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违约责任损失及其赔偿

违约责任损失及其赔偿

违约责任损失及其赔偿
违约行为:
违约行为,是指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行为。

赔偿损失:
赔偿损失的确定方式有两种:法定损害赔偿和约定损害赔偿。

(一)法定损害赔偿。

法定损害赔偿是指由法律规定的,由违约方对守约方因其违约行为而对守约方遭
受的损失承担的赔偿责任。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法定损害赔偿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完全赔偿原则。

违约方对于守约方因违约所遭受的全部损失承担的赔偿责任。

具体包括: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积极损失与消极损失(可得利益损失)。

合同法
第113条规定,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可见其赔偿范围包括
现有财产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

前者主要表现为标的物灭失、为准备履行合同而
支出的费用、停工损失、为减少违约损失而支出的费用、诉讼费用等:后者是指
在合同适当履行后可以实现和取得的财产利益。

(2)合理预见规则。

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以违约方在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
预见到的损失为限。

合理预见规则是限制法定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一项重要规
则,其理论基础是意思自治原则和公平原则。

对此应把握以下几点:①合理预见
规则是限制包括现实财产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的损失赔偿总额的规则,不仅用以
限制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②合理预见规则不适用于约定损害赔偿;③是否预见
到或者应当预见到可能的损失,应当根据订立合同时的事实或者情况加以判断。

(3)减轻损失规则。

一方违约后,另一方应当及时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
否则,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

其特点是:一方违约导致了损失的发生;相
对方未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造成了损失的扩大。

(二)约定损害赔偿。

约定损害赔偿,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预先约定一方
违约时应当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赔偿金或约定损害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它具有
预定型(缔约时确定)、从属性(以主合同的有效成立为前提)、附条件性(以损失的
发生为条件)。

违约金:
违约金是指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时应当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量的金钱或财物。

依不同标准,违约金可分为:
(1)法定违约金和约定违约金;
(2)惩罚性违约金和补偿性(赔偿性)违约金。

合同法施行之前,我国的违约金制度兼容以上各种形态,合同法则做了全新的规定。

根据现行合同法的规定,违约金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是在合同中预先约定的(合同条款之一);
(2)是一方违约时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定额损害赔偿金);
(3)是对承担赔偿责任的一种约定(不同于一般合同义务)。

关于违约金的性质,一般认为,现行合同法所确立的违约金制度是不具有惩罚性的违约金制度,而属于赔偿性违约金制度。

即使约定的违约金数额高于实际损失,也不能改变这种基本属性。

关于当事人是否可以约定单纯的惩罚性违约金,合同法未作明确规定。

通说认为此种约定并非无效,但其性质仍属违约的损害赔偿。

2.违约金的增加或减少。

违约金是对损害赔偿额的预先约定,既可能高于实际损失,也可能低于实际损失,畸高和畸低均会导致不公平结果。

为此,各国法律规定法官对违约金具有变更权,我国合同法第114条第2款也做了规定。

其特点是:(1)以约定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或“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为条件;(2)经当事人请求;(3)由法院或仲裁机构裁量;(4)“予以增加”或“予以适当减少”。

定金责任
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根据双方约定,由一方按合同标的额的一定比例预先给付对方的金钱或其他替代物。

对此担保法做了专门规定。

合同法第115条也规定:当事人可以依照担保法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

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

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据此,在当事人约定了定金担保的情况下,如一方违约,定金罚则即成为一种违约责任形式。

定金应当以书面形式约定,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

违约责任的承担原则
(一)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是指由于当事人主观上的故意或者过失而引起的违约责任。

在发生违约事实的情况下,只有当事人有过错,才能承担违约责任,否则,将不承担违约责任。

过错责任原则包含下列两个方面的内容:①违约责任由有过错的当事人承担。

一方合同当事人有过错的,由该方自己承担;双方都有过错的,由双方分别承担。

例如,在来料加工合同中,定作人提供的材料质量不合要求,要承担违约责任。

承揽人本应按合同规定对来料先行检验合格后,方可加工成品。

但是,承揽人没有对定作人提供的来料进行检验,而直接把不合格的原料制成质量次的成品。

在这种情况下,承揽人也要承担违约责任。

②无过错的违约行为,可依法减免责任(如不可抗力造成的违约)。

(二)违约必究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凡违反合同的行为,除了免责的外,都必须追究违约方的违约责任。

任何一方合同当事人,不管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还是公民个人,只要因过错违约,均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追究其违约责任。

在法律面前,在合同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三)赔偿实际损失的原则
所谓实际损失,是指违约方因自己的违约行为而在事实上给对方造成的经济损失。

一般情况下,实际损失,包括财物的减少、损坏、灭失和其他损失及支出的必要费用,还包括可得利益的损失。

当因违约方的违约行为造成对方经济损失时,违约方应当向对方承担赔偿责任。

全面履行的原则
这里所说的全面履行,是指违约方承担经济责任(如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金等)后仍应按合同要求全面履行。

也就是说,违约方承担了经济责任后并不能代替合同的履行,不能自然免除合同的法律约束力,不能免除过错方继续履行合同的责任。

只要受害方要求继续履行合同,除了法律另有规定外,违约方又有能力履行,违约方就必须继续履行未完成的合同义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