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_《相互作用》章节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相互作用》章节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6 相互作用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记忆高中物理中常见的三种力的特及规律;
2.能正确地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3.理解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实质;
4.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能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分析解决受力平衡问题;
5.能用整体、隔离法解连接体问题。

二、教学重点
1.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大小、方向;
2.受力分析的矢量三角形方法,正交分解方法;
3.平衡问题
三、教学难点
1.弹力、摩擦力的判断
2.矢量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的选取的使用
四、教学过程
【知识网络】
课前完成知识网络,并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案。

【课堂导学】
提问弹力、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判断条件。

(一)弹力、摩擦力的判断
弹力
摩擦力
存在判断
①产生条件
②假设法
③受力分析
①产生条件
②假设法
③受力分析
方向判断
恢复形变的方向。

平面、球面、点
接触
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受
力分析
大小受力分析或x
k
F∆
=受力分析或N

=
学生随堂练习。

例1提问学生答案和分析。

例2实时展示多名学生的答案,并做点评。

例1. 关于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CD)
A. 桌子受到了杯子的压力是因为桌子表面发生了微小形变
B. 两物体间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而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
C. 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既可以充当动力也可以充当阻力
D. 绳子的拉力只能沿绳收缩方向,且绳上弹力处处大小相等
例2. 判断并画出弹力或摩擦力的方向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
提问和展示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循的运算法则。

1. 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定则
2. 方法: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正交分解
(三)平衡问题
提问平衡状态的条件和特点。

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平衡条件:0
=

F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个力作用下:可使用合成法(三角形定则)
四个以上力作用下:正交分解法(基本方法)
1.静态平衡
特点:物体受到恒力的作用下达到平衡状态,则物体所受各力构成闭合三角形(受三个力)
或正交分解后坐标轴方向合力均为零。

学生随堂练习。

例3,学生独立解题2分钟,展示学生答案并请学生讲解,教师点评总结。


场练兵,抽学生上黑板做题,教师点评,3分钟。

例3. 质量为m的物块置于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块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恰好沿固定斜面向上匀速运动。

求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考场练兵】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重物被绳A、B悬挂于墙角,已知两绳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

现不断增加重物重力,试判断哪根绳子先断。

2.动态平衡
特点:物体受到变力的作用下缓慢移动时可以认为物体每一个时刻都处于平衡状态。

学生随堂练习。

例4,学生独立解题3分钟,展示学生答案并请学生讲解,教师点评总结。

考场练兵,抽学生上黑板做题,教师点评,5分钟。

例4. 当挡板由竖直位置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怎样变化?
【考场练兵】如图所示,小船用绳牵引,设水对船阻力不变,在小船匀速靠岸过程中,分析船受绳子的拉力F、船受的浮力F浮。

船受的合力F合如何变化。

(四)连接体问题
提问连接体问题的使用条件和处理方法。

1. 方法:整体法、隔离法
2. 使用条件:连接体各部分运动情况一致(速度大小相等)
学生随堂练习。

例5,学生独立解题2分钟,展示学生答案并请学生讲解,教师点评总结。

考场练兵,抽学生上黑板做题,教师点评,5分钟。

例5. 如图所示,m 1与m 2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F 作用下向右做匀速运动,求m 2对m 1的摩擦力,以及地面对m 2的摩擦力。

(滑轮质量和绳与滑轮的摩擦均不计)
【考场练兵】如图重力为400N 的人站在重力为500N 的重物上通过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

求绳上的拉力T ,墙顶对定滑轮的拉力F ,以及重物对人的支持力N 。

【随堂小结】
根据课堂板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弹力、摩擦力的判断和求解。

2.力的运算法则。

3.平衡问题 【板书设计】
§3.6 相互作用复习课 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高一的学生对于“力”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他们已经在初中阶段对重力、弹力、部分摩擦力有了一定的学习,并且研究了物体受少数共线力情况下的“二力平衡”问题,知道了物体在“静止”、“匀速运动”状态下的受力特点。

m 1 m 2
F
G 2
F
T
能力层面:学生已经具备了对运动现象一定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能够将一些简单的实例转化成物理模型。

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规律概括和结论总结能力。

情感情面:学生对“力”这个熟悉的物理名词遇到陌生的学习内容时能表现出具有较多的兴趣。

§3.6 相互作用复习课效果分析
从课前预习效果来看,导学案课前部分本章知识框架概括、例1、例2大部分学生完成情况较好。

例2画出弹力方向部分学生存在思维定式,需要强调。

从课上互动效果来看,提问的基础知识点大部分学生较为熟悉。

对于矢量三角形、正交分解法等解题方法的选取和使用情况来看,经过引导和练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基本掌握,针对这部分课后应有针对性的练习,及时巩固课上的学习成果。

从课后批改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基本力大小、方向的判断,矢量的合成和分解,静态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有了较大进步。

但基础不牢,还需多加训练,接下来可以在章末检测等综合试题中有所体现,或者在练习今后所学知识的训练题中有所穿插巩固。

§3.6 相互作用复习课教材分析
本章《相互作用》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主要是静力学范畴包括几个基本力的概念如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它们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要求学生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运算,即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及三角形定则的
理解与应用,加深对矢量及其合成法则的认识。

最后我利用静力学平衡问题,加深对本章知识的综合利用。

可以说,本章内容虽难度不大,所研究的力学问题却是整个高中物理内容的基础,学生掌握好了简单力学的分析能力,对今后的动力学分析、曲线运动、粒子在复合场运动问题等诸多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可见本章的重要之处。

§3.6相互作用复习课评测练习
【随堂练习】
例1. 关于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桌子受到了杯子的压力是因为桌子表面发生了微小形变
B. 两物体间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而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
C. 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既可以充当动力也可以充当阻力
D. 绳子的拉力只能沿绳收缩方向,且绳上弹力处处大小相等
例2. 判断并画出弹力或摩擦力的方向
例3. 质量为m的物块置于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块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恰好沿固定斜面向上匀速运动。

求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F
【考场练兵】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重物被绳A 、B 悬挂于墙角,已知两绳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

现不断增加重物重力,试判断哪根绳子先断。

例4. 当挡板由竖直位置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怎样变化?
【考场练兵】如图所示,小船用绳牵引,设水对船阻力不变,在小船匀速靠岸过程中,分析船受绳子的拉力F 、船受的浮力F 浮。

船受的合力F 合如何变化。

例5. 如图所示,m 1与m 2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F 作用下向右做匀速运动,求m 2对m 1的摩擦力,以及地面对m 2的摩擦力。

(滑轮质量和绳与滑轮的摩擦均不计)
【考场练兵】如图重力为400N 的人站在重力为500N 的重物上通过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

求绳上的拉力T ,墙顶对定滑轮的拉力F ,以及重物对人的支持力N 。

【课后评测】
1.水平地面上有一斜面体A ,在A 上放一物体B ,若对物体B 施加一个沿斜面向上且由零逐渐
增大的力F ,A 、B 始终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如图:则
A .
B 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增大 B .地面对A 的摩擦力一定增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