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代码成本会计
总学时数: 72
使用专业:会计电算化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院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具备熟练的会计核算、成本核算、税务核算、会计电算化操作以及财务管理等综合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从事各种会计实务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课程体系由职业基础课、职业能力支撑课、职业核心能力课和课余素质拓展项目(或课程)构成。
成本核算和管理工作既是现代企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的重要环节,因此,《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本课程的前续课程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其后续课程有《税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
《成本会计》课程是一门以制造业为主,与企业成本会计岗位紧密联系的课程,也是一门“就业能上岗,上岗能顶岗”的关键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一个企业成本会计人员必备的理论知识,了解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认识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校外专业顶岗实践和毕业综合实践,为学生参加会计资格、会计技术职称及注册会计师考试,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我院会计专业的高职学生,本课程的适应岗位有:一般会计岗位(包括材料核算员、工资核算员、固定资产核算员等岗位)、成本会计岗位、会计主管岗位。
(二)课程定位
成本核算和管理工作既是现代企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也是
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的重要环节,因此,《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也是
主干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是在行业专家对财会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开设的。
课程设置针对实际工作中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流程开展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真实的成本会计工作任务及其过程在整个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中得到体现。
本课程教学中充分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力求科学、合理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以及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财会类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展示教学内容。
在工作任务引领下以情景模拟、角色互换、仿真操作、分组讨论等形式展开教学,使学生真切体会到会计人员在会计循环中所需的职业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胜任会计业务操作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该岗位实际运用需要,并为学习掌握其他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设计思路:细分成本会计职业岗位--分解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确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能力标准--整合、序化教学模块。
课程目标实现思路:整合、序化教学模块--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课程能力标准--达到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二、课程基本目标
结合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强调不是简单培养学生了解和应用会计业务技术,而是重点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
为此《成本会计》课程以培养学生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职业能力为重点,基于成本会计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完成职业培养目标。
本课程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采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导向职业岗位能力本位的方法,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立成本会计课程能力标准,针对实际工作中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流程开展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真实的成本会计工作任务及其过程在整个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中得到体现。
本课程教学中充分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力求科学、合理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以及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职业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成本会计基本知识
成本核算的理论知识
成本分析理论知识
2.技能目标
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技能
产品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技巧
成本报表的编制和分析的技能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严格执行《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组织建议
1、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实践经验的学习,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尽可能运用多媒体
课件的形式呈现资料,进行讲授、演示,并按照设计活动的内容展开教学。
2、教学中,教师应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强化案例和
流程教学,让学生边学边练,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
3、教学中,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教师与学生
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在完成教师设计的训练活动中,即学会会计业务必须具备的知识,
又练就各项基本技能。
4、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沟通,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积极热情、
客观、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
5、各项技能训练活动的设计应具有实际性、可操作性。
(二)教学评价建议
1、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
采取学生不记名评分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优秀。
2、教学过程评价
(1)教学评价的标准应体现任务引领型课程的特征,体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以工作任务模块为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训练活动、阶段测验等
进行综合评价。
(2)强调目标与评价和理论与实践目标一体化评价,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知识的掌握、
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养等情况,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评价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在评定时给予鼓励。
3、课程成绩形成方式
以闭卷考试和技能测试方式考核,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占30%(包括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和考勤),期末闭卷成绩占50%,技能测试成绩占20%。
(三)教材的编写与选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成本会计教程江希和向有才主编
(四)课程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要求说明
长期从事“ 成本会计” 课程的教师共8 人,其中副教授3人,兼职高级会计师2人,讲师2人,助教1人;在读硕士学位的2人,学士学位4人;“双师型”教师2人,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是一支业务素质硬、师德水平高、协作意识强、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
(五)课程教学环境和条件要求
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ERP实训中心
(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常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可开发并应用一些直观且形象的挂图、幻灯片、录像片、试听光盘,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接受课程知识和业务流程。
(2)教师通过教学软件以及多媒体设备等,充分利用手工会计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设施进行教学。
教师和学生每人拥有一台计算机,通过教师机可以看到学生机的操作内
容(学生演示、屏幕监视等),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情况。
(3)充分运用网络课程资源。
可以利用现有的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学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走向多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4)开发和利用外校实训基地。
本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处理会计业务的实际动手能力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
因此有一个真实或仿真的操作环境是本课程教
学的一个必要条件,学院和系部在不断开发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需要充分利用校
外实习基地的培训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理解业务的会计处理,熟悉真实的业务流
程,为学生毕业上岗的零过渡做好铺垫。
(七)其它
·修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具有一定会计、经济知识的基础上才可开设本课程。
·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课程标准压缩了理论教学内容,有关成本控制和其他行业成本核算不包含在本标准中。
如有需要可适当调整。
主要参考书
1 欧阳清等,《成本会计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于富生等,《成本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 Charles T. Horngren, George Foster, Srikant M. Datar Cost Accounting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 (美) 米切尔.马赫著姚海鑫等译《成本会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5 王立彦等《成本会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编制人:王文斌
编制单位:经济管理系会计电算化教研室
审核人:回晓敏、司云柱
教学团队负责人:陈风奎
系部主任:陈风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