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文核心期刊的含义及意义

中文核心期刊的含义及意义

中文核心期刊的含义及意义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中文核心期刊的依据、定义,简述了它的确定步骤和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研制中文核心期刊的意义。

关键词:中文核心期刊含义意义
一、中文核心期刊的概念
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知识积累的速度不断加快。

现代社会中,期刊的巨大出版量也出现了“文献爆炸”现象。

因而如何有效地处理期刊信息,怎样评价、鉴别和选择刊物,以及这些工作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已成为日益紧迫且有着极大实际效用的需要。

1943年英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布拉福德(S. C. Bradford)发现并提出了文献离散律“Bradford’s Law of Distribution)。

这一统计研究揭示出一次文献(学术论文)在刊物中的分布规律:即对于某一特定主题来说,相关的学术论文大量地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刊物上,其余的论文则分布在为数众多的大量刊物之中。

1948年,《科学引文索引》( S I“Science Citation Index”) 的创始人加菲尔德(E. Garfield),通过对二次文献(文摘、题录、索引)的分析也证实,从分布状况看,事实上少量刊种提供了多量引文,较多刊种只提供中等数量引文,而大量期刊仅提供了少量引文。

这些统计分析表明,学科文献在产生、加工和使用过程中都存在着集中与分散的现象,这一现象的揭示成为确认核心期刊的依据。

所谓核心期刊,是指刊载与某一学科或专业有关的信息较多,且水平较高,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受到该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那些期刊。

核心期刊是按一定的科学方法筛选出来的,旨在揭示一定时期中文期刊的发展概况,为图书情报界以及学术界提供的一种参考工具。

核心期刊的鉴定与确认工作在国外已经进行了许多年。

根据国内中文期刊出版渐趋稳定和成熟的状况,北京地区高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同发起研究、编制,于1992年9月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它以1988年至1990年的文献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给出了具有权威性的中文核心期刊表。

在此基础上,1996年8月,又以1992年至1994年的文献为依据,出版了第二版。

第三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正式出版。

二、中文核心期刊的确认
中文核心的筛选方法,在第二版里有了较大的改进。

对于某学科的期刊,其核心区、相关区及边缘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可根据需要选取核心区的大小。

在第一版中,原则上取载文量占总载文量70%的期刊作为核心期刊,结果从10,000余种期刊中,筛选出2174种核心期刊。

针对第一版核心期刊数量偏多的情况,第二版原则上选取载文量的32%~50%,文摘量的50%~70%,引文量的70%~80%作为初选范围,使核心期刊量减少到1578种。

例如,哲学类核心期刊从第一版的40种减为第二版的9种,化学类从33种减为9种,建筑科学类从38种减为27种,武器工业类从19种减为9种。

第二版缩小了核心区,优化了核心刊,使研制过程更加科学规范,从而提高了总体质量。

具体研究工作步骤简述如下:
第一步:初选
初选指标为以下6项:
1.被索量统计──以《全国报刊索引》为统计依据。

2.被摘量统计──以各学科自选的专业文摘为依据。

3.被引量统计──每类选5~20种刊物作为引文分析的来源
期刊。

适当选用一定数量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4.载文量统计──每种期刊所载某学科的文章数。

5.被摘率统计──某刊相关学科论文中平均每篇被摘次数。

6.影响因子──某刊相关论文中平均每篇被引用次数。

第二步:综合筛选
第二版的综合评价,引进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方法,使每个评价指标都能充分发挥作用,消除了第一版中百分比加权平均的缺陷。

1.由初选的刊种和上述6个评价指标构成矩阵。

2.求隶属度, 构成评价矩阵。

3.参考每个指标的排序结果, 并征求专家意见, 给出每个指标不同的权
重,对隶属度作加权平均。

4.将结果送相关学科专家评审,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肯定筛选结果,或采
用个别调整、补充等改进措施,即产生该学科的核心期刊表。

三、中文核心期刊的意义
期刊为十大情报源之首,具有突出的优势和特点。

它材料原始, 是一次文献的重要来源; 出版快、内容新,能提供最新的情报;数量多、信息量大且流通广泛,对于相关的学科专题信息较为全面。

但随着“信息爆炸”,期刊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认真对待的新趋势:首先是文献分布的离散状态,即不均匀性,在特定领域中,大部分学术论文集中在较少量的期刊上。

其次是内
容重复交叉过多,无用信息增加。

第三是数量增长导致文献质量下降。

最后是期刊种类繁多且多样化,使论文质量的评价日趋困难。

而中文核心期刊表的研制和公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第一,通过统一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文期刊进行大规模的统计分析,使评价指标更加全面客观。

而采用了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法,也使得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化、标准化。

从而改变了我国期刊评价长期缺乏定量化方法的非客观倾向。

第二,为图书情报部门和读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参考工具。

出版物数量的迅速增长,不仅与文献管理者的资金和管理能力有限相矛盾,也与广大使用者有限的精力和时间相冲突。

核心期刊表有益于让我们了解期刊在所涉及的学科或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以便于图书馆有计划地收藏、管理,以及读者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利用。

第三,为学术成果的评定提供了一个相对而言有客观性和权威性的参考框架。

因而不少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位管理与职称评定也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作为依据,评价有关人员所发表论文的质量。

广大科研人员也将核心期刊作为发表自己研究成果的重要对象。

第四,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核心期刊确定的动态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国外一些著名文献计量评价和检索系统,如SCI, EI, ISTP, ISR等不仅在学术界有较高的权威性,还体现出持续稳定的发展性。

例如,美国《工程索引》(EI “The Engineering Index”)的创刊可以追溯到1884年10月。

美国《化学文摘》(CA “Chemical Abstract”)距今也有九十多年的历史。

中文核心期刊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社会和学术发展不断重新筛选、改进,增补新的、质量上升的期刊,淘汰落伍的、质量下降的刊种,就能不断产生压力,促进中文期刊编辑和出版质量的提高。

对于广大的期刊使用者而言,也必须清楚地了解核心期刊的变动情况,这样才能跟上学术发展的变化,掌握科研工作的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