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食用菌制种技术五

第三章食用菌制种技术五

《食用菌生产技术》
第三章 食用菌制种技术
第七节 菌种的分离、接种与培养
一、食用菌菌种的分离技术 二、食用菌的接种技术 三、食用菌菌种的培养方法
一、食用菌菌种的分离技术
1.组织分离 2.孢子分离 3.基内菌丝分离(菇木分离) 4.生物技术育种 5.野生菌菇的驯化
一、食用菌菌种的分离技术 1.组织分离
基质的处理
麦粒浸透、煮熟 麸皮拌湿
装管
灭菌 接种 培养 干燥器去水
特点
防衰老 保藏时间长 转接后生长旺 易污染,灭菌要彻底
(三)保藏注意
用保种培养基 及时保藏(菌丝占斜面2/3) 最好换胶塞 用时活化 严防棉塞受潮
菌种保藏中心:
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亚洲最大) 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外因 传代过多,条件不适宜
一、菌种的提纯复壮
1.良种的标准和良种的退化
菌种退化的原因:
①菌种转管次数太多 ②杂菌污染 ③人工选择的偏差造成原有优良性状的减弱或消失 ④培养条件不适造成菌种质量下降 ⑤菌种遗传性状改变或出现不良杂交导致种性变化
2.提纯复壮的概念
提纯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将优良的食用菌个体从发生了变 化而表现性状不一致的群体中挑选出来,进行繁殖,并在 不断的繁殖过程中,优中选优,使食用菌群体的各种性状 达到优良、整齐一致。 提纯的主要任务是使群体的优良性状达到一致,复壮的主 要任务是使食用菌恢复和加强适应生活的能力
(一)外观鉴定
2.二级菌种和三级菌种的鉴定 不同的食用菌种类,二级菌种和三级菌种的外观也不完全 相同,但是优良的二级菌种和三级菌种有相同特征: ①生长整齐 ②外观色泽正常 ③菌丝丰满,粗壮浓密 ④菇香浓郁 ⑤菌龄合适
二、菌种质量的鉴定
(二)品种试验
1.品种比较试验
食用菌品种比较试验方法很多:
①显微镜观测法
二、菌种质量的鉴定
(一)外观鉴定 外观鉴定就是通过感官直接识别菌种优劣,一般需检验菌 种的形态、色泽、味道、生活力等质量性状。菌丝浓白、 粗壮、富有弹性,则生命力强;如菌丝萎缩、干燥无色泽、 或菌丝体自溶产生了大量红褐色液体,则生活力已变弱, 不宜再用。菌种外观鉴定中,不同的菌种,其外观也不同。
1.一级菌种的鉴定 一级菌种在同一种培养基上应具有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 比如菌落的形态、气生菌丝的多寡、菌丝的色泽
2.原种 栽培种 的培养
培养时间:约30天
勿堆放过挤 及时挑拣污染瓶(袋) 栽培种的菌袋缺氧时可刺孔增氧 控制菌龄(菌丝长满后7-10天使用)
刺孔点
第八节 菌种的提纯复壮、鉴定与保藏
一、菌种的提纯复壮 二、菌种质量的鉴定 三、菌种保藏
一、菌种的提纯复壮
1.良种的标准和良种的退化
(一)良种的标准 ①一级菌种 食用菌的一级菌种在同一种培养基上具有 原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无病虫杂菌,菌丝洁白,生长健 壮有力,边缘整齐,不发黄,不老化,菌龄掌握在刚长满 斜面即可,然后用于二级菌种的生产或继代培养。
3.提纯复壮的原理
自然界里,任何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 着一对固有的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变异是提供了进化的因 素,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个体,遗传则把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巩固和积累下来,然后在此基 础上再变异、再选择、再遗传,如此循环往复,生物得以 不断进化。所以,生物的进化是遗传、变异、选择三要素 作用的结果。食用菌菌种的提纯复壮就是根据这个道理。
一、菌种的提纯复壮
1.良种的标准和良种的退化
(三)良种退化的表现 菌丝生长速度减慢,长势变弱,生活力衰退,在培养基上 出现白色浓密的扇形菌落,对不良外界条件(如温度、酸 碱度、CO2、杂菌等)的抵抗力减弱,子实体形成期推迟, 出菇的潮次不分明,菌盖、菌柄畸形、整齐度下降,产量 明显下降。
内因 菌种的遗传物质发生了负变 根源
食用菌菌种质量存在的问题: ①菌种质量参差不齐 ②品种退化和菌种老化严重 ③菌种不纯 ④品种混乱,名称不统一 ⑤种性介绍不真实
二、菌种质量的鉴定
菌种质量鉴定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通过菌种的外观特征,如菌种纯度、色泽、均匀 度以及菌丝的生长势等进行评价 二是通过菌种培养以及栽培试验,观察菌丝生长速度、吃 料能力、出菇的快慢、产量的高低、对环境适应能力、抗 病虫害的强弱来综合评价菌种质量的优劣。
①吃料能力 ②成活率 ③出菇快慢 ④菇峰间隔 ⑤子实体形态 ⑥干燥率 ⑦生物学效率
三、菌种保藏
(一)保藏目的及原理 ➢目的 不死亡 不生长 不污染
使菌种 不降低或不丧失其优良性
➢原理
以尽量延长使用时间
创造不利于菌种生长的一切条件, 使其代谢处于休眠状态。
低温
概念:
根据菌种的遗传性能和生理、生化特性,人为地 创 种造原环有缺境的营条特养件性,,使使优其良不菌死不条株亡利件稳、定不地被保污存 染。,干保能燥持长优期良在菌生 产上应用,这就是菌种保藏的主要任务。
无氧
(二)常用保藏法 以母种形式保藏
1.斜面低温法 斜面菌种置4~6℃冰箱中(3~6个月)
特点
简便 保藏时间短 易污染及退化 不适于草菇等菌类
2.矿油保藏法
矿油 处理
灭菌:152kpa、30min 去水:40~50℃烘至无色透明
无菌检验 ?
注入种管 淹没斜面约1cm 口堵胶塞 用时转管再转管
3.自然基质保藏法
外观

菌丝白、整齐、粗壮、 有弹性、萌发快等

丝干燥、收缩、自溶 产生红褐色液体等
好母种
退化母种
一、菌种的提纯复壮
1.良种的标准和良种的退化
(一)良种的标准 ②二级菌种和三级菌种 二级菌种和三级菌种无 病虫害、无杂菌感染,菌丝洁白,均匀,粗壮浓 密,不萎缩,不发黄,再生力强,移接后萌发快, 吃料快。长满菌种的培养料有菌种特有的香味。
4.复壮的方法
①繁殖交替法
组织分离

母种
再生 母种
栽培
孢子分离 ②经常改变培养条件
③转管时只取尖端菌丝
子实体
5.防衰措施
保证菌种的纯培养 严格控制传代次数 用适宜菌龄的菌种 用适宜培养条件及保藏条件
二、菌种质量的鉴定
菌种质量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菌种的“种性”,菌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是菌种的 内因与基础 二是菌种的制作质量,配套设施设备、操作技术都会影响 菌种质量
①子实体分离 ②菌核分离 ③菌索分离
一、食用菌菌种的分离技术 2.孢子分离
①单孢子分离 ②孢子印分离 ③孢子弹射分离法
一、食用菌菌种的分离技术
4.生物技术育种
①紫外光照射 ②原生质体融合 ③化学药物诱变
一、食用菌菌种的分离技术
5.野生菌菇的驯化
菌种驯化的原理:驯化是通过人工措施使食用菌菌种逐步 适应某一条件,而定向选育菌种的方法。通过驯化可取得 具有较高耐受力、活动能力以及产量的菌株。驯化常用于 野生蘑菇的选育,以获得对人工环境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 的高产菌株。
②原种、栽培种质量的鉴定
具有
菌丝白(符合该菌种的颜色) 均匀、粗壮、有菇香味 接种后萌发快
没有
无杂色、无黄水、无结皮、 无原基、无干缩脱壁等现象
菌种种类 品种名称 菌种级别 代时 生产厂家 接种日期
用于生产
产生原基
污染
黄 水
一、菌种的提纯复壮
1.良种的标准和良种的退化
(二)良种的退化 菌种退化是指突然或逐渐丧失原有的生命力和生产性能的 现象。随着菌种保藏时间的延长或菌种的多次转管继代, 菌种本身所具有的优良遗传性状可能得到延续,也可能发 生变异。
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广东省微生物种质资源库)
⑦菌丝高温煅炼试验
②菌丝吃料能力
⑧均一性试验
③菌丝生长速度
⑨液体培养试验
④菌丝生长量测定
⑩菌丝颉(亢页)试验
⑤菌丝长势测定
⑪抗霉性试验
⑥极限培养试验
⑫其他生理及遗传特性分析
二、菌种质量的鉴定
(二)品种试验
2.品种栽培试验 品种栽培试验就是将自行分离或外地引入的品种与当地推 广和栽培的同类型品种,按生物统计原理进行设计栽培, 从而鉴定其品种优劣的一种方法。出菇试验是进行食用菌 良种性状鉴定的重要措施。
二、食用菌的接种技术
无菌操作的要点:
操作前的准备 无菌室的要求 培养室的要求 超净工作台的要求
三、食用菌菌种培养方法
(一)培养条件
场所清洁 光线暗
温度约25℃
空气清新
空气湿度 60%~70%
(二)技术环节
1.母种 培养
培养时间5-10天
及时挑拣污染管 分离的母种要纯化→出菇试验 →使用 控制菌龄(即将长满斜面)
二、菌种质量的鉴定
(一)外观鉴定
1.一级菌种的鉴定 优良的一级菌种,菌落外观饱满、整齐、长势旺盛。菌丝 生长整齐,同一品种、同一来源的一级菌种,扩繁后,只 要使用的培养基相同,菌丝的外观就没有明显的差异。无 病虫杂菌,不发黄,不老化,刚长满斜面即可用于扩接二 级菌种或继代培养。
二、菌种质量的鉴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