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学 动 态Journal of Developments in Psychology1998年 第1期科技期刊印象形成的理论模型述评杨家忠 黄希庭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暨心理研究所(重庆630715)[摘要]本文描述了印象形成的早期理论模型,序列模型和平行模型,并对这几个模型进行了简要述评。
关键词 印象形成,定型,个体信息,双重加工模型,连续体模型,平行限制满意模型 印象形成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形成他人的印象总是源于一定的信息,心理学家通常将这些信息分为两类:定型(stereotype)和个体信息(individuation information)。
定型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质和行为相联系。
个体信息指关于个人行为、人格特质、家庭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人们是如何利用定型和个体信息形成他人印象的呢?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对这一问题做了大量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
本文根据近期的研究文献,就印象形成的理论模型做述评。
1 早期的理论观点1.1 格式塔主义的观点 Asch(1946)[1]认为对他人印象的形成是综合刻划个体的全部信息的结果。
他从格式塔主义的观点出发,假设知觉者将目标个体的不同特征混合成连贯的、统一的印象。
在综合的过程中,知觉者既考虑个体特征的意义,又考虑个体同他人的人际关系,个体的不同方面得到修正,以求前后统一。
1.2 元素主义的观点 Anderson(1968)[2]也认为形成他人印象的过程就是综合描述个体的全部信息的过程。
但是,他从元素主义的观点出发,假设知觉者分别评估每条信息的意义,然后以代数的方式综合形成概括的印象。
2 序列模型 印象形成的序列模型认为知觉者对定型和个体信息的加工不是同时进行的,而是序列的。
即,首先是基于定型(stereotype-based)的加工过程,这个过程是自动的。
如果知觉者受到强烈的驱动,或特征的性质防碍了对个体进行归类或再归类,个体才会更多地进行基于特征(attribute-based)的加工过程。
Brewer(1988)[3]的双重加工模型(dual process model)与Fiske和Neuberg(1990)[4]的连续体模型(continnum model)都属于此种类型。
2.1 双重加工模型 Brewer认为印象形成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加工模式:基于定型的自上而下加工和基于特征的自下而上加工。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知觉者只进行其中的一种加工模式。
他将这两种加工模式分为四个水平:在多维空间内直接的自动的识别;归类;按照亚定型或特例将信息个体化;按照个体的图式或网络命题个性化。
加工水平由目标个体的特征、知觉者的需要或目的、以及目标个体与知觉者之间的相似性决定。
2.2 连续体模型 印象形成的连续体模型是由Fiske和Neuberg(1990)[4]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印象形成是一个连续体,一端是分类加工,另一端是特征加工。
这两种类型的加工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存在中间类型的加工。
目标和刺激的轮廓决定着知觉者是否超越初始的印象(Ruscher & Fiske, 1990)[5]。
注意可以让知觉者获得更多的信息,以证实初始的分类或再分类。
知觉者在印象形成连续体的何处停止取决于形成准确的印象对他有多重要。
印象形成的连续体模型可用图1来表示:图1 印象形成的连续体模型3 平行模型 印象形成的平行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知觉者对定型和个体信息的加工不是序列进行的,而是同时加工的,并且相互限制意义,共同影响印象的形成。
Kunda和Thagard(1996)[6]提出了印象形成的平行限制满意模型(parallel-constraint-satisfaction model)。
3.1 理论假设 定型、特质和行为用激活扩散网络中的节点表示,每一节点的意义与和它相联系的节点有关;节点与节点之间存在着兴奋性联结或抑制性联结;节点之间的激活扩散受兴奋性联结和抑制性联结限制;节点之间不仅能相互激活,而且能相互去激活。
在激活扩散网络中,特质通常看作定型化的信息(特质与定型之间存在兴奋性联结)或反定型性的信息(特质与定型之间存在抑制性联结)。
如果行为对特质评定具有诊断意义,则它们之间存在兴奋性联结;如果对特质评定具有反诊断意义,则它们之间是抑制性联结;如果不具有诊断性,则它们之间就不存在联结。
定型和行为之间既能直接联结又能通过特质间接联结。
通过反复更新所有节点来激活信息,直到网络建立。
在每次的更新中,所有节点的激活水平是同时调整的,而且每一节点的激活水平都是通过兴奋性与抑制性联结,在与它相联系的节点的激活水平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
经过多次更新,所有的节点都达到稳定的激活水平,网络建立。
代表刻划目标个体特征的节点的激活水平反映该个体具有此种特征的程度。
如果需要,进行附加的推理。
他人印象的形成经常源于相当自动的认知过程。
两种颇有影响的归因模型(Gilbert, 1989; Trope, 1986)[7,8]都假设对他人行为的识别是自动发生的,如知觉者看见某人在打另一个人时,这种行为就被自动识别为攻击行为。
Gilbert和他的同事也认为以特质的方式刻划个体能够自动发生。
另外,行为发生的背景的许多方面都能对行为识别和个体刻划施加自动的影响。
当然,印象形成的过程也并非总是自动的,在一定条件下还要进行控制加工的推理过程。
如果知觉者无法对目标个体的信息形成连贯一致的理解(Kintsch, 1988)[9]、或者觉得信息特别让人惊奇(Kunda et al., 1990)[10]、观察到的信息的意义存在强烈的冲突,以及当个体力求对目标个体或其某个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时(Brewer, 1988; Fiske & Neuberg, 1990),都会促使知觉者进行附加的推理,并且这种过程也是按照平行限制满意的方式发生的。
推理的结果同先前激活的知识综合,形成目标个体的最终印象。
目标个体具有某种特征的程度是该特征最终激活水平的函数。
全面的印象包括刻划目标个体特征的组合。
3.2 定型、个体信息与印象形成 前已述及,平行限制满意模型认为形成印象的定型和个体信息相互限制,并共同影响印象的形成。
定型和个体信息的相互限制表现在三个方面:定型影响行为的意义;定型影响特质的意义;个体信息决定知觉者运用定型的哪种亚定型。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知觉者要利用定型和个体信息形成个体印象,定型和个体信息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印象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 (1)在缺少个体信息的情况下,定型影响对个体的评定。
(2)存在个体信息的情况下,定型对印象形成的影响取决于信息的模糊程度及所要进行的判断任务。
个体信息清晰且具有诊断性时,定型不影响持质评定;个体信息具有诊断性但模糊时,定型通过影响信息的解释影响对目标个体特质的评定。
(3)即使在定型对特质的影响受到个体信息影响的情况下,定型也会影响与特质相关的行为的预测。
(4)Hilton和Fein(1989)[11]将非诊断性信息分为两种:真正无关的信息,即对个体人格的任何方面都不具有诊断性的信息;伪相关的信息,指与对目标个体的判断无关,但对人格的其他方面具有诊断性的信息。
在第一种情况下,定型影响印象形成;但其效应在虚假的诊断性个体信息情况下,会受到淡化或消除,并且随着非诊断性信息数量的增加,淡化效应增强。
(5)多重定型通过相互影响意义,共同影响印象的形成。
4 述评 印象形成早期的理论观点没有考虑印象形成的复杂性,显得笼统粗糙。
序列模型认为定型和个体信息是序列加工的,定型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占支配地位,定型驱动的加工过程占优先地位。
定型和个体信息综合的过程仅发生在占支配作用的定型加工过程无法解释获得的信息,或不能满足知觉者的目标时。
也即,在序列模型中定型被赋予特殊的地位。
而在平行限制满意模型中,定型和其他类型的信息是同样看待的。
当定型先于个体信息被知觉时,它对印象形成起支配作用;同样,当个体信息首先被知觉时,个体信息则处于支配地位;如果被同时知觉,两种类型的信息处于平等的地位,通过激活扩散网络,以平行限制满意为依据共同影响印象的形成。
序列模型虽然提出了两种类型的加工,以及定型和个体信息在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但没有深入探讨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定型和个体信息是如何影响印象形成的。
也就是说,只是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印象形成的理论模型。
平行模型吸收了认知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它既是预存模型又是计算模型,对印象形成提出了微观的解释。
除此之外,与序列模型相比,平行模型有如下优点: (1)解释现象的范围较广 平行限制满意模型能够解释印象形成领域的许多现象。
清晰的具有诊断性的个体信息会削弱定型对目标个体特质评定的影响,但不会削弱对该目标个体未来的与特质相关的行为的预测(Kunda, Sinclair, & Griffin, 1995)[12]。
对此,序列模型无法解释。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个体都属于多重分类,知觉者根据不止一个分类形成印象(Hastie et al., 1990)[13],序列模型也无法解释多重定型联合影响印象形成这一现象,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另外,序列模型更无法解释定型间新的组合是如何共同影响印象形成的。
(2)简洁性和准确性 序列模型将印象形成区分为不同的加工过程,并划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然而又没有深入到印象形成的结构和具体过程,所以显得复杂模糊。
而平行模型基于平行限制满意这一基本过程解释印象的形成,并能用计算机进行模拟。
(3)避免区分定型和个体信息 定型和个体信息的区分在序列模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定型和个体信息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是清晰的,知觉者经常无法直接观察到社会分类。
相反,社会分类要通过对目标特征的推理才能获得。
在平行模型中,对信息的区分是没有必要的,困为它赋予定型和个体信息平等的地位,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不取决于它是定型还是个体信息,而取决于它的独特模式及与其他信息之间的联系。
纵观印象形成的几个理论模型,虽然探讨了印象形成过程,能够解释印象形成研究领域的一些现象,但还是有许多有等完善、补充之处。
(1)综合自动加工过程和控制加工过程 印象形成是控制过程和自动过程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
平行限制满意模型主要强调印象形成的自动加工方面。
另外的一些模型更强调控制加工,如假设的产生和评价模型(Read & Miller, 1993)[14]。
在未来的研究中,建立一个全面的模型,既包括两种类型的加工过程,又弄清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必要的。
(2)定型的激活 象性别和种族这样的定型分类能够直接观察到,不需要推理,而象职业、政治和宗教信仰这样的定型分类就无法直接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