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竹文化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竹文化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第6卷 第1期2007年3月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F orestry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V ol.6 N o.1Mar. 2007收稿日期:2006208220第一作者:李世东,博士,教授级高工。

主要研究方向:森林文化,生态工程,林业战略。

Email :eastw orld @s 地址:100714国家林业局办公厅。

中国竹文化若干基本问题研究李世东1,2,颜 容3(11国家林业局办公厅;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31北京市林业保护站)摘要: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

本文论述了中国竹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内涵与外延、核心与特征、源流与现状等几个基本问题。

关键词:竹文化;竹文化景观;竹文化符号中图分类号:G 1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116(2007)20120006205The B asic Issues on China πs B amboo CultureLI Shi 2dong1,2,Y AN R ong3(1.The G eneral Office o 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714,P.R.China ;2.Institute o f G 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P.R.China ;3.Forest Test Management and Quarantine Station o f Beijing ,100029,P.R.China )Abstract : Bamboo ,a special medium ,has penetrated material life and spiritual life of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com posed unique color of China culture ,accumulated long standing bamboo culture in China.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ina πs bamboo culture in such sides as status and function ,intention and extension ,core and characteristics ,s ource and ev olution.K ey w ords : bamboo culture ;bamboo cultural sight ;bamboo cultural sign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素有“竹子王国”之称[1]。

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

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

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

一、中国竹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一)竹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心灵的庞大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依据。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产生之后,一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学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热爱森林、创造森林文化的民族。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森林中,并在森林中得以发展而辉煌于世。

森林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独特的风土基础之上。

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分支。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中华文明史中一个特殊的现象: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竹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渗透和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

(二)竹子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英国著名学者、研究东亚文明的权威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文明过去被称为“竹子”文明,中国则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2]。

甲骨文中竹子符号的出现到竹部文字的创造和发展,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了中国竹子文明的历史演进。

著名竹子专家熊文愈教授详细统计了甲骨文(殷商)、金文(周)、《说文解字》(东汉)、《玉篇》(梁)、《字汇》(明)、《康熙字典》(清)等各代重要字典中竹部文字的数量,根据出土文物和有关典籍记载,论述了竹子与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武器、文化艺术、音乐以及人们日常生活诸方面的密切关系[3]。

中华文化浸透了竹子的痕迹,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繁荣,也是一部竹子文化繁衍和发展的历史,由此可见,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是名不虚传的。

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就拿“书者竹纸”来说,从殷商时期出现在竹简上的刻字,到六朝时期发明的竹纸,竹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积累的载体,在文化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三)竹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4]竹子四季常青、姿态优雅、根系发达,不但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很好的生态、旅游、观赏价值,在绿化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具有重要的作用。

竹文化的发展,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更在精神层面上熏陶了人们的情操,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象征。

二、中国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竹文化就是以竹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竹文化景观和竹文化符号[4]。

竹文化内涵的显示不是竹本身而是竹所构成的器物及其使用规范,它能显示出文化性的、人化了的自然,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特定的实践需要而有意识地用竹所创造的景象,此为竹文化景观。

而宗教、文学、绘画、伦理规范中的“竹”本身即直接表现与象征着人的情感、思维、观念、价值、理想等精神世界,此为竹文化符号。

(一)竹文化景观竹文化景观是指人化了的竹所显示出来的中华文化性质,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满足生活需要、生产需要、书写需要、审美需要等有意识地用竹创造的景象[4]。

竹文化景观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和特点,又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程度。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竹密切联系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用。

11衣———竹服饰从服饰方面看,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及用竹做防雨的竹鞋、竹斗笠,并沿用至今[5]。

古代人使用的竹簪、竹蓖箕、竹箍等,都是用竹制成的容饰器,震惊中外的马王堆出土文物,墓中人发髻上就插有竹笄、角笄、玳瑁各一件,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6]。

现在运用高科技还可以将竹纤维与纯棉、真丝合成纤维或交织制成服装、毛巾和床上用品等[7]。

21食———竹饮食从饮食方面看,根据《诗经》、《禹贡》等文献记载,竹笋在西周时期已成为餐上佳肴,此后相沿不衰,直至今日竹笋仍不失为中华民族的桌上名菜[8]。

竹不仅可以充饥裹腹,满足口舌之好,而且被赋予浓厚的文化内涵,倾注了生长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民族对植物格外厚爱的感情。

31住———竹建筑从住宅方面看,竹被中华民族用作房屋各个部分的建筑材料[9],甚至到了“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

其余若椽、若楞、若窗牖、若承壁,莫非竹者”的地步。

中国竹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生活观念、尚俭归朴的生活情趣、优美和谐和空灵飘逸的审美理想。

41行———竹交通工具从交通运输方面看,竹是一种重要的营造材料,人们用竹来开路架桥、制舟做车。

在时代需要与条件制约之下发明创造的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在特定的环境之中代代承传,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质点[10]。

竹制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一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生活意志和极富想象力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森严的等级观念和追求平等的文化心态。

7第1期李世东等:中国竹文化若干基本问题研究51用———竹生产生活用具竹材被中华民族大量用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器物,如炊饮器具、消暑用具、家具等。

竹制日常生活器物的制作工艺、形状、大小及使用制度,构成一副别致的中华民族生活风俗图和中华文化景观,显示出中华文化强烈的理性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生活艺术化的情趣。

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产业都有竹制生产工具。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产中,无论是简单工具还是复杂工具,竹都是生产工具的一种重要制作材料。

竹制生产工具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缓慢性和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中华民族认识自然与利用自然的智慧、勇气和理想,显示着中华文化对待自然的现实精神。

中国的书写工具别具一格,书写材料亦颇有特色并富创造性,而竹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竹笔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书写工具,作为创作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工具,历久不衰,宣笔、湖笔、湘笔等名笔的笔杆均由竹制成。

早在中华文化的发轫时期———,竹即开始被制为中华民族的书写材料———竹简。

至春秋时期,竹简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材料。

直至南朝时期,流行了约两千年的竹简才被纸所完全取代。

然而,竹与书写材料的密切联系并未由此中断,竹不再作为直接的书写材料,但至迟在唐朝中叶,竹却作为书写材料之上品———竹纸的加工原料而成为书写材料的重要因素。

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尤其是竹制书写工具是使汉字的书写艺术化而形成书法艺术,以及形成中国画画法的一个重要动因。

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渗透着中华文化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观念。

61娱———竹娱乐品工艺品是器物由实用走向审美及人类精神需求提高的结果,兼具实用与审美两种功能,其既是物质生产技能的集中体现,又显现出文化性格与审美追求。

这两方面的表现均需借助于其构成材料的形状、色彩、造型的变化,因而在体悟与分析工艺品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追求时,不能忽视其构造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