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政治生活自觉参与第三框、政治生活: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05-006【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
Array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
一、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1、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的共同信念2、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1)依法行使权力,履行政治性义务——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我们总要参与我们总会参与怎样参与政治生活?1、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及其做法)2、需要学习政治知识(学习的意义或好处——几个“有助于”)3、贵在实践(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实践的理由)1、正确理解“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1)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的共同信念:崇尚民主与法制。
(2)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0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我国宪法赋予我国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
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0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人民群众依法参加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活动,极大地促进政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些活动,都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0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约有机统一。
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渗透在这些活动中,也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Q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综合国力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耍居安思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认识世界,进而更好地认识中国,发展中国。
我们应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也是我们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提示:以上四个方面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可以按照由主观到客观,由微观到宏观,由关心国内到关心国际的逻辑去掌握,进而培养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2、正确理解"中学生如何参与政治生活"首先,要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政治生活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埋和公共利益的问题。
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如果人人都对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政治生活漠不关心,受害的必然是全体人民,从而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也会受影响。
因此,我们应培养关心社会事务和国家大事的观念,增强公民的责任感、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激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自觉地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其次,要学习政治知识。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必须认真学习政治知识。
这样,有助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我们放眼世界,紧扣时代脉搏,开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界;有助于我们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国家观念,关心国家大事,自觉地服从和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我们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增强主人翁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
再次,要努力参加实践。
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可以参加选举活动,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活动,对于中学生来说,方式更是多种多样,例如可以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时事评论学习活动,可以参加阅读书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新闻等活动,可以参加共青团的活动。
无论什么形式,关键是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激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理解,提高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使我们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关注我国的国情,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提示:对待政治生活的态度是公民情感和价值观的体现,中学生必须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1、课本P12:课堂探究 (1)这些中学生的行为有什么共同之处?(2)你是如何看待政治生活的?(3)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参与政治生活?探究提示:(1)这些中学生都以热情的态度、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2)结合自己的理解,坦诚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学了课本内容后,谈谈有什么新的感受。
总起来说,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培养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事务的观念,激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认真学习政治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自身政治素质;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理解,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2、课本P13:课堂探究:(1)看了这张图表,你有什么感受? (2)谈谈你对参与政治生活的看法。
探究提示:(1)谈谈自己的感受。
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同学关心政治生活,愿意以热情的态度参与政治生活;但仍有部分同学不能正确对待政治生活,以冷漠甚至厌弃的态度拒绝政治生活。
我们还需努力,通过学习和做工作,使这部分同学能明白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改变错误的认识,能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2)通过学习下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真实看法,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探讨。
1、"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不够完善"矛盾吗?不矛盾。
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是从民主性质即民主的阶级属性角度讲的。
民主性质指的是民主的阶级属性。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社会形式,有鲜明的阶级性。
在当代就存在着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两种不同阶级性质的民主。
就资本主义民主而言,其阶级性是资产阶级民主,是极少人享有的民主,是对大多数人的专政。
就社会主义民主而言,其阶级性就是无产阶级的民主,它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
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从这一角度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不够完善是从民主的实现程度,即民主原则和精神转化为实践的程度、状况和水平角度讲的。
民主的发展程度受众多因素的制约,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社会的阶级性质、社会的政治文化、公民的素质、民族的历史传统等等。
由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较晚,并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因而发展不够完善,民主制度不够健全;相比之下,资本主义民主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相当完备的民主政治体制,发展比较完善。
但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民主存在不完善之处而否认它是新型的民主,否认它的优越性。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会逐渐完善、成熟。
2、对我国"选举权"认识的几个误区。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其主体是全体公民。
在我国,拥有选举权的主体空前广泛,但并不是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属于下列三种情况的公民没有选举权:①未满18周岁的公民;②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③精神病患者。
所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主体并不是全体公民。
(2)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并不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选举国家领导人的权利。
3、对"权利"认识的几个误区。
(1)享受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我国公民既享有权利又履行义务。
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来体现和保证的。
人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当家作主的体现,不能只认为享受权利才是当家作主的体现。
(2)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公民的权利就越多。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因此,公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影响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
当然,公民受教育的程度会影响其实现享有权利的范围和程度,尽管如此,也不能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公民的权利就越多。
(3)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一样的。
"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一样的。
"实际上是说每一公民与其他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一样的,是平均的。
其实,公民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公民实际享有权利的范围或程度则又是有区别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有些特定权利,并非人人都享有。
如,宪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享有的人身特别保护权和言论特别保障权,只有全国人大代表享有,并非人人都享有。
第二,我国宪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公民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可见,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非人人都享有,未满18周岁的公民就没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第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具有如下四项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从这一点来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与守法的公民相比,其享有的权利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一样的"说法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