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2018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测试文综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
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位置。
河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复杂的相互作用主导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和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
黄河三角州滨海湿地系统中磷主要是陆源磷,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成因是A. 黄河径流量大B. 黄河输沙量大C. 地壳上升运动D. 沿海海平面上升2. 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有①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②高值区多集中于近海沿岸和地势较高的地区③在黄河人海口附近的滩涂,土壤盐分含量较低④1996年黄河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含盐量明显低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3.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分布特点是A. 总氮含量整体上呈现出由河道两侧向外递增B. 总氮含量低值区集中在近海滩涂地区C. 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海向陆递减D. 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河道向外递增【答案】1. B 2. C 3. B【解析】1. 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导致黄河含沙量极大,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向渤海推进,在入海口处沉积,从而使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
2. 河水为淡水,含盐量低,故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①对。
近海沿岸有河流的稀释作用,含盐量低,②错。
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滩涂受黄河水稀释,土壤盐分含量较低,③对。
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由黄河径流堆积而成,含盐量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受海洋影响,含盐量较高,④对。
选C。
3. 读材料可知:“黄河三角州滨海湿地系统中磷主要是陆源磷”,即磷主要来自陆地,故总磷含量整体上应由陆向海递减、由河道向外递减,C、D错。
“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故氮含量应与植物的分布一致,近海滩涂地区植物较多,故总氮含量低值区集中在近海滩涂地区,B对、A错。
【点睛】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等因素。
①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
②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
③河口地区陆地径流注入越多,盐度越低。
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
下图示意太行山峡谷横剖面。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关于太行峡谷形成的年代,从早至晚的次序为A. V形峡谷、U形宽谷、盘状宽谷B. U形宽谷、V形峡谷、盘状宽谷C. 盘状宽谷、V形峡谷、U形宽谷D. 盘状宽谷、U形宽谷、V形峡谷5. 下列对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A. 石柱地貌形成早于孤峰B. 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C. 峡谷处在火山地震带上D. 该河流走向受断裂带控制【答案】4. D 5. D【解析】4. 读材料可知:“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即内力抬升后遭受流水下切侵蚀,是自上而下逐渐侵蚀形成的,读图可知,位于最上方的盘状宽谷是最先形成的,位于最下方的V形峡谷是最后形成的,选D。
5. 读图可知,石柱所在岩层形成早于孤峰所在岩层,但石柱与孤峰哪个先形成不能判断,A错。
读材料可知:“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故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B 错。
由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太行峡谷并不在火山地震带上,C错。
断裂带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发育成峡谷,故D正确。
国际通用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
下图示意1953- 2015年安徽省老年人口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安徽省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大致在A. 1982年B. 1990年C. 1998年D. 2010年7. 应对安徽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措施有①完善、繁荣养老市场②提升养老服务质量③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④推进城市化和人口流动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6. C 7. A【解析】6. 读图可知,安徽省199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小于7%,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大于7%,故安徽省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1995-2000年。
结合选项,只有C符合。
7. 完善、繁荣养老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均可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①、②、③正确。
“推进城市化和人口流动”既不能降低老年人口比重,也不能使老年人老有所养,④错误。
选A。
【点睛】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智利目前是中国第二大水果进口国。
其南部盛产樱桃,这里的樱桃每年有80%运往中国,其中近七成是由郑州机场口岸进境然后分拨到全国各大城市水果市场。
目前郑州已成为国内最大空运进口水果集散地。
下图为2014年中国大陆进口水果总金额(单位:亿美元)占比位居前五位的国家统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智利水果在中国市场畅销的最大优势是A. 水果产量大B. 水果质量好C. 反季节供应D. 水果价格低9. 郑州成为国内最大空运进口水果集散地区位优势是A. 地理位置优越B. 劳动力资源丰富C. 人口多销量大D. 国际空运业发达【答案】8. C 9. A【解析】... ... ... ...9.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处于我国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A对。
B、C选项与郑州成为空运进口水果集散地没有关系。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国际空运业更发达,D错。
可达性是指借助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给定位置到达目的地的便利程度。
其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下图示意2001年和2013年我国机场可达性分布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2001-2013年间我国机场可达性变化特征是A. 东部和西部机场可达性差距不断扩大B. 东北地区机场可达性增长高于西南C. 西北和西南地区机场可达性增长较快D. 中部地区机场可达性增长高于西南11. 导致我国机场可达性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区域经济发展日趋均衡B. 西部大开发的推进C. 东部经济结构调整D. 中部承接产业转移【答案】10. C 11. B【解析】11. 对比两图可知,西北、西南地区机场可达性增长较快,这是因为2000年国务院组成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同年3月,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运作。
【点睛】交通运输点的比较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1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松喜湿、耐贫瘠,生长速度快。
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地带,19世纪才由移民携带种子落户新西兰。
新西兰松材质结构均匀,稳定性高,极易干燥和上色,最易进行防腐处理。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西兰松被大量地种植在沿海沙地、火山台地和丘陵地带。
如今,新西兰松已经是当地的当家树种,给新西兰带来了巨额财富。
新西兰民居一般为多层木质结构建筑。
下图为新西兰位置、地形示意图。
为了扭转天然森林资源锐减局面和林业颓势,近些年来,在我国的四川、云南、湖北等地已尝试引进新西兰松。
(1)与加利福尼亚相比,说明新西兰成为新西兰松第二故乡的优越条件。
(2)新西兰民居一般为多层木质结构建筑,试对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我国的四川、云南、湖北等地尝试引进新西兰松,你认为此举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答案】(1)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适合其生长;该国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台地土壤肥沃;纬度较高,气候冷湿,森林病虫害少;森林火灾少。
(2)新西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木质结构利于防震;新西兰木材瓷源丰富;新西兰松材质好,易干燥和易进行防腐处理。
(3)可行。
我国天然森林面积小,人工林宜林面积广;我国木材蓄积量小,木材需求量大:新西兰松对自然条件要求不高,生长速度快;材质好,用途广(环境效益高)。
不可行。
新西兰松属于外来物种,引进可能会导致对本土人工林的破坯;加剧对土地、地下水等方面的破坏;引发其他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第(1)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第(2)题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3)题考查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材料可知:“新西兰松喜湿”,而新西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适合其生长。
因气候湿润,森林火灾少。
因纬度较高,森林病虫害少。
看图可知,新西兰火山活动频繁,火山灰深厚,土壤肥沃。
(2)读图可知,新西兰地处断裂带,地震频发,木质结构利于防震。
读材料可知,新西兰木材资源丰富。
新西兰松材质好,易干燥和易进行防腐处理。
(3)可行或不可行均可。
可行要从市场需求、新西兰松的生长适宜回答,不可行要从引发的环境问题回答。
【点睛】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的分析模板1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亚伯拉罕湖(52°N,116°W)位于加拿大中西部落基山脉中,群山环抱。
湖区冬季气温低。
湖水四季清澈,春夏季节湖中的水草茂盛,湖口有人工大坝。
这座湖每年冬季都会出现一种奇观——湖面下聚集着大量的冰冻气泡,气泡被“锁”在冰层之中形成“冰泡”。
此外大风扮演着最高效的“清道夫的角色”,使“冰泡”景观更加惊艳。
每年冬季亚伯拉罕湖“冰泡”景观吸引了大量摄影爱好者前去观赏拍摄。
下图示意亚伯拉罕湖位置,下图示意“冰泡”景观。
(1)分析亚伯拉罕湖区冬季气温低的原因。
(2)说明亚伯拉罕湖“冰泡”的形成过程。
(3)说明冬季亚伯拉罕湖“冰泡”景观易于观赏拍摄的原因。
【答案】(1)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海拔较高,地形封闭,冬季冷空气不易扩散;湖泊东北部有缺口,利于冬季寒冷气流深入;又有周围高山滑下的冷空气补充。
(2)春夏季湖中的水草茂盛,秋多季腐烂后丛湖底源源不断地释放出甲烷等大量气体冬季气温低,湖区降温快,湖面快速封冻;冰封的速度快过湖底气泡冲向水面的速度,气泡被阻滞在冰水中随着冰层加厚,气泡被“锁”在冰层之中,形成“冰泡”。
(3)冬季受北美高压影响,晴天多;湖水清澈,透明度高;湖泊呈南北走向,与东北风风向一致,湖口狭窄部分向东北部敞开;加之湖面摩擦力小,冬季风力大,易将冰面的积雪吹走;大风和冰雪打磨冰层,提高了冰面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