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税区发展存在问题及策略分析
中国保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立法体系和规章制度不健全
一般法律上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立法体系。
我们前面说过我们和自由贸易区在立法主体上有所区别,自贸区是立法委员会立法设立,从设立之初法律就赋予了他相应的权限和税收优惠的相应办法;我国的保税区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海关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具体管理由区域所在的政府予以管理,二者设立的方式不同。
因此我们设立的自贸区在开发区、产业园、出口加工区之间有业务交叉,以试验为目的。
立法不明确,目前各级立法对保税区的监管达到了48种之多,但是国务院立法只有11种,这就出现了多头管理,或者都不管的局面,中央和地方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连续性,未能对我国的保税区在定性、定位、管理的体制机制、主体功能等方面明确的提出相应的规范。
立法层次乱七八糟,变动频繁,相互冲突。
这种现状实质上影响到了保税区功能的正常发挥,尽快立法,有法可依已成为保税港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投资和监管成本较高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保税区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表示,最初保税区是以保税仓库的形式发展起来的,作为仓库的首要条件就是占地面积较大,因此保税区的占地面积一般情况下也较大,如西安综合保税区获批面积为6平方公里,在土地取得方面投入的资金当然就高;另外我国的保税区与世界自由贸易区在国际惯例上有差距,我们是在一定的区域,一定的面积,通过一定的物理围网设定的保税区,围网的监管成本自然就高;同时,既然要在围网内监管,自然就需要信息自动化的建立,围网有多长,自动化建立就需要多长,同时还有海关口岸自动化、全屏监控,现代化的投入也很高。
据测算仅仅就自动化建设的投入就需要占总投资额的15%,假如总投资1个亿,那么自动化投资就要达到1500万元,因此投入的成本较高。
(三)出现多头管理,政策不连贯
全国尚无一部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统一的法律制度,立法层面较多,各地都有起草,内容也有所不同,因此法律之间互相打架现象时有发生。
国务院、海关、各级政府有时候谁也说不清,没有明细的执法标准,矛盾较多。
在现有和保税区有关的48种法律法规当中,由国务院制定的有11种,由省级政府和保税区有关的法规有23种,由市级政府或部门或者管委会颁布的法规有14种,立法层次低且重叠,变动频繁,影响了保税区的功能的发挥。
(四)申报主体多
基于各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对外贸易窗口和平台的保税区自然成为各级政府争抢的香饽饽。
各地政府或企业不管适不适合自身条件纷纷申报,国家政策的阶段性调整致使获批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呈现为批
量成立的现象。
甚至出现在一个城市出现两个保税区的现象,当然保税区对该地区外向型经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也有一些地区保税区运营的并不好,造成了重复浪费现象。
(五)中转业务发展较慢
由于自贸区和保税区的定义上的不同,保税区是“境内关内”,自贸区是“境内关外”一字之差在现行的海关监管国际惯例和规则上出现了偏差,直接影响国际中转业务。
在退税环节上保税区还是较繁琐,同时企业负担也较自贸区大。
直接影响企业出口的积极性。
(六)部分业务受限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税区无法自由开展国际航班集装箱业务、国际航班拼接业务,因此对于国际中转业务的成本和时间都较高。
(七)缺少可持续发展的财力支持
积极探讨保税区后续发展所需财力是每个开发区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保税区的政策不但本区财政没有增值税收入,同时还需要进行增值税的出口退税,“一日游”企业除了对外贸进出口额有贡献,对地方财力无好处。
这种现象给地方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财力压力,因此一方面要支持外向型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积极突破财力压力的限制。
积极寻求后续发展资金。
完善中国保税区监管制度的建议
(一)需全国性法律规范
保税区应该有全国性的法律来规范。
当下涉入保税区的机构愈来愈多,中国保税区缺少统一性的法规来约束。
因为缺少统一性的法律制度,各个地方都陆续产生了地方性的法律制度。
我国十五个保税区已经出现十个地方性的政策,但是其具体条款却因为地方和区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二)加强海关监管制度
加强保税区的监督管理,尽快出台《保税区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的具体操作,加强出口产地的核对,加强对进口企业的日常监管核对它在生产环节中的细节,以避免“达芬奇家居”事件的重蹈覆辙;加强抽查检验的可靠性,防止检测内容单一范围狭小不具有全面性,一些有害有毒成分必须严谨检查;避免部门混乱,多头管理,职责交叉导致的责任不清互相推脱。
(三)加大对违法企业处罚力度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保税区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表示,为了更好地打击一些企业钻空子,应该严惩那些卖假冒伪劣商品的企业,对每个企业进行备案和抽查管理,防止企业采用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的违法行为或者生产质量不达标的商品来牟利。
政府可以出台明确的惩罚措施条例来督促企业做到诚信。
企业只有诚信度高了,我们监管部门才能放得更开,保税区的未来才能更光明。
(四)加强外汇管理
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经济体系变革,真正的实现保税区中自由畅通的货币兑换。
2007年10月,为了真正实行《保税区域外汇监管条例》,中国外汇管理局颁布《保税区域外汇监管条例操作流程》,在外汇注册、帐户监管、结算等内容上制定新规章。
由以上可知,保税区内施行自由轻松的外汇监管策略,让公司外汇结算更加便捷,降低公司汇率兑换风险。
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是全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第7大经济体,他们的外汇监管政策就很灵活自由。
新加坡对出口量没有限定;只是对少部分进口货品征税较高的货品包含烟酒、石油等其余货品依据价格征百分之五的税;新加坡的非贸易外汇收入不必结汇,能够自行使用,而且对使用本国和外国旅游的人携带的国外钞票,包含新加坡金币没有限制。
(五)推进西部保税区发展
目前中国的保税区大多在东部沿海地区,在西部仅有一个广西设立钦州保税港区,因此应该推进西部地区的大发展,促进其经济繁荣,实现我国和东盟的全方位合作,改变中国保税区格局,促进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合作,将中国西北地区创建成支持和拉动国家西部大开发策略的主要经济示范区。
(六)跨境电商的制度创新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保税区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表示,现在,跨界电子商务在中国依旧处于初级程度,如果想要取得更大的成绩,一方面要在获取顾客的自信与认同,另一方面要客观的重视货品质量、服务等全方位的要求,着重创建完整、流畅、高效的电商产业链。
比如由重庆海关、重庆市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与中国移动重庆分公司共同开展构建的移动手机网上跨界购买平台开始启动运用,此举不仅标志着重庆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正式步入移动互联时代,也将使广大消费者更直接、更便捷地享受到跨境电商服务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