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史上誉为“诗仙”。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

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谢灵运,“小谢”指谢眺。

4、“建安骨”又称建安风骨,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刚健清新的诗文风格。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6、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7、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

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8、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_愁_______。

9、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答:“昨日”那些时日弃我而去,不能挽留;现在的时日扰乱着我的心,使我有许多烦忧10、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11、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答:示例一: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

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12、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答: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

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

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13、(2008江苏泰州中考题)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完成下列三题。

(6分)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

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

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

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2)联系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诗人政治欠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

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

⑶“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

(3分)“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虫下”构成对偶,句式工整。

以“明镜”喻“两水”,写出秋水的清澈、品莹;以“彩虹”喻“敬桥”,写出双桥之美。

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双桥好似彩虹,这“彩虹”的影子落入了“明镜”之中,一个“落”字,将天上与水中联系起米。

【简析】第二题是对思想感情的领悟,解题时就可以结合注释①提供的写作背景,联系前面的写景句和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所蕴含的情感,揣摩出诗歌的思想感情。

对内容的理解一般以主观题为主,因此需要同学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多练习,多思考。

14、写李白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的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15、赞美主客双方才华、抱负的是: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16、表现作者幽愤的句子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7、默写《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关于人生哲理的诗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8、默写《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关于文学典故的诗句。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课堂练习一、注音:谢朓(tiǎo)、饯(jiàn)别、校(jiào)书郎、酣(hān )高楼、逸兴(xīng)、称(chèn)意、明朝(zhāo)、弄扁(piān)舟、燕(yān)然二、解词:②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

③建安骨:建安风骨,学风格。

④小谢:指__谢朓__。

后人将他和__谢灵运__并举,称为大谢、小谢。

这里李白用以自喻。

⑤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

发,秀发,诗文俊逸。

⑥逸兴(xī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

⑦称(chèn)意:称心如意。

⑧朝(zhāo)。

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

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

⑨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

指隐逸于江湖之中。

扁舟,小船。

⑩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⑾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三、诗歌内容理解填空: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后人称赞他“斗酒诗百篇”、、、、、、《月下独酌》、2、“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明“云”与己都有凌云壮志的诗句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45四、名句填空:1、“诗仙”李白,在游山玩水中飘逸洒脱而又放旷不羁,但他诗中往往又愁情满怀。

请写出李白诗中与“愁”有关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最能抒发作者相思和亲情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青年人需要像唐朝诗人李白那样,既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的豪情壮志,又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生活信念。

4、古人的一腔“愁”绪,常在诗文中流露。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愁”的难以排解,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表达了“愁”之绵长,李清照在《武陵春》中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说尽了“愁”之沉重。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8、人生难免不称意。

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给自己的心灵找一条出路;刘禹锡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给自己的心灵觅一种安慰。

(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填空)9、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10、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语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突出了特定位置江岸的特征和江水的态势。

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12、诗中表明“云”与己都有凌云壮志的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诗中李白用比兴手法写出愁多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3、诗中诗人心理变化的历程是什么?愁苦烦忧——振奋——更加愁苦(二)《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