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沁园春长沙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沁园春长沙学案

1沁园春长沙学习目标1.掌握字音、字形、词语,并背诵全文。

2.初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学会以词的意象为切入点来鉴赏词。

3.学习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凌云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理想。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一)初读词作,读准字音。

(二)收集关于词的资料。

二、自练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伴侣.( ) 橘.子( ) 百舸.争流( )劲.风( ) 峥嵘..( )..( ) 气势磅礴寥廓..( ) 方遒.( ) 沁.园春( )浪遏.飞舟( )2.默写下列名篇名句。

①雄关漫道真如铁,。

②天若有情天亦老,。

③为有牺牲多壮志,。

④天生一个仙人洞,。

合作探究1.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写了哪些意象吗?2.请你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词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点。

这些意象的特点表明了什么?3.讨论一下这些壮景与毛泽东的豪情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4.古人描写秋天多“怨秋”“悲秋”,把秋天写得萧杀凄凉、清冷惨淡,例如“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呢?5.词作是如何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

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峥.嵘(zhēng)携.来(xié)百舸.争流(gě)B.上阕.(juè)阻遏.(è)挥斥方遒.(qiú)C.寥廓.(kuò)惆怅.(chàng)沁.园春(qìn)D.橘.子洲(jú)百侣.(lǚ)慷慨.激昂(kǎi)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鱼翔浅底中流砥柱浪遏飞舟B.谁主沉浮略输文采万户侯C.书生义气层林尽染漫江碧透D.激扬文字百侣曾游原驰蜡象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很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生活得幸福,原因就在于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

B.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也有现在时、将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

C.准确预报天气是一个难题,因为天气不仅受各种气团的影响,还受地形、水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气变化。

D.要彻底改变“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5.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谁主.沉浮(主宰)漫.江碧透(满)B.峥嵘..岁月稠(不平凡)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C.浪遏.飞舟(阻止)激扬..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意动用法)二、阅读下列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雪1936年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6.《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沁园春长沙》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7.两首词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不同?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注:此词写于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

8.词的开头两句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9.这首词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四、精彩语言文字应用阅读《春暖花开》歌词片段,按要求作答。

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

每次怒放,都是心中喷发的爱。

风儿吹来,是我和天空的对白。

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

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

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

穿越阴霾,阳光洒满你窗台。

10.将“风儿吹来,是我和天空的对白”这句话扩写为一段散文,限60字内。

11.仿照“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写一句歌词,注意押韵。

参考答案【自主认知】自练自测1.侣(lǚ)橘(jú)舸(gě)劲(jìng)峥嵘(zhēng róng)磅礴(páng bó)寥廓(liáo kuò)遒(qiú)沁(qìn)遏(è)2.①而今迈步从头越②人间正道是沧桑③敢叫日月换新天④无限风光在险峰【合作探究】1.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2.这些意象的特点:万山(红遍),红之广阔;层林(尽染),红得深透;漫江(碧透),江水溢满,清澈之极;百舸(争流),千帆争发充满生机;鹰击(长空),矫健有力;鱼翔(浅底),轻快自由;万类(竞自由),昂扬奋进。

这些意象的特点表明了此时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

壮丽的意象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抒发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作者融情于景,看到了壮丽的图景,又借景抒情,以壮景抒豪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这些壮美景色与毛泽东的豪情构成了高远广阔,壮丽绚烂的意境。

4.毛泽东是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

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5.本词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含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层层枫林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如火的革命情怀。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一片繁忙的景象,千帆竞发,“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万事万物生机勃勃,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

从景物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革命豪情和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情,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景物描写。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是少年豪情的抒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全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课堂练习】1.B 解析:“阕”应读“què”。

2.B 解析:“书生义气”应改成“书生意气”。

3.B 解析:不合逻辑。

“文化……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不属于文化的多向性与多面性。

可改为“我们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并把第三个分号改为句号。

4.D 解析:“都分为上下阕”表述错误。

5.B 解析:“怅”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6.《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和英雄豪杰。

《沁园春长沙》中包括作者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

词的下阕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阕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7.《沁园春雪》写景主要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括雪景,后面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动态的雪景,这是实写雪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通过想象写出了晴日的北国风光,是虚写,实虚结合,写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沁园春长沙》上阕选取多个具有感情特色的意象写景,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动静结合,融情于景。

表现出作者昂扬向上的情感。

8.(1)紧扣题目,交代了游览的地点。

(2)点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

9.这首词采用了写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只要有志向、敢攀登,世上就没有难事的壮志豪情。

(意对即可)10.答案示例:和煦带有丝丝暖意的风轻轻地吹来,天空湛蓝,飘浮着朵朵白云,在风儿吹拂下,白云轻轻地飘荡,这是我和天空的对白。

11.答案示例:收获如雨,有时吝啬,有时慷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