教学法的作用和所产生的问题作用:(1)教学方法改革。

”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是启发式与谈话法(2)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A题解,介绍作者、时代背景等;B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等;C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等;D总结主题思想;E研究写作特点。

问题:(1)助长了“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的倾向。

(2)当时有些教师把“讲课”变成了“问课”,产生了形式主义倾向。

3.汉语、文学分科实验(二)“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⒈“大跃进”时期的教育方针⒉“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三)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⒈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学讨论⒉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材(四)“文革”时期的语文教育⒈“文革”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⒉“文革”时期的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二、走向成熟阶段(1978-2001)㈠新时期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1.新时期语文教学大纲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3.“工具说”理论的确立“工具说”的优点:“工具说”是第一次关于语文学科的定性,这种定性主要是针对汉语文学分家时期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和1958年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的偏向而提出的,在语文教育史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缺点:(1)导致了把语文课教成“纯工具”课的倾向,引发了持续不断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

(2)把语文的目标定为“理解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类似“语言文字课”,是语文课缺乏个性。

㈡新时期语文教材建设⒈编审分开、一纲多本的政策⒉新时期的语文教材㈢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⒈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缘起⒉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成就㈣新时期语文教育研究⒈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研究20世纪最后20余年的改革开放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取得辉煌成就:(1)于漪老师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

(2)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3)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实施方案。

⒉世纪之交关于语文教育的争论•1997年,《北京文学》发表王丽《中学语文教学手记》、邹静之《女儿的作业》和薛毅《文学教育的悲哀》三篇文章,掀起了全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大讨论。

•1998年王丽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9年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的《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课程出台:•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

•2001年7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

•2003年4月高中《课程标准》颁发。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教学目的与要求:1.识记:语文课程性质、语文新课程教育理念。

2.了解:语文单独设科以来关于课程性质的争论。

3.理解:语文课程性质。

第一节语文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义教新课标•交际功能和负载文化,是语文与其他一切工具的根本不同之点,是语文的根本属性。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的含义和具体主张(教材P62-63)•含义:是指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来发展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

•具体主张是: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

第二节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

新的学生观是新的课程价值观的核心。

基本理念•义教《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第四章语文课程设计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语文教材的改革情况。

2.理解:语文教材的功能与使用原则;语文教材发展趋势。

第一节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问题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概念语文课程标准即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顺序。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性质:我国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是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三、设计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国情的特点。

•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

•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二节语文教材建设一、语文教材的概念语文教材这个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