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分析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纷纷出台了各种举措,其中都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切入口。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基础的课程在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笔者通过在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基础教育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输入研究性学习检索词,共筛选、查阅电子期刊33篇文献,通过阅读、合并、整理形成此文。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我国现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现状分析一、国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和发展历程世界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叶。

德国现代教育制度奠基人洪堡的教育改革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强调科学研究的自由性与独立性;强调教学和科研是统一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发展科学的合作关系。

他主持创办的柏林大学的教学理念就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1]1909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批判了单纯教受学生大量科学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方法,提出重视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思想。

[2]1916年,杜威发表了教育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在该书中,他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问题教学法”理论。

杜威把教学理解为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取经验的过程,几乎同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一样。

他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自身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他的这些积极的教育理论观点,在今天看来,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思想雏形。

20世纪中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教学理论。

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儿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寻找答案,从而学会“如何学习”。

[3]布鲁纳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提出了“发现法”,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学生自身的发现、探索活动来掌握知识、发展智慧,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利的,对今天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起着指导作用。

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会上作了题为《作为探究的科学教育》(Teaching of Science as Inquiry)的报告,提出了与发现法相似,但更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Inquiry Learning)方法。

[1]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在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发展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这是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前提。

他的这一观点对我们今天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此外,探究式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美国教育学家撒奇曼和加涅。

他们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教学过程中“探究教学”的重要性。

萨奇曼(J.R.S uchman)注重实践,主张“探究方法的训练”模式;加涅在“探究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构成学习的前提条件。

[4]在教育国际化的竞争面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围绕学习方式的转变,大胆进行了课程改革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尽管各国对研究性学习的提法不同,而且,课程本身也是完全相同的,但研究、探索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如,美国教育界就学生个体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展开研究。

在大、中、小学创设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等多种模式。

[5]无论哪种模式都是让学生参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包括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等技能,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此外,在美国学者对“平行课程”的研究中,也表明了类似的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

其他发达国家以及亚洲各国也把类似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与能力。

如法国的“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TPE);日本的“综合学习”课程;澳大利亚的“在解决问题辅导课中的合作学习”课程等。

[5]西方教育家在儿童的发展、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策略等方面所做的论述,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可谓是独领风骚,开辟了探究教学的新纪元,为当今世界倡导研究性学习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1.萌芽阶段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理念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学习是一个反复实践并获得真知的过程,即“学”、“思”、“行”三个环节;在教学中,孔子还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即“思”、“辨”、“行”三个方面。

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思想源泉。

[6]2.发展阶段自建国以来,国家基础教育始终强调课外活动,各地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学习的研究和实验。

在学术理论方面,《教育研究》杂志于1987年第11期发表了题为《论中学物理的“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论文,《课程·教材·教法》杂志也于1989年第1期发表了题为《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文章,这就说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被我国一些教师所接受并实施运用。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陕西省于1981年开始并持续至今的“诱思探究教学”试验;广东顺德于1982年开始的“以试验为基础的引导探索”研究等等。

[2] 3.独立阶段1998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实验课程开始普及,全国各地都在实践上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积极的探索。

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一些学校不约而同地在活动课板块中增加了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大同中学的“STS”和“知识论”课程上海市西中学的“告中自研式活动课程”华东师大二附中的“高中小课题研究”华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同时,一些学校还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计与生活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研究型课程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如:上海市七宝中学开发了“角色体验”研究型课程;上海市大同中学开发了“专题研究”的研究型课程;浙江省瑞安中学开发的“社会调查”研究型课程等。

目前我国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仍然围绕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征、价值及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其中在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价值、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均基本达成共识,并且与国外的相关研究比较一致。

但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定位等方面却观点不一。

即对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含义的解释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1]三、我国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国内外学者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对我国的教学改革起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总体上看,我国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尚属起步阶段,各方面还不成熟。

许多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对研究性学习含义理解混乱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与“正常学习”相对的一种“另类”学习,是外加的,从属的,非正式的,应该在课外进行,忽视了“研究性学习”向其它课程渗透其课程理念的使命;此外,有的老师将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使其成为少数尖子生的“阳春白雪”,挫伤了大批学生的积极性。

2.研究性学习缺乏本土理论指导研究性学习这一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在各个学校的初期改革中对教学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由于打破了原有课堂教学的固定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依托,最重要的是没有适应本校特点的校本教材,这样就使得教师在实践中表示茫然,学校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没有形成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师讲课内容随意性大,每个人依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来授课,以致教学效果良莠不齐。

3.缺乏对研究性学习现状的分析与策略思考虽然我国已有研究者对研究性学习现存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如杨明生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但只提出了少数几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挖掘、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7]总之,我国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层面阶段,仅有少数学校进行了实践探索,就课程实施模式及教师在选题、课题的实施和结题中的作用做了经验总结和论述。

还有一些教师利用学科特点,提出了学科基础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流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但这些研究仍然无法将教学改革深入和微观,这给各学校在具体操作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参考文献1.张荣.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状研究与对策分析.10,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2.刘金雄.信息技术与研究性性学习课程整合的研究.13,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11月。

3.丁浩.研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操作模式的研究.5,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11月。

4.丁卫东.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10,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5.刘云贵.研究性学习的探究与实践,1-3,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 5年3月。

6.卢贵元.金昌市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3,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1月。

7.杨明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49-52,教育发展研究,2002(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