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致中国青年的一封信

致中国青年的一封信

致中国青年的一封信
所有的青年同胞:
你们好!
我,作为最有前途的社会成员——青年中的一员,深明我们肩上所承载的使命,近些时候勤心思考,有所感悟,故作此信,望与大家共勉。

团活时听了一段“罗刚事件”的材料与录音,关于一个日本留学生的谩骂与鄙视。

很奇怪,并没有像从前或像其他同学那样义愤填膺,只是觉得有些可笑。

我们大家都知道,日本,这个曾发动过侵华战争的国家,一直以来,都认为中国人为世界上最为低劣的人种。

说实话,与日本相比,中国的国力尚弱,国民素质尚低,但与亚洲大多数国家,以及非洲、拉美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素质却要高得多。

为何日本单单对中国人“情有独钟”、以其为“最低劣”呢?究其根本,在于他们的民族性格,而“忌妒”的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

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匮乏,要什么没什么。

而与其互邻的中国,却地大物博。

开始时,尤其是唐朝的时候,日本仰慕钦佩中国的富饶与强大,以其作为“模范”,虚心求教。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其资源上的制约作用日趋明显。

旁邻的中国即是一聚宝盆,而中国人却不能充分利用。

于是,仰慕逐渐变为嫉妒,嫉妒上天对中国人的恩赐。

而嫉妒深了,也变为一种莫名的仇恨:“为何不如我们发达的中国能拥有这么好的国土?”地理上的劣势,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极度心理不平衡、求生的欲望与现实的矛盾等历史性问题,造就了日本民族扭曲的民族性格。

在经济构成上,很容易发现他们侵略的本质原因:不扩张则不能发展。

天生劣势逼得日本人发奋,逼得日本人扭曲变态,逼得日本人侵略扩张,他们的资源条件与民族性格已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气定神闲、大度雍容地去发展文化。

文化的内核是思想,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是不象科技那样容易学习、可以模仿的。

纵观日本历史,几乎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下。

幕府时期的统治远不如中国封建社会有秩序。

虽说这对他们比中国提前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做出了贡献,但这种动荡的社会存在却不是产生伟大文化的土壤。

比如茶道,日本人从我们这里学去,模仿、发展。

但发展的只是形式与技艺,真正的茶文化仍深深地植根于中华大地!
日本流行于世的动漫、游戏、偶像剧、流行歌曲,无一不显现出他们思想性的简单低下。

其主要思想,大多仅止步于对人性论的较浮浅的认识,而听这个日本留学生的言论,却丝毫没意识到文化对一个国家的作用,空夸其大学比重80%,竟以此作为国民素质高低的衡量标准,岂不可笑!知识不等于文化,没有文化就不会有创造力。

中国与日本的差距,若干年后定会缩短,甚至消失。

而日本与中国的的差距,也许,永远没有消失的可能了。

所以,面对日本,我们无须仰视,更不必自卑。

但令我们痛心的是,现在,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竟以为在文化上我们也比不上日本,对那些浮华、庸俗的东西顶礼膜拜,真无异于“舍文轩而弃蔽舆”。

我们承认,与欧洲的黑格尔、尼采、萨特等伟大的思想家相比,
中国固有文明更偏向于自发。

从整体上看,也处于一个朴素的、长期封闭的状态,虽然也出现过一些天才式的人物,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持续发展的、有深度的思想体系。

这是由中国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制度所决定的。

所以,对于西欧的先进思想,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而对于日本,我们则应认清其发达经济后所隐藏的文化和精神上匮乏与低劣,引以为戒。

勤奋的日本人,由于文化上的缺憾,在二战后虽有了初步崛起,但仍无法避免最近十年的经济萎靡。

虽然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文化上的缺憾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却是不言而喻、并且长时间存在的。

而我国现今的社会风气,重经济、科技而轻文化、思想,几近日本,不得不令人深思。

这些年来,为了发展经济,很多古建筑、城墙被拆毁,令人痛心。

由于市场化、商业化的冲击,京剧、越剧、昆剧等戏剧也后继乏人,甚至有些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丁磊、陈天桥等富豪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角,王国维、陈寅恪这样的名字却已显得十分陌生。

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记得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首次提出时,在法国,甚至整个欧洲产生了无比强烈的影响。

可见法国社会的学术氛围之重。

而现在,无论如何经典的哲学思想,都不会触动国人的几根神经。

大多数人现在更关心的是利率、油价等实际问题。

文化的影响力在逐渐淡化。

法国人是骄傲的,因为他们伟大的文化。

他们瞧不起美国、日本这些“爆发户”,却承认中国。

我为此而自豪,为我们五千年的文化而自豪,为祖先的丰厚遗产而自豪,为他们所预示的中国的更伟大的未来而自豪!
但这种自豪感是否可以继续保持下去,我们是否也将在市场化的刺激下沦为日本那样只有科无文化,无创造力的国度,将由我们所有的青年来决定。

生存,还是灭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