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目仔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编制
自闭症康复的游戏治疗
一,游戏治疗的定义
从出生到六岁以前,小孩子几乎一张开眼睛就开始玩,从个人的身体一直玩到各种玩具。
游戏治疗则是给儿童游戏的机会,让他们用玩具来说或表达他们口语能力所无法描述清楚的感受。
孩子们在一岁半左右,即可做互动式的游戏,这时就可以开始进行游戏治疗。
游戏疗法(play therapy)是基于心因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
对于儿童无法完全明确的使用语言表达及理解的情况下,治疗者用儿童能够以身体机能表达心理面的游戏,取代语言作为沟通的方法。
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可了解人我之分离,并学习人际社交技巧,培养社会适应力。
游戏治疗的目的就是藉游戏的特质,发挥儿童本身的自我治愈力,以抒发内在的情结,使人格得以正常发展。
二,游戏治疗的功能
游戏是儿童们最自然的一种自我表现方式。
游戏治疗就是根据此事实给儿童机会,让他们表现出自己的感觉和问题。
游戏治疗是很独特的,因为他是使用玩具,玩偶,游戏比赛或其他游戏媒体,以引发儿童普遍性的兴趣进而参与活动。
一旦孩童开始游戏,存在于治疗辅导者和小孩间的紧张就减少。
又一旦治疗性反应建立后,鼓励孩童利用想像游戏,表达感觉和行为,藉以降低焦虑,进而改善问题。
游戏对儿童有吸引力。
因为游戏具有随意活动性质,能令人振奋且于紧张生活中提供片刻休息。
儿童在游戏中能免于成人的评价与判断,且被准许犯错而不必害怕失败或遭成人讽刺。
游戏鼓励幻想和应用关系,在假想的世界中,儿童能免于竞争,并能满足控制他人的需求。
儿童常经验到注意力无法长久且被勉强参与低兴趣,低吸引力的活动,游戏能增进兴趣并引发参与,鼓励身体和心智自我的发展。
心理康复专家认为游戏治疗有以下几项功能(一)游戏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可以促进儿童四肢功能的发展,(二)从游戏中教儿童许多社会规则,(三)儿童可经由游戏中学到如何交朋友,怎样和他人愉快相处,和朋友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经验,所以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帮助也很大,(四)游戏等于是各种角色的扮演,常有很深的家庭,社会意义,(五)游戏是一种身心的纾解。
三,游戏治疗的原则
原则一(接纳):以温和,容忍,接纳,关怀与宽恕,与孩子建立友善关系。
原则二(内省):微笑倾听孩子的表达和感受,并引导他领悟自己的行为,发展内省力。
原则三(自尊):帮助孩子保有自尊,鼓励孩子把握机会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亲自著手去做。
原则四(渐进):不急著要求孩子立即解决问题。
醒目仔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编制 指导者需注意:情境的营造和情绪的培养,是进行游戏治疗之前所必需先完成的准备。
尤其是父母亲,老师等治疗者,一定要秉持宽容的心态,不可心存速成之念,而应以鼓励,关怀来诱导受治疗的儿童,撤除其心理上的藩篱,软化其推拒的心理,方能有成。
四,游戏辅导在教学上的应用
研究证明游戏是有助于社会与情绪发展的方法。
另外也有研究显示,游戏对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许多额外的贡献。
国际权威专家Bruner(1976)曾经提过:游戏提供一个好机会去尝试行为的统合,此种统合是在一般成人刻意安排的压力下,不可能达成的。
所以游戏可以提供一个不可或缺的环境来支持孩子认知,身体,心理,情绪及社会能力的发展。
最近有不少心理分析学者,认知发展专家,社会心理学者根据他们的专业观点来看幼儿游戏的重要性,并且提出结论:游戏能促使幼儿不断的发展。
对幼儿而言,游戏是天生的而容易的,它助长个人的满足感并建立积极,自我概念和成就感。
对特殊幼儿而言,活动经验需要一个更高层次的引导和简化。
一个幼儿和同伴间的互动关系,影响到其他社会活动,角色的学习,活动的层次和品质。
而且游戏对普通儿童的重要性已为一般人所接受,对特殊幼儿游戏的益处,也是被承认的。
游戏可提供特殊幼儿适合他们成长速度的学习机会。
学生的学习问题,通常与情绪冲突和紧张有关,游戏治疗本着探索儿童的感觉与态度,疏导他们内心的郁卒,害怕,焦虑与紧张的情绪。
游戏治疗强调情境的安排,信任关系的建立,完全的接纳,宽容与关怀。
游戏治疗在教学上的应用,是属于指导性的游戏治疗,即以老师,父母为主体,引导儿童从实际的游戏情境中,发泄或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从老师,父母那儿感受到被接纳和尊重后,从而发展出自我的内省力,逐渐调整情绪,增强信心,改变行为,努力向上。
五,地板时间游戏课
地板时间就是坐在地板上和儿童互动,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让儿童通过游戏互动和做事互动来学习,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建立眼神的交流、逻辑思维交流、语言交流以及情感之间的交流。
「DIR®地板时间」近年广受重视,在教学中成效显著。
1、一份成效研究指出,200个接受了「DIR®地板时间」的咨询或治疗个案中,有超过一半的儿童达到「良好至优良」等级的成效。
这包括了数方面的改善,例如:能维持自发的双向沟通、能乐意地投入四周环境、明白社交讯号(social signals)和参与假想游戏(Greenspan&Wieder,1997)。
醒目仔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编制
2、他们从上述研究中挑选了16名表现良好的儿童作十至十五年的跟进,从他们的行为、照顾者评价和学习成绩等各方面的表现,显示他们都能把已获得的能力(例如,同理心、社交技能)延续至青少年阶段(Greenspan&Wieder,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