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摘要:城市中的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热力等市政管线工程,俗称生命线工程,是维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关键。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城市对市政管线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传统中的各种市政管线,一般采用直埋或架空的方式进行铺设,但这种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做法是采用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模式。
地下管线综合廊道(日语称谓为“共同沟”,英文名称为“Utility Tunnel”)就是指将两种以上的城市管线集中设置于同一人工空间中,所形成的一种现代化、集约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发展共同沟,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地下空间,管廊,现状,对策,展望1 发展现状1.1 国外情况共同沟的建设最早在欧洲兴起。
巴黎在1832年建造以排水为主的廊道中,创造性地在其中布置了一些供水管、煤气管和通讯电缆等管线,形成了早期的共同沟。
目前,巴黎已建共同沟超过100km,且收容的管线也越来越多。
西班牙目前有92km长的共同沟,除煤气管外,所有公用设施管线均进入廊道,并制定了进一步的规划,准备在马德里主要街道下面继续扩建。
俄罗斯莫斯科建有120km的共同沟,除煤气管外,各种管线均有。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共同沟建设最先进的国家。
早在关东大地震以后的东京复兴建设中,就于1926年完成了九段阪和八重洲两处共长1.8km的共同沟。
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的恢复和迅速发展,共同沟建设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
1963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关于建设共同沟的特别措施法》,以规范和推动共同沟的建设。
到1992年,全国共同沟总长达310km。
因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共同沟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日本计划到21世纪初,在80多个县级中心城市的城市干线道路下建成长约1100km的共同沟。
1.2 国内情况台湾共同沟的建设始于1991年的台北。
目前,台湾已建共同沟有300多km;正在建设淡海及高雄新市镇、南港经贸园区等的共同沟;完成了洲美快速道路、大度路等共同沟工程的设计;制定了台中市、嘉义市、新竹市、台南市、基隆市的共同沟整体规划;进行了配合捷运路网、敦化南北路、新社区、铁路东延等共同沟的规划。
台湾共同沟的建设非常重视与地铁、高架道路、道路拓宽等大型城市基础设施的整合建设相结合。
大陆地区进行共同沟的建设起步较晚。
1992年,上海市政府规划建设了大陆第一条规模最大、距离最长的共同沟——浦东新区张杨路共同沟。
该共同沟全长11.125km,共有一条干线共同沟、两条支线共同沟,其中支线共同沟收容了给水、电力、信息与煤气等四种城市管线,为我国其他城市共同沟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目前,上海还建成了松江新城示范性地下共同沟工程(一期)和“一环加一线”总长约6km的嘉定区安亭新镇共同沟系统。
北京早在1958年就在天安门广场下铺设了1000多米的共同沟。
2006年在中关村(西区)建成了我国大陆地区第二条现代化的共同沟。
该共同沟主线长2km,支线长1km,包括水、电、冷、热、燃气、通讯等市政管线,但为减少施工难度、节省空间、降低工程造价,没有纳入排放雨水和污水的重力流管线。
杭州在站和站前广场改建工程中,为避免站屋和各地块进出管线埋设与维修开挖路面,从而影响车站的运行,将给水管、污水管、电信电缆、电力电缆、铁路特殊电信电缆、有线电视电缆、公交动力线、供热管等置于共同沟内。
杭城目前最长的共同沟——钱江新城第一条长达2.16km的管线共同沟也于2006年初完工。
目前,共同沟还仅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和新区有所建设,尚未得到推广和普及。
但随着近几年全国掀起的新一轮的城市建设热潮,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已开始着手共同沟建设的试验和规划,如重庆、广州、南京、济南、沈阳、福州、郑州、青岛、威海、厦门、大同、嘉兴、衢州、连云港、佳木斯等。
2 存在问题2.1 思想认识上有误区共同沟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远远大于管线独立铺设的成本。
据统计,日本、台北、上海的共同沟平均造价(按人民币计算)分别是50万元/米、13万元/米和10万元/米。
故有人认为其建设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合算。
其实,这种认识不够全面,没有考虑到共同沟的建设成本与综合效益的关系。
台湾曾以信义线6.5km为例进行过测算,建共同沟比不建只需多投资五亿元台币,但75年间产生的效益却有2337亿元台币(包括堵车、肇事等社会成本的降低、道路及管线维修成本的减少等)。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施工产生的地下管线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约400亿元。
同时,交通的破坏、事故的发生使民众怨声载道,“扰民”现象严重。
2.2 法规体系上有空白为促进和规范共同沟的建设,日本于1963年通过并颁布了《关于建设共同沟的特别措施法》。
台湾于1989年公布实施了《共同管道法》共34条,并于随后几年陆续公布实施了《共同管道法施行细则》共14条、《共同管道经费分摊办法》共6条、《共同管道系统上下空土地使用征收及补偿办法》共9条和《共同管道设计标准》共18条。
目前,在我国大陆地区,对于共同沟的建设,既没有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方面的法规,也没有设计、施工、验收方面的标准,只是参照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
2.3 规划管理上有难度由于我国市政建设方面的条块分割,各种管线分属不同的单位,报批和施工是各自为政,各权属单位往往不服从规划部门的统一管理,从而造成各类管线相互“打架”,不仅影响城市正常的生活和生产,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而且随时间的推移,将使地下空间资源的整合成本越来越大,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因此,为实现地下管线空间开发有序,建设共同沟是一个跨行业、跨组织的协调工程,这既需要政府部门加强集中管理,也需要各管线权属单位进行配合协调,如台北市推动共同沟建设的政府机关与相关管线单位全部算起来有58个之多,其实施难度可想而知,2.4 资金投入上有不足据统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每年仅支持新增城市人口所需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就需4000亿元。
而长期以来,我国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一直偏低。
1991年前14年占GDP 的比重在1%以下,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3%以下。
1992年后,其投资比重在稳步上升,至2004年,分别达到了3.48%和6.78%,但与世界银行建议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3-5%和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9-15%的数据相比,仍显不够。
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基础设施底子本来就薄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需加大投资力度。
3 主要对策3.1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制定法规体系共同沟的法规体系,主要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立法;二是技术立法。
政策立法,必须首先明确:凡是建设共同沟的城市道路,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另行开挖道路铺设管线,所有管线必须统一入驻共同沟,并按规定向经营管理企业交纳使用费。
并就共同沟的所有权、规划权、建设权、管理权、经营权和使用权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技术立法,主要是对共同沟的各种设计(如布局设计、结构设计、管线设计、防灾设计等)、施工方法(如施工工艺、施工流程、施工安全等)、检查验收(如验收方法、验收指标等)和材料设备(如建筑材料、监控系统、通风系统、供电系统、排水系统、通信系统、标示系统和地面设施等)制定具体的标准和规范。
3.2 成立专门机构和建立信息系统,完善管理、监督机制目前,在我国的现行管理体制中,市政管委虽是地下管线的管理单位,但其对各地下管线的权属单位并无行政权,在涉及到不同部门或领域的具体利益时,难以做到协调管理。
如北京为了建设“北京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市政管委向各权属单位要求得到管线数据时,还是经过北京市委书记会议上讨论通过才得以完成。
因此,为推进共同沟的建设,必须打破现有的“谁拥有、谁管理”的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如日本在中央建设省下设了16个共同管道科;台湾在台北市、高雄市分别成立了共管科与管线科。
其主要职责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共同沟始建时,负责相关政策和具体方案的制定;共同沟在建中,负责投资、建设的监控;共同沟建成后,负责工程验收和营运监督等。
3.3 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创新投资、建设和运营机制根据国内外的做法,目前对共同沟的建设主要有三种投资模式:一是政府投资。
如台北市于1991年成立了25亿元(总额度50亿元)的共同沟基金用以推动共同沟的建设。
二是企业投资。
如北京科技园区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关村西区投资进行了共同沟的建设和地下空间的开发。
三是多方投资。
如日本规定:共同沟建设投资中的40%由道路部门负担,其余60%由占用共同沟的各管线单位按比例承担。
4 展望4.1 应用更广泛人类对“城市”概念的理解和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追求是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的原动力。
地下空间开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有的专家以岩土工程的四次浪潮来加以划分;也有专家以生理视角、交通视角、商业视角、环境视角、资源视角来审视地下空间的开发。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将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而发展。
地下综合管廊必将更紧密地与城市发展、更新和改造相结合,必将更紧密地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相结合,必将更紧密地与其他地下工程形式相结合。
其应用范围必将越来越广泛。
实际上,在我国一些新建居民小区、大学城的建设中已经开始规划应用地下综合管廊。
在国外,已经有通过地下综合管廊实现垃圾的管道化处理的成功案例。
展望未来,地下综合管廊的应用将从探索阶段走向推广阶段;从点线布局走向网络布局;从政府主导型走向企业主导型;从能源供给功能为主走向能源循环利用功能为主。
总之,从自发走向自觉。
4.2 技术更先进岩土工程技术、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工程技术的进步直接决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可行性和功能水平。
技术进步还直接影响着地下综合管廊的安全性,可检测性等。
技术进步不仅能提高地下综合管廊的城市基础设施供给性能,而且还会不断为人们打开想象的空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欧盟提供资金的城市工程研究计划曾为21世纪研究设计崭新的地下综合管廊隧道系统。
其研究的主要成就是利用机器人安装和修复管道。
这将有助于减小地下综合管廊的断面,因为机器人所需的空间尺寸比工人所需的小。
虽然至今看来,这种新的设计仍有点像科学幻想,而且其实际结果也不尽人意,但科学技术的进步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超前思考的动力。
4.3 管理更优化城市道路有一个从单纯追求硬件建设向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并重的发展历程。
多向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路还是那条路,但管理手段先进了。
同样,当前地下综合管廊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
人们更关心硬件建设,但随着社会发展,地下综合管廊的管理会变的日益重要。
我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都会在这一进程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