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至真至童-读书心得

至真至童-读书心得

至真至童——读《我们这些大人》(作者:丰子恺)有感细细地看,丰子恺着实是一个至真、至童的人。

思一我羡慕你的童年!看丰子恺的童年《忆儿时》,我莞尔一笑:这儿时养蚕、吃蟹、钓鱼,种种趣事、趣闻,亏他记得这样牢!一言、一笔,娓娓道来,闭目,我也能感受到采茧做丝时那股子热闹气氛,闻到鲜嫩的蟹黄与酥脆的鱼香。

一边儿玩的痛快,尽显儿时心理;一边儿暗自忏悔,道是杀生不对。

玩时,是孩童天真率直;恼时,乃成人入佛之念。

再到时间与空间两个“?”这两个疑惑大约从远古就有了罢。

任时代变迁山河流转,这两个“?”却是人类亘古不变追求着答案。

科学家们或分析之,文学家们或谈论之,然则角度皆统一而又统一。

如丰子恺般从孩童视角提出疑惑,实属特例。

疑惑便罢了,丰子恺却还想解开这两个“?”解不开,则“不能安心做人”①。

想来便觉惭愧,我对这两个“?”是否仔细想过呢?没有。

年岁越大却越荒废光阴不求进取,于工作、于个人,皆是事到临头才抱佛脚,从未细想,这两个“?”是不会等你的!再看他的《家》,颇有读梁实秋《雅舍小品》的感觉,梁的黑色幽默自嘲他讽与丰的娓娓道来尽说实话相映成趣,试想,我们几个人没有经历过这一重、二重、三重四重的“家”?没有受过“优待的虐待”?丰子恺乃至诚至性之人,说的尽是实话、大白话。

然则文末的无家可归则到处为家想法,颇令我有些“出世”之感。

思二我羡慕你们的童年!再看丰子恺描写孩子们的童年,虽说的解放前的孩子们,读起来却没有违和感。

《做父亲》中孩子们抢着要买小鸡,结果大人因价格谈不拢泡汤,孩子自是哭的伤心,丰子恺这个父亲却再安慰不下去:“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

倘若再进一步,就变成‘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了”。

②在这样一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光景中,他觉得自己不应做这样的父亲。

可是,孩子的父辈母辈们啊,有多少人会在此时止住话头,有多少人或者自以为是循循善诱地说理告知孩子这价格不合理,又有多少人或者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的这份天真当做任性不懂事来处理?读《世间相》读《送阿宝出黄金时代》……我总能看到这位充满童心的长者是多么推崇那毫无顾忌从不作伪的儿童时代,而又深深感慨着时光渐变去不再来的成长代价。

他爱他的孩子们,他更爱世间孩童的天真烂漫充满创造力和精神力,想做就做且可以全身心全忘我地投入。

无世间的规矩束缚,无现实的方圆管束。

然则“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可惜到你们懂的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付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

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③在丰子恺的笔下,儿童是天真、纯洁、率性的。

在他的笔下,有对儿童真率的赞美与向往,有对可怜儿童的悲悯,也对儿童最终学会成人那一套的伤心、惋惜与无奈。

儿童长大了,不可避免最终会融入成人世界,养成一切成人会有的习惯与特性,这便被称为——成长——或者有更好听的,被称为“茁壮成长”;然而在他的眼中,这简直就是悲哀,这是“英雄、好汉”们“退缩、顺从、妥协、屈服”的脚步。

思三生命诗意读《生机》,是我读的最有进取感的一文。

家里的水仙花儿,虽历经“旱灾”、“水灾”、“冻灾”却依旧生生不息生机不灭,那份向上的精神让人感到精神一振。

水灾那段,孩子们好心要给水仙花洗漂亮石子,终究好玩心性,洗着洗着忘了最初的目的,倒开始玩耍起石子来:“她们把石子照形状分类,照色彩分类,照花纹分类;然后品评其好坏,给每块石子打起分数来;最后又利用起形色,用许多石子拼起图案来。

图案拼好,她们自去吃年糕了!年糕吃好,她们又去踢毽子了;剪子踢好,她们又去散步……”④每每读到这段,实在是哭不得笑不得,又是担心水仙花会不会淹死,又是好笑这帮子“顽童”忘性真大;却无论如何气不起来。

因为,难道你小时候没做过两件这样的“糊涂事”?啧啧,那你的童年真是无趣,这一定是个不完整的童年了!水仙花儿看起来娇弱,生命力却颇顽强,最终“花儿开得很好”。

⑤丰老先生终于道出他“大快”的原因:“此大快非仅为水仙花。

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糟天灾人祸,暂被阻抑,中有抬头的日子。

个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国际、民族的事也如此。

”终于!在此文中,和前面那憧憬儿童的黄金时代,厌倦成人的世间相,悲哀于无可挽回的时间不同,我读到了深藏于丰子恺骨子里的那抹强韧、那抹支持他一如既往的“生机”!思四实现与不实现之矛盾《实行的悲哀》是我读的深有体会、发我深省的一文。

私以为,可将“实行”二字理解为“实现”。

无论是“胜利的悲哀”抑或是“实行的悲哀”,均是达到目的后忽然而来的一种冲击(或说空虚),这种实现的现实与事前的预想并不对等带来冲击往往比预想没有“实行”更为可怕。

打个比方,不知道有糖吃和预想着父母答应说会有糖吃结果带回来的并不是最想要的巧克力而是完全不想要的口香糖……后者大概就是“实行的悲哀”这种感觉。

模拟这样一个人生:出生了,希望长大;上学了,希望毕业;终于历经了毕业的悲哀,成长的悲哀,希望成家立业;结婚了,历经了婚姻的悲哀;有了孩子,有了车,有了房子;历经了这个繁琐的世界的悲哀,人情世故的悲哀;死了,坟墓的悲哀。

这样说来,的确那可是一个人最为悲惨的事情了。

好像我们这样一生是在理想、现实脱节,修正理想、现实依旧脱节……中前进的。

人生也确实是一个实行的悲哀了。

你看吧,我们的时间很好的帮助了这项事情的实现。

在每一次的回首当中,你会看到,当你无比渴望的一天,无比害怕的一天,无比喜悦的一天,它终究会这样悄悄地来,匆匆地去的。

想一想,也许真正的快乐就在于那份“期待”与“幻想”中吧:期待着周末的到来——我可以去图书馆安安静静读半天书;期待长大——这样就不用做作业了;期待赶紧敲完这篇文章——那么接下来的暑假便想做什么都可以了……然而当真“实行”了,周末来了——却荒废了大半天;长大了——却有更多的责任要承担;敲完这篇——接下来还有论文要完成……正如去游湖的丰子恺和他的友人们,幻想着白堤湖滨水天如镜风景如画,当真上了船却因种种琐事扫兴而归。

可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真的,一如没长大的时候,盼望自己快些成人;当岁月在身上烙刻下深深印记时,又做起返老还童、返璞归真的梦来。

我们因未知而幻想,因幻想而欢愉。

一旦幻想成真,神秘面纱揭开,则美景变成天边的一坨鸟屎,悲哀之极。

然则,此人生之矛盾也,无可调和。

思五一沙一世界,我依旧在路上《渐》一文是关于哲学范畴的探讨,以及前文《两个“?”》中关于时间概念的进一步的探讨。

在“渐”,你深深感到时间的无情:“渐”是无形的,你看不到她轻轻挪移的脚步;“渐”又是有形的,多年后你会惊诧物过境迁、时不再来。

“渐”能掩盖很多变化,使身在其中的人感觉不到,甚至某些时候局外人也难以感觉到。

细细地读《渐》仿佛看一部唯美的艺术片。

它的语言优美、细腻、文采飘逸、富有想象力,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文学韵味,如同一位优雅又有内涵的女子,让读者回味无穷。

“假使人生像风琴或旋律”那一段的比喻,不仅使文章文采飞扬,而且放飞了读者的联想,同时运用反面假设,惟妙惟肖地表达了人生的渐变对人们的“哄骗”。

一花一世界,这才知道随笔也可以写得如此妙趣横生,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平凡的生活可以活得不平庸,烦琐的日子亦可以过得简单。

“渐”是不留任何痕迹的。

它蒙住了你的双眼,让你在黑暗里暂时沉沦,但当你睁开眼,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

于是你欣慰了,认为在这极其细微的“渐”中没有错过什么。

然后你沉迷了,沉迷在这一闭一睁的小游戏中。

渐渐的,当你第N次睁开眼时,发现眼前的世界与N次睁眼前不太相同。

遂渐渐迟疑,渐渐迷离,渐渐丧失了自己,而口中喃喃的却都是命运弄人。

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我曾多次凝视那些老人,想象着他们年轻时的容貌。

但面对这苍老的容颜,我很难想象他们昨日的年轻。

那些皱纹留着岁月的痕迹,如此的沧桑。

但这些拖着蹒跚步履的老人们的确有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般自信的昨天,而渐渐地一切都成了过去。

渐渐地头上长出了白发,渐渐地脸上爬上了皱纹,渐渐地沉浸在对昨天的回忆中。

看着这些经历过无数个渐渐的老人们,我想我也终究会走到这一步的吧。

因为时间的顺延性与不可逆转性,人都是时间这辆列车上的一员,不同的是,有的人从这里上车,有的人从那里上车,每一站都有人上下,如果人们的人生如同上下车一样,那然而上了车的需清楚:你的目的地在哪里?可下错了站?因为在这趟列车上,下错站便没有重新买票的机会了。

于是乎又想到死,谁都不知道自己是哪时哪刻划上句号,与其迷茫不知所往,不如好好地活着,正如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不好好活着的人,就算是死也是无趣的罢?更有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去爱护爱护世间万物的生命吧!丰老先生的文,一如其人、其画;一如品茗淡茶,口有余香;一如聆听妙音,绕梁三日;一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认真寻找是找不来的,但那淡的、生活的、孩童的意境,却至真、至童。

注释:①《我们这些大人》P20②《我们这些大人》P32③《我们这些大人》P60④《我们这些大人》P80~81⑤《我们这些大人》P82读后记:我在翻完这本书后不禁疑惑,丰老先生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是多大的年岁。

因此上网搜索了下,《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作于1926年,时丰老先生28岁。

28岁!竟然已有这样的胸襟与觉悟,淡泊处事、率直做人。

此敬佩一也。

那么,在丰子恺这样教育下的“阿宝”“华瞻”们又发展的如何呢?事实上,个个是良材。

——这可给当今望这个成那个的“快餐式”爸爸妈妈一些启发呢?此敬佩二也。

读丰子恺,不可不读他的画也不可不提他的画。

事实上,我印象中丰子恺大约是中国第一位“漫画家”这样的概念,万万没想到原来丰老先生亦会作文,百度搜索下才知,他的音乐、外文(英文、日文、俄文)竟也不错。

大吃一惊!这不是全才么?!此敬佩三也。

丰子恺的画,如其人、如其文,却少了些许悲哀,多了几丝幽默与犀利。

共享之:若但看图片,或觉得没什么,但是配上那题目,令人莞尔又莞尔。

《我的腿》《间接自喂》《去法场》《开棺》《星期天是妈妈的烦恼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