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工湿地与生态景观建设

人工湿地与生态景观建设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7)0720054203人工湿地与生态景观建设收稿日期:2006209228作者简介:赵晨洋(19772),女,硕士,助教,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37赵晨洋摘 要:对人工湿地的概念、构造、营造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强调了其生态环境效益,并结合美学原理,提出了人工湿地的生态景观设计的方法,以提升人工湿地的景观价值。

关键词:人工湿地,生态景观,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中图分类号:TU985.14文献标识码:A1 湿地湿地是一种自然景观,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

关于湿地,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定义出自于1971年2月2日诞生的《拉姆萨尔公约》(也称《湿地公约》):“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 的水域。

”湿地是一个较独立的生态系统,具有自然生产、生物多样性、调节局部小气候和物质循环、减缓自然灾害等强大的生态功能。

2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1989年,D ・A ・Hammer 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工业和农业废水》一书中提到“人工湿地”:由人工设计的、模拟自然湿地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由水、处于水饱和状态的基质、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动物等组成,并通过其中一系列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人工湿地系统除了对污、废水进行处理外,还可以有效地阻断水源污染向现有自然湿地的扩散,是湿地保育的有力措施。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协调发展的自然景观与半自然景观,显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正越来越多地以公园,科技园区,公共建筑,学校,住宅区景观及生态农业园区等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蓝绿色的水面、各种鸟类、多样性的水生湿生植物的生态景观,给人感官和精神以美的感受。

因此,兼顾生态与美学对人工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成为了人们研究的课题。

式的设计,或惊叹于结构材料技术的应用,或流连于空间效果的创意,唯独忘记了这个建筑创作的原点,只是追逐表面的视觉效果,导致本末倒置。

这样学来的只是肤浅的形式,并没有找到建筑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

在借鉴现代建筑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流行的就是好的”,只有满足人们需要的建筑才会流行,只有跟随流行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也许这个建筑在当时很好地解决了当地的矛盾,满足了人们现在对建筑的需要。

但长远来看建筑总会发展,新的矛盾总要出现,现在的建筑虽然满足了目前人们的需要,但如果不继续发展只是应用现在的模式迟早要被淘汰。

因此,即使是在当地受到欢迎的建筑也不能停滞不前,还是要跟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

从地域看,别的地方流行的建筑不一定就适合,应从自己的原点出发看哪些地方值得借鉴,而不是生搬硬套,把不适合当地的建筑强加给人们并误导人们接受。

可能一时的新鲜,人们会喜欢,但新鲜过后终会发现这种流行是强加给他们的,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建筑。

在借鉴先进的思潮时,也要从原点出发,不可人云亦云。

对各种流行思潮的生吞活剥导致目前建筑思想的混乱。

我国现代主义建筑还未发展成熟,而国外各种在现代主义基础上发展的理论已经纷纷走向我们。

一方面,避免了发展现代主义的许多弯路;另一方面又陷入对这些思潮的迷惑中,不知该走哪条路。

其实发展建筑没有固定的形式制约,只要依据自己的原点寻求适合发展的道路,就不必拘泥于思潮名称的限制,完全可以实行“拿来主义”。

贝律铭说,“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既是人们有限的物力之所能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

”这应该就是我国建筑创作的原点了。

在设计具体的建筑时应认真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中找到这栋建筑的具体的原点,并以这个具体的原点为基础指导人们从传统和现代中找到要继承和发展的对象,实实在在地设计人们真正需要的建筑。

建筑的生命力不在于奇妙的几何形体的堆砌,建筑的进化也不在于使用多少新材料完成一个个复古或异想天开之举,建筑的灵魂在于从自身原点出发,提高建筑的应变力,满足人类多层次的需求,为人类创造出更为完美的理想。

参考文献:[1]张复合.建筑传统与现代建筑语言[J ].世界建筑,1983(6):20221.[2]马国馨.丹下健三[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0222.Pass through tradition and modern to return to originSHI Dong 2ni G AO Ping WANG JieAbstract :Based upon analysis of several misunderstandings in referencing tradi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 and develo p 2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s discussed.Matters deservin g attention in referencing foreign experiences and advanced ideas in architectural de 2sign are analyzed.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roug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rigin of each building can be found in order to create architec 2tural works with individual characters.K ey w ords :tradition ,modern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architectural form・45・第33卷第7期2007年3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3No.7Mar. 2007 3 人工湿地的营造途径1)人工湿地应该建造在有条件提供湿地水文、湿地土壤和湿地植被的地方,尽量选择原来存在湿地或附近仍然具有湿地的区域,如利用河川、湖泊、海岸等开辟人工湿地,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地区辟建人工湿地,有助于河川水资源再利用与再循环,丰富河川自然景观,提供生物多样性及栖息地,协助城市河流恢复自然生态和环境功能,如四川成都活水公园。

2)结合城市污水、废水处理、雨水活用建设人工湿地。

既给城市污水找到出路,同时达到了保护自然生态的效应。

3)结合大中型公共建筑、建筑小区辟建人工湿地。

北京中关村生命园区,引入“湿地概念”进行空间布局和绿地系统规划。

湿地走廊呈枝状延伸入周围的建筑群,纵横的栈道穿越其间,形成独特的景观和休闲地。

4)利用城市开放空间、废弃地开发人工湿地。

城市废弃地的人为影响较少,能展示出较高的生态价值。

淮北市的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就建在淮北杨庄煤矿采煤塌陷湖上,湿地面积约210hm 2,已初步形成水生植物、鸟类、鱼类、两栖类、湿地兽类等完整生态系统。

5)结合天然湿地的恢复设置人工湿地。

通过建设人工湿地将城市的天然湿地及河流串连起来,构建完整的湿地网络,让动物在各生态栖息地内自由移动,避免被局限在小范围内而逐渐降低生存活力,展现自然、人工及蓄洪等不同功能的多样化湿地。

6)发展小型精致人工湿地和生态池。

主要是指一些小型的人工湿地或生态池。

是为了透过生态设计结合自然净化方式营造具有生态教育、示范及景观功能的水域并构成一处可供生物栖息的小型生态空间。

在日本和韩国,有许多结合屋顶绿化铺设的生态池,以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7)其他途径。

开发与营建城市人工湿地的机会和途径还有许多,以湿地的功能价值为主题的香港湿地公园就是为补偿天然湿地而建设的,用来展示香港湿地的生态系统,并提供相关主题的教育及休闲场所。

4 城市人工湿地营造的方式与重点4.1 人工湿地生态营造的方式建造人工湿地通常有两种方式:1)被动导向是在适宜的地点通过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和自然演替规律,建设最小维护管理需求的人工湿地。

2)主动创造是人为将非湿地改为湿地。

上海原江湾机场自1994年废弃后,几乎没受到人为干扰,以机场内残存的溪流、次生的湖泊、池塘、沼泽以及季节性漫滩等为基础构筑了江湾湿地,历经十余年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功能,现已基本上再现了未被人为改造前的原始生态,属于被动导向方式。

4.2 城市人工湿地生态营造的重点1)人工湿地生态工艺与城市景观环境的结合。

建设人工湿地不仅有生态工艺要求,它作为外部空间,也是景观艺术设计领域的研究对象,对景观的要求也很高。

因此,要因地制宜,将湿地的生态工艺与景观环境的生态设计结合起来,缓城市绿色空间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

通常可将人工湿地的生态工艺与雕塑喷泉、自然生态河堤、植被、水生动植物巧妙融合在一起,使人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体验自然净水的神奇。

如柏林波茨坦广场。

2)建成后的维护、管理与监测。

人工湿地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是多方专业团队的协调合作与持续性的维护、管理与监测。

在统一规划基础上遵循生态学原则、了解湿地生态平衡机制、以生态学经济原理为指导,运用技术、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自然和人为损害湿地的活动,达到既满足城市发展对湿地的需要,又不超出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阈值的目的。

5 人工湿地的景观设计原则人工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包括景观形式、生态系统功能等,生态、美感以及可参与性是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基本目标。

因此,对人工湿地进行的景观设计,除了要遵循景观设计的一般原则以外,还有着特殊的原则与要求。

5.1 基本原则建设人工湿地的基本原则是生态原则、科技原则和安全原则。

生态原则就是要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关联性。

科技原则就是要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和要求,采用适宜的生态技术和环境技术。

安全原则就是在考虑湿地生态安全的同时兼顾人的安全。

5.2 形态设计人工湿地是人为设计,但在形态上应尽量模拟自然状态,以适应湿地生物系统的形态和生物分布格局,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

平面形态,应尽量保持自然弯曲的形态,同时随地形和功能而定做到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学法则中统一和谐、自然均衡的原则,尽量避免如简单的圆形、矩形等过于规整的形式。

5.3 湿地植物种植原则1)根据湿地植物的生活方式和形态分类:挺水型植物(包括湿生和沼生);浮叶型植物;漂浮型植物和沉水型植物。

2)湿地景观植物种植原则:整体协调原则;多样性原则;景观个性原则;保留原则和综合性原则。

5.4 水岸空间的设计岸边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的过渡,应利用自然化的手段对岸边环境进行设计,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并在适宜的地方种植湿地植物,使水面与岸呈现一种生态的交接。

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的设计,可采用的科学做法是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砂砾代替人工砌筑,还可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种植湿地植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