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克服文化差异障碍,有效管理外国留学生

克服文化差异障碍,有效管理外国留学生

克服文化差异障碍,有效管理外国留学生柳州市喻馨锐摘要: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汉语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奥的语言,已为世界各国人民所重视,来华留学的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如此一来,对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旨在探讨留学生管理工作中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文化差异障碍,改进和加强留学生管理工作,提高留学生管理者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做好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推进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从而加速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留学生管理文化差异一、引言随着我国日益国际化和市场化,大量的留学生来华留学,发展留学生教育是发挥我国国际影响,传播中国文化和促进国际友好交往的主要途径和载体,相应地,留学生的管理工作也就提上日程。

由于外国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以来华留学生入境后首先遇到的就是文化差异问题,因此,研究文化差异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留学生文化冲突产生的必然性对于文化冲突,国内外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表述。

基本的说法是一致的,即个人或群体从一个熟悉的文化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而引起的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习惯等方面的文化碰撞。

当外国留学生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必然产生了所谓的“文化冲突”现象。

另外,留学生在来我国之前,缺乏对中国直观的、全面的了解,甚至有些了解是歪曲的、变形的。

因此,在时间方面,留学生来华后,有一个客观认识的过程;在意识方面,存在一个各种观点和认识摩擦、碰撞和协调的过程。

三、留学生文化冲突的表现(一)价值观方面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人们处于何种社会关系中, 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人生经历、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

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国家和民族, 由于他们文化背景的不同, 他们的价值观也有很大的不同。

如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伊斯兰宗教价值观等。

来华留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文化熏陶下,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

一旦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就会发现当地人与自己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有很大不同。

在行为方式上,留学生很可能发现当地人的行为很奇怪、缺乏礼貌、不正确等。

比如在中国人的宴席上,主人总是频频举杯为客敬酒,多次代客夹菜以显示对客人的热情。

因为中国人遵循“客随主便”的原则。

在美国人的宴席上,主人从不对客人劝酒选菜,全凭客人随意享用,否则就有不尊重客人的意愿,而有强人所难之嫌。

因为美国人在待客时遵循的是“主随客便”的原则。

接受礼品时,西方人总是爽快地收下,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品盒,对礼品大加赞扬而对送礼人表示感谢;中国人受礼时,总是推却再三,先说不要,再说几句客套话,最后才勉强收下,但不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品盒。

不了解东西方人接送礼品习惯的差异,西方人会认为中国人冷漠、虚情假意;中国人会认为西方人贪婪、举止粗野———不同的风俗习惯引起了文化冲突。

所以在日常管理中管理留学生的工作人员应本着相互尊重, 平等对待、求同存异原则来对待相互之间的价值冲突, 尊重价值差异性是消解冲突、实现和谐共处的必要条件。

(二)思维方式方面传统思维模式常常是中国思维的具体化操作,而相对于此来说,西方人更多的是抽象思维方式的表达,这是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都是习惯于从整体考虑,再到实际中的思考,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是相反的思考方式。

(三)语言表达方面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导致表达上的差异,沟通过程中的语言障碍既包括留学生自身的语言障碍,又包括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语言障碍。

语言是交流的根本途径,语言存在障碍,无法进行交流,矛盾、冲突也就随之产生。

另外,文化差异引起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也会导致冲突产生。

这种冲突表现也属于语言障碍。

比如,东方人表达上趋向于迂回、含蓄和笼统的言语表达,而西方人都习惯直接、肯定式回答,运用语言上讲究直来直去。

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容易使留学生产生中国人不真诚、管理者觉得留学生性情古怪的错误认识。

(四)教育环境的差异我国从古到今的教育体制基本实行导师制度,亚洲和非洲的传统教育体系存在惊人的相似性,如相信权威、尊敬长者,师生关系严格,往往制定严格的制度,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的,对学生思想品德、纪律等方面的教育是靠灌输,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说教,把管理重点放在矫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上。

在国外,特别是欧美,他们的教育职向倾向于体现个人价值,认为学生在行动上有自己的自由,对道德标准、是非好坏,自己有判断、选择的权利。

他们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创造一种环境,引导学生的“正当动机”,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自己不断体验、训练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为此,这种不同的教育背景将影响到教育管理实践及其效果。

它促使我们不得不对原有的培养模式、方向和观念,以及管理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五)日常生活方面留学生来华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因生活环境变化而带来的各种具体问题。

国内的气候、饮食、住宿条件等方面的变化往往使他们难以适应,再加上学业上的压力,留学生很容易产生思乡情绪和一些不稳定的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留学生往往会抱怨生活条件差,不方便,频繁到留学生管理部门指责管理部门,甚至和留学生管理人员发生争吵。

(六)宗教方面随着世界各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宗教多元化也随之而起。

近百年来,世界上传统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等宗教的信徒人数一直处于增长之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了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时, 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宗教,了解宗教。

我们如果仍以固定的眼光看宗教信仰,视宗教为愚昧的、落后的、迷信的,一驳就倒,或认为宗教只有消极作用,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这些都是因不了解当代宗教状况而提出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

现在在国际上,宗教信仰自由已经作为人权的一部分受到普遍关注,所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应逐步满足来华留学生的宗教活动需求。

当外国留学生带着诸如以上的文化的差异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并成为留管工作对象时,必然产生了所谓的文化冲突现象。

四、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的具体对策在来华留学生日益增多的情况下, 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根据新的形势进行调整和改革, 将跨文化管理问题作为今后工作的侧重点。

(一)完善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入学培训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一个完善和合理的管理体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规范和约束,力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留学生,并且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虽然留学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我们在尽力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不能姑息他们违反校纪校规、触犯中国法律的行为。

这就要求留学生管理制度针对留学生的特殊性做出合理、周全的完善,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高校最好在新生入校时,就安排相应的时间给留学生做一个入学培训,将学校涉及留学生的相关学习、管理、住宿等各项规章制度汇总,并加入了关于外国人签证、保险等方面其他部门的相关制度,同时将其中重要的部分翻译成英文版,在学生入校时给每一位留学生发放一本,让他们仔细阅读并严格遵守。

(二)树立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管理留学生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和服务不是对立的,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服务是管理的重要目的和手段。

对于留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当管理工作者做好了服务工作,留学生便会感到舒心,便会愿意接受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当他们遇到困难或麻烦时便会更加愿意寻求管理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因此,管理者应该多站在留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处理留学生事务。

(三)了解和尊重外国留学生各自不同的文化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文化并无优劣之分。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了解和掌握不同民族文化的习性和思维方式,提倡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

高校外国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有差异。

我们要尊重留学生的文化习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信仰和隐私权,尽量避免在沟通中产生文化冲突,尽可能为外国留学生营造轻松融洽的管理环境。

(四)开展多种多样的留学生活动,加强主动沟通。

开展留学生活动或者中国学生与留学生共同参加的活动,能够直观地让他们感受和了解中国文化、风土人情、社会发展等。

可以通过开设关于中国文化与民俗的讲座,组织留学生参加一些文化之旅活动,在各种中国节日期间举办与中国学生一起联欢的活动等各种方式,丰富留学生的业余生活,创造更多来华留学生与中国人接触的机会,使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国的校园生活,并逐渐在感性和理性上加深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理解。

五、结语总之,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工作,我们不能简单看成是学生管理,在文化多元下的管理工作,我们要注意到对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是跨文化管理,而且比一般的跨文化管理更加复杂多样,所以我们必须从更深的角度去认识这一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加速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才能迎接教育国际化浪潮对我国带来的挑战,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教育的民族化,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1] 李家军. 试论地方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 高教论坛,2013.1.强百发.[2] 孙倩. 浅论文化差异下的外国留学生管理[J]. 文教资料,2011年12月号上旬刊.[3] 刘庆红. 浅谈基于文化差异下高校留学生管理的应对措施[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8.[4] 基于文化差异下的来华留学生管理[J]. 现代教育管理,2010(第2期).[5] 鲁颖迪. 文化冲突下高校留学生管理策略[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年第4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