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沧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定稿(2014.11,以此为准)

李沧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定稿(2014.11,以此为准)

李沧区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基本手册李沧区中小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二○一三年五月(二〇一四年十月修定)目录一、总则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区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化,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创建现代化学校。

我们根据近几年教育部、省、市有关部门对学校校舍建设的有关指标、标准、规范,简要编印了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基本手册,供我区各开发建设管理等部门在学校布局调整、校园总体规划和建设中使用。

本《手册》适用于各类普通中小学校和九年一贯制学校。

新建学校土地规划和校舍建筑应不低于《手册》要求,其他学校应参照《手册》逐步改建和扩建。

本《手册》由李沧区中小学建设领导小组会审通过、批准为全区统一标准予以发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二、学校设置与规划(一)学校设置1.新建学校、原有学校扩建规划要立足本地实际,根据我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城镇化推进程度和人口发展规划,尤其是学龄人口数量及其增减的趋势,综合考虑交通、环境等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设置或调整学校布局,留有足够的发展建设用地,使学校适应现代教育特点,具有适宜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空间。

2.新建学校应选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排水通畅、环境适宜、公用设施比较完善、远离污染源的地段。

应避开高层建筑的阴影区、地震断裂带、山丘地区的滑坡段、悬崖边及崖底、河湾及泥石流地区、水坝泄洪区等不安全地带。

架空高压输电线、高压电缆及通航河道等不得穿越校区。

3.学校设置应避开公共娱乐场所、集贸市场、医院传染病房、太平间、气源调压站、高压变配电所、垃圾楼及公安看守所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危及学生生命安全的场所。

4.学校设置要本着相对集中、优化配置、注重规模效益的原则合理规划。

中小学布点必须与城市扩建和小区建设同步规划。

同时,应充分考虑新市民子女的入学问题。

(二)学校规模学校应按照办学规模、管理效率和教育质量相统一的原则,将学校规模(班数规模、在校生数规模、用地及建设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

初中学校的适宜规模应控制在18到30班,学生人数每班控制在50人以内。

小学的适宜规模应控制在12到36班,学生人数每班控制在45人以内。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适宜规模应控制在18到36班,学生人数小学每班控制在45人以内,中学每班控制在50人以内。

(三)校园规划设计校园规划与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建设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新建、改建、扩建学校,都必须先规划后建设,履行报批手续。

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地貌,高差较大地形,小学尽量平衡土方,减少高差。

出现校园总平面设计宜按教学、办公、体育运动、生活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合理布局。

并根据需要适当预留发展用地。

校园色彩设计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视觉环境和心理健康发展的氛围,校园色彩不得采用黑、褐色,尽量少用白色,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校特色,针对不同年级选用淡绿色、淡蓝色、淡黄色等颜色。

学校规划设计时应兼顾残疾学生的使用和安全,实现无障碍的要求。

1.学校主要出入口设计原则:(1)大门设计应突出学校特色和时代感,能够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成为学校标识。

(2)不得紧靠交通主干道。

中小学校园宜设置两个出入口(保证人车分流),位置应符合教学、安全、管理的需要。

大门采用高度1.5m以上,宽不小于6m电动推拉门。

(3)校园主出入口外须设置缓冲场地、有条件宜单独设置接送学生的停车场并设置警示标志。

(4)须重视校园主出入口广场景观设计,结合主要部位建筑、装饰和出入口,设置标志性景观小品、硬化、绿化和亮化,营造精品小环境,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5)传达室、监控室设计传达室要附设于校园主出入口的一侧,面积不小于15m2,要有不小于270度视角,设网络信息点、电话点。

传达室一侧设置不少于60平方米的家长接待室。

有条件学校可于建筑主厅一侧设监控室,室内设置全校监控显示屏,便于监视全校及出入口情况。

2.校园内主要交通道路应根据学校人流、车流、消防要求布置。

室内外水、电、气、热力、弱电系统等管线应根据校园总体规划合理设置并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同时按照防火规范要求设置消防设施。

应结合素质教育需要,引用新技术、新能源,科学合理设计,充分体现安全、环保、节能要求。

3.体育活动场地应符合以下要求(1)体育活动场地与教学用房应有合理的间隔,并彼此联系便利。

设有环形跑道的田径场地、球类场地和体育器材场地,其长轴应为南北方向。

(2)跑道要使用混合型彩色塑胶铺设,塑胶颗粒不得采用再生颗粒,厚度不少于12mm,球类场地采用硅皮油的厚度不得少于4mm;人造草必须采用高档草丝,保修期八年以上。

(3)田径场内设1~2个砂坑(砂坑长6m,宽2.75~4m,踏板离砂坑1m,助跑道25~45m)。

每6个班设置一个篮排球场,篮排球场设置比例为2:1,不得设在田径场内。

有独立的室外乒乓球活动区和室外体育器材场地。

(4)选择运动场环形跑道直道靠近建筑一侧中间位置,安排集会主席台(面积大于8m×16m,高度70cm-110cm,设置背景墙和雨棚);主席台应配置供电、广播等设施接口,音响应适合多只麦克和无线麦克同时使用。

主席台一侧要设立国旗旗杆(高度7m以上)。

(5)运动场地下设置地下或半地下停车场,与教学、办公楼采用敞开式走廊连接,防止地下室气味直接进入楼内,并充分考虑人车分流和停车场通风、排烟系统。

(6)运动场和活动场地要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地埋式广播覆盖(覆盖密度要求见校园广播布线要求)。

(7)主席台需设置网络信息点一个。

位置由学校确定,采取地插式,做好防水处理。

4.校园绿化、硬化、亮化(1)校园绿化、美化要结合建筑景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统一规划设计,以形成优美、人文、和谐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以种植大树与集中景观绿化相结合,并适当考虑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增加学生活动空间。

配备绿化灌溉接口。

(2)硬化宜以沥青、广场砖、石质材料(车行道)、烧结粘土砖(人行道、活动场地)为主,防腐木(活动场地)点缀,同时考虑冬季防滑。

校园内不得设小于3级的台阶,人行道路弯转半径大于1.5m,车行道最小弯转半径大于6m。

(3)校园内应设置庭院灯亮化(庭院灯高度3-3.5m之间),宜建筑沿街立面亮化,确保安全、美观、耐用。

5. 校园建筑布局要求校园建筑应合理组合,集中紧凑。

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和室内布局等要力求体现学校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建筑外观设计应特色鲜明。

6. 几个专用处室规划要求(1)网络主控室:需单独一间设置,不能和安全监控系统合并,面积不少于24平方米,需预留单独配电箱(40CM*60CM),总开关不少于60A,主线缆采用5*10平方电缆。

详见第五部分(一)之1。

(2)多功能厅(小剧场)控制室:功能厅后侧中间位置应设置不少于15m2控制室,并预留不少于75KW的强电接入。

详见第三部分(三)之9。

(3)网络计算机教室、准备室地面下卧,安装防静电地板与走廊地面齐平。

计算机教室与准备室互通。

每间网络计算机教室的准备室采用380V供电,应单独设计不少于30KW的配电箱(配电箱规格不小于40CM*60CM)。

在配电箱垂直下方墙体靠近地面处预留直径10CM的穿孔与网络计算机教室互通。

如两个网络计算机教室合用一个准备室,也需要分别单独设计供电。

详见第三部分(三)之3。

三、学校建设用地标准学校建设用地由建筑用地、体育用地和绿化用地等组成。

学校建设用地应根据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按照节约和集约用地以及资源共享的原则合理进行规划配置。

1.建筑用地。

建筑用地应满足相应学校规模所建教学用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所需用地。

建筑用地按建筑容积率(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之比)0.8计算。

2.体育用地。

体育用地应满足相应学校所需田径、篮(排)球、乒乓球、体育器械等运动场地,以及课间操和课外活动场地所需用地。

3.学校各类运动场地配备标准:①田径场:12班小学配备200m,5394m2,124×43.5m(8.1亩);18班中小学配备250m,7031m2,129×54.5m(10.55亩);24班到36班中小学配备300m,9105 m2,139×65.5m(13.7亩);400m 田径场占地为18000 m2,180×100m(27亩)。

②每6个班设置一个篮排球场,篮排球场设置比例为2:1,原则上不设在田径场内。

篮球场:15×28m,每边另加2m缓冲带,用地面积608m2(0.91亩)。

排球场:9×18m,每边另加2m缓冲带,用地286 m2(0.43亩)。

③羽毛球场:13.4m×6.1m,每边加2m缓冲带,用地175.7 m2(0.26亩)。

④游泳池:50m(25m)×21m,浅水区1.3m,深水区1.6m。

⑤直跑道:(按每组6条跑道计)60m跑道实长85m,宽7.5m,用地640 m2(0.96亩);100m跑道实长124m,宽7.5m,用地930 m2(1.395亩)。

250m以上的环形田径场应包括100m的直跑道;200m 的环形田径场应至少包括1条60m直跑道。

⑥田径场内应设置1—2个沙坑(长5—6m,宽2.75—4m,助跑道长25—45m)。

⑦室外乒乓球场地:普通小学每3个班设置1张室外乒乓球台。

普通中学在每3个班设置1张室外乒乓球台的基础上每个学校多加2张。

3.绿化用地。

学校绿化用地包括学校集中绿地和室外自然科学园地等。

普通初级中学集中绿地面积每生不低于 4 m2。

新建学校应留足绿化用地,绿化用地率不低于35%。

四、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一)校舍建筑组成、面积学校校舍由教学用房(含教学辅助用房)、办公用房和公共生活用房三部分组成。

1.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指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和公共教学用房等。

其中专用教室包括科学教室/科学活动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多媒体网络、德育展览室、物理实验室/探究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探究实验室、生物实验室/探究实验室、历史(地理)室、劳动技术教室及其辅助教室;公共教学用房包括多功能电教室、图书馆(室)、心理咨询室、体育活动室等公共教学用房及辅助用房。

2.办公用房包括办公室、会议室、文印室、档案室、广播社团办公室、卫生保健室、总务后勤用房等。

3.公共生活用房包括学校食堂、学生宿舍、管理员值班室、配电房、换热站、消防泵房、消防水池、开水房及厕所等用房。

普通中小学校舍使用面积标准见表注:1、由于我区中小学规划审定较早,学校占地面积、办学规模(学生人数)已定,考虑小班化办学,普通教室按要求提高,配套教室同样也应适当提高。

2、另应考虑气象园地、动植物园地、天文园地、科技园地等其他室内外活动区域。

(二)校舍建筑建设一般标准1.建筑层数:小学普通教室四层及以下,中学的普通教室五层及以下,实验室、专用教室、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的层数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