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需要“许三多”式的员工
――为什么成功的总是负责任的“傻子”
不知道看过《士兵突击》的一公司人对“许三多”和“成才”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如何提炼总结的,我看《责任胜于能力》中总结的很好,摘录下来,与大家共勉。
很多人都不看好外号“一根筋”的许三多,成才与之相比明显能力强,胜算大。
但许三多的成功可谓“顺风顺水”,而成才的成功却颇费
周折。
成才:他做任何事都有自己的目标,并时常施展自己的聪明,他的能力要比许三多高出一截。
但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成才却走了太多的弯路。
看似造化弄人,实则规律使然。
许三多:正是由于他拥有对任何事都高度负责的傻劲儿,使得他做每一件小事都象“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投入自己所有的力量和智慧,把事情做到最好。
他面对困难从来不放弃,而是默默地承受,慢慢地解决,毫无抱怨,绝不气馁,当一个又一个问题被他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解决之后,他成了一个巨人。
这样的人不会被诱惑击倒,“许三
多”式的员工给人一种安全感,与这样的人共事,人们心里觉得踏实。
企业有了这样的人,有了这种责任的精神,就没有问题不能解决,没有市场不能开拓,没有技术不能攻关。
再比较那些“聪明人”,能力虽然堪称一流,却每天都在为承担责任而斤斤计较,多干活就觉得委屈不公,看到负责任的同志辛苦工作, 总是嘲笑他们是傻
子。
遇到好事,卯足了劲往前冲,遇到困难,轻描淡写的推给别人。
这样的人会让企业担心,让人怀疑在企业出现危难时,他们会不会成为最先离开企业的人。
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一群有责任感的人,企业愿意信任一个能力一般却有强烈责任感的人,而不愿重用一个马马虎虎、视责任为无物的人,哪怕他能力非凡。
同仁堂自古有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的堂训,讲求“质量即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
”同仁堂发展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代成员都严格遵守古训,同仁堂的文化与声誉也就在一个个“郭金生”的行动中代代传承。
“郭金生”就是一个“许三多”式的人物,被誉为“药材质检界的包青天”。
2003 年,“非典”疫情在北京蔓延期间,同仁堂的药材公司承担了
“非典”用药任务。
在防“非典”八味方推出后,北京开始出现了抢购风潮,药品供不应求。
当时,供应价格每天看涨,质量却参差不弃,鱼目混珠的现象时有发生。
郭金生负责药品检验工作。
有一天,郭金生的一位大学同学打电话找到他,说要请他一起聚聚。
郭金生去赴了约,在寒暄、回顾同学时代之后,郭金生才明白这次聚会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原来,这位同学是来帮别人当说客的。
在三周之前,同仁堂准备从一家公司买入药材,在验货时,郭金生发现这批货有严重的质量问题,以次充好。
那家公司想趁着“非典”时机“浑水摸鱼” 。
自然,郭金生将这批药材挡在了门外,而那家公司的老板就是这位同学的小舅子。
面对着四年“同窗情” ,面对
老同学的苦口婆心,面对对方许诺的高额回扣,郭金生毅然拒绝了同学的请求。
郭金生边给同学斟酒边说:“今天这顿饭我请你,算我给你赔罪——你说的那件事,我不能办。
我知道你这个说客夹在中间也不好做,但是,你要想想啊,那是什么?是药啊,是救人的!如果我接了这批劣质药材,生产出的东西弄不好会吃死人的啊!你知道吗?我每一次检验药材,就像在检验我自己的良心,我不能对不起我的良心,我也不能让假药、劣药从我手中溜走。
希望你能理解我!”就这样,又一批劣质药材被郭金生挡在了大门之外。
后来,郭金生在领导的推荐下,晋升为高级工,并荣获“北京市高级技术能手”称号。
我们再来看看,拥有净资产48 亿元的“三株”是如何顷刻间化为乌有的。
三株在1994 年成立时,注册资金仅为30 万元,但当年的销售业绩便高达1.25 亿元。
1995 年便猛增至23亿元,到1997 年底,其销售额达到80 亿元,净资产达到48 亿元,在短短4 年中增长了16000倍。
更难能可贵的是,三株公司的负债率为零。
三株成了当代中国企业的神话。
“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勃焉”,三株这个企业巨人却因为一场小小的官司而轰然倒地,一蹶不振,但这只是表面原因。
在三株内部,责任心涣散才是这个明星企业突然“死亡”的症结所在。
创立之初,三株公司不过几十人,但到了1997 年,猛增至15万人,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都建立了销售队伍。
由于公司成员鱼龙混杂,管理人员也忽略了对企业文化,尤其是对员工责任心的培育、建设,许多人来到三株不过是为了沾一点光、分一杯羹,对三株本身是否健康发展并不关心。
据三株公司审计部门统计,在1995 年投入的3 亿元广告费中,有1 亿元被无端浪费掉了,但无人关心此事,自然也谈不上有人对此负责了。
在不少基层机构中,宣传品的投放率不足20%,甚至一些执行经理把宣传品当成废纸卖掉,其责任心缺失空前严重!与责任心缺失相映成趣的是,三株公司内部机构臃肿、部门林立,官僚主义的风气十分盛行,等级森严,程序繁杂,经常出现总部指令被歪曲甚至石沉大海的现象。
尽管三株总裁采取了“三查一反”、“一打五反” 等自上而下的整风运动,但这并未触及问题的根本,公司内部离心离德,没人想过要对公司负责,几大体系、中心之间画地为牢,互为壁垒,各自扩充人员、争权夺利,形成一个个割据的小诸侯。
这样的企业怎能拥有强大的执行力和竞争力?这样的团队怎能应对市场的惊涛骇浪?在三株公司惹上官司的时候,十几万缺乏责任心的员工顿时作鸟兽散,加剧了三株的灭亡。
在平时,谁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对企业负责,结果在企业面临危机的时候,大家都成了这场危机的牺牲品。
说:“企业兴亡,人人有责” ,一点都不空洞,而是极深刻的历史教训。
有责任感的人总会受到领导的重视,企业也乐意在这种人身上投资,给他们晋升和学习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能力。
一位让企业信赖的员工,才能有机会展现自我能力。
所以,对工作不负责任的人才是一些真正的傻子。
看似有点“傻气” 的对工作负责、实干苦干的人,却是真正的聪明人,这样的人才能成大事。
员工的责任心,就是企业的竞争力。
在今天的部门经理例会上我给大家提了个要求:在一公司工作,不用耍小聪明,有耍小聪明的时间,还不如踏踏实实的做点事。
因为,我喜欢许三多,我不喜欢像成才那种聪明人。
200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