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座号________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期中测试卷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时间:120分钟总分:120)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3分)A 哽.住(gěng)粗拙.(zhuó)揩.汗(kāi)B 滞笨..(zhì)气氛.(fēn)亘古..(gèn)C 校.对(jiào)殷.红(yīn)哺.育(bǔ)D 惩罚..(chéng)污秽.(suì)挚.痛(zhì)2.下列汉字书写有误的一项()(3分)A 深宵祈祷沥尽心血B 迭起默契大庭广众C 狂澜烦琐锋芒必露D 字帖愧怍深恶痛绝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3分)A、对于圣诞节该不该过,中国学生对此津津乐道。
B、篮球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吸取教训,加紧训练,提高技艺。
C、为了迎接初中这次的五四文艺汇演,同学们争先恐后,精心编排了多个活动。
D、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令人赞叹不已。
4.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3分)A 《孙权劝学》——司马迁——北宋——《资治通鉴》B 《卖油翁》----欧阳修----北宋----《归田录》C 《最后一课》----都德----法国----《最后一课》D 《木兰诗》----郭茂倩---- 北宋---- 《乐府诗集》5.根据要求古诗文默写(8分)(1) ,明月来相照。
(2),何人不起故园情。
(3)马上相逢无纸笔,。
(4)杨花榆荚无才思,。
(5)《木兰诗》中体现战争的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6)《木兰诗》中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是:,。
6.名著阅读。
(5分)(1)《骆驼祥子》的作者是____,他的文学语言充满着____。
(2分)(2)试举例分析主人公祥子的形象。
(3分)二、阅读理解(共45分)(一)现代文阅读(15分)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
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
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摘录原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3.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你的生活中,肯定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请你运用掌握的有关描写人物的手法,对其做简要的描写(60字以内)。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现代文(15分)手掌里的清凉树阴下,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大的约七岁,小的看来不到三岁。
树下有几个用砖块砌起的墩子,大的孩子以砖墩当桌子趴在上面做作业,小的也拿了一截铅笔在一张纸上胡乱画着。
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孩子放了暑假,从农村到这座城市打工的父母便把兄弟俩从家里接来,与他们团聚一些时日。
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
弟弟大约是受不了那酷热,抓耳挠腮的,满脸通红,有汗水从腮上掉了下来。
这时,哥哥好像变戏法一样,从树桠上拿出一把扇子。
确切地说,那不是扇子,只是一小块三夹板,拿绳子绑上了一根小木棍做柄。
哥哥捏着那柄一个劲地给弟弟扇着。
【甲】热热的风让兄弟俩感觉不到一丝凉快。
这时,哥哥两眼直直地从街的缺口处望过去,他渴望有风吹过来,可是没有。
【乙】哥哥显得非常失落。
他下意识地四处瞅着,眼光突然就落到了一个地方,那多么像一块侧立起来的池子。
也许他思绪的鱼儿已游回到了家乡,他家门前有一块池塘,不管多热的天,只要坐在池塘边树下的青石墩上,将双脚伸到水里,就会有一股透心的凉从脚下一直凉到头顶。
哥哥来到了那“侧起的池子”前,他是认识的,那是一块玻璃。
下面是墙砖,玻璃有些高,他踮了踮脚,仍然够不着那玻璃。
随之,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
他将双手贴在玻璃上,感觉到了阵阵凉意。
这时,他突然想起什么,赶紧将弟弟抱了过来。
他要抱着弟弟站到那码好的砖头上,可就是上不去。
努力几次后,他放弃了——因为他明白,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抱着弟弟上到砖头上去的。
他想了想,将弟弟抱回到树阴下,把自己的双手在玻璃上贴了一会儿,然后赶紧去握住弟弟的手。
几乎在两个多小时里,哥哥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直到快中午了,在工地上做饭的母亲来叫兄弟俩去吃饭,哥哥的这一动作才停止。
妈妈问哥哥:“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哥哥说:“我不能让弟弟热着,再说弟弟要是热得哭了起来,会影响爸爸妈妈工作的。
”妈妈的两眼不禁红了,可哥哥似乎没有看到妈妈的表情,只顾高兴地说下去,“妈妈,我知道阴处的玻璃会是凉的,想不到城里的玻璃会这么凉。
”妈妈本想告诉儿子:这玻璃之所以会这样凉,是因为玻璃后面的屋子里有大功率的空调。
可妈妈没有说,她相信能将一手清凉传递给弟弟、心中想的是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的孩子,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
(段奇清/文,选自《铜陵日报》,有删改)1.本文标题原为“兄弟俩”,后来改为“手掌里的清凉”。
通读全文,说说这样改的好处是什么?(3分)2.梳理全文内容,将横线上的内容填充完整。
(2分)天气酷热→哥哥行动→哥握弟手→(1)→感受清凉→(2)3.按要求品析语言。
(6分)(1)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2)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
(品味加点词语)4.以下句子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如果将它还原,你认为应该放到【甲】【乙】两处的哪一处?(1分)哥哥扇起的风,将砖墩上的灰尘搅起,在树叶缝隙筛落的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绺绺舞动的火。
5.妈妈为什么相信“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请从哥哥的性格特点方面作答。
(3分)(三)文言文阅读(15分)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词语(4分)自矜:颔:覆:遣:2.翻译下列句子(6分)(1)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2)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3.本文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4.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个人,你更喜欢哪一个,请写出理由来和大家分享。
(3分)三、作文(50分)以“我的___________”为题,(先补充完整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B2、C3、D4、A5(1)深林人不知(2)此夜曲中闻折柳(3)凭君传语报平安(4)惟解漫天作雪飞(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1)老舍,京味(2)从老实健壮,诚实可爱,坚忍,有理想的青年变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二、阅读理解(一)1.“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阿长没文化不识字,不知道《山海经》是怎么样的一本书,我对从阿长那里得到《山海经》根本不抱什么希望,但她既然来问,也不好不说。
表明对阿长的隔膜与轻视。
2.反应:“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
我本来我不抱什么希望,但竟然是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我很意外,非常震惊、激动和感激,被阿长对孩子的关爱深深打动。
3.对《山海经》的关心就是对孩子的关心,突出了阿长疼爱孩子,善良朴实的性格特点。
4.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是"我"渴慕已久的,最初想得到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所以对"我"来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5.略(二)1.①题目新颖而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