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富二代”的社会调查报告-14页word资料

关于“富二代”的社会调查报告-14页word资料

中国的阶级教育何去何从由阶级教育引发的社会问题一、“富二代”成因:富二代,Rich 2G,“富二代”一词首先出现在《鲁豫有约》,一般指七、八十年代出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们的子女,他们靠继承家产,拥有丰厚财富。

从其父母成就与素养来看,“富二代”一般分为四种类型:知识成功型、纨绔子弟败家型、顺其自然型、父衰子落型。

“富二代”普遍存在一种“金钱至上”心理。

近来,“富二代”现象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最典型的现象就是最近国内发生的一系列飚车案件。

中国有多少“富二代”? 2004年中国财富管理论坛上,全球最大投资银行之一美林集团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大陆的千万富翁接近24万人。

中小规模的家族企业则更多。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家族企业研究所所长陈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底,他们曾经在浙江八个县市做过一个企业调研,312家企业中,三分之二的企业属于家族企业,这些企业2002年的销售收入都在500万以上。

如果按照正常的家族代际传承,那么有资格成为“百万富翁”乃至“千万富翁”的新中国“富二代”将数不胜数。

眼下的这批中国“富人”,财富大多尚不及三代。

陈凌介绍,由于计划经济时代不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建国后对过去的工商企业采取了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上存在的家族企业都销声匿迹了,因此改革开放以后不断涌现的民营企业都是完全崭新的,只有极少的企业可以追溯到1978年以前。

同样,新“富二代”虽然有可能承继巨额的财富,但是仍然缺乏由富而贵的历史积淀,皆是从草根向富裕过渡的先锋军,他们承受了父辈在事业上更多的期望,所以对他们的教育被父辈列为头等大事。

“中国的富豪们目前在忙三件事,一是发展企业,二是与政府打交道,三是教育孩子。

即使是很年轻的老板,也把培养孩子提上了议事日程,而80%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建华介绍,他与众多的富豪们打过交道,结果发现大部分人把子女送到了国外,而且是最好的大学,比如英国的剑桥,美国的哈佛与耶鲁。

有趣的是,文化素养高一些的往往把孩子送到英国,而相对文化较低的富豪父母则清一色把孩子送到了美国。

陆建华说,“富二代”脚下是金子做的垫脚石。

这使得他们天然在社会竞争力上要强于普通人,这是一个马太效应,即越有资源的人,越可以利用资源为自己、为孩子创造机会。

以让孩子受教育为例,99%的“富二代”进了最好的学校,而中产阶层二代不超过50%,大量的温饱阶层的孩子通过努力后达到的比例可能只有5%。

这种资源的承继使得“富二代”在知识、技能方面远远领先,又客观上增加了他们的竞争力。

无论是文化程度、眼界,还是跟政府打交道的熟练程度,“富二代”都要比父辈优秀得多,他们的优势在于:再也不用从最底层开始。

二、“富二代”分类:1.有知识成功型他们的父母意识到公司的发展与知识是分不开的,于是对子女的教育就非常重视,这些孩子也非常珍惜父母打拼所积累的家业,努力学习,不断获得成功。

这些获得成功者大约占“富二代”的20%。

其中一部分“富二代”不局限于父辈的传统行业,投身于科技含量高的新兴行业,比如IT 产业、软件开发、广告传媒等。

2.纨绔子弟败家型张旭光认为这种现象在“富二代”中很普遍,起码占50%。

很多民营企业家在打拼创业中吃了很多苦头,就不愿意让子女吃苦,生活条件太优越,父母积攒的家业毕竟很有限,由于这些占半数的“富二代”们往往不思进取、坐吃山空,很多学业未完成,大多家业都破产了。

3.顺其自然型第一代创业浪潮中的掘金者,虽说赚了点钱,但也不是太有实力,就是比普通人富裕一些。

他们平稳发展的同时,对子女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在这种不温不火中,他们的孩子有60%学业是成功的,既能创业又能守业,而和真正的富人相比,规模不会很大。

按张旭光的估计在18%左右。

4.12%的父衰子落型张旭光介绍,由于父辈在那种特殊时期,钱来得太快,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完善中,所遇到的形势和原来完全不一样了,自己不具备相关知识水平和资质能力,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就处于劣势,还没等到“富二代”登上舞台,就沦为平民了。

三、“富二代”典型代表:1.著名“富二代”企业家2.典型“富二代”作家毛可一90后富二代女作家,南京市作协年龄最小的成员,7岁开始写作,并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已出版作品集《七岁之痒》、《三月,桃红柳绿》。

涅盘灰2009年华语言情大赛年度总冠军,2010年华语言情大赛名家擂台赛冠军,首届全球写作大展都市言情类最高版权交易金三十万获得者。

写作年收入近百万元。

已出版作品《错爱摩天轮》、《我的脱线王子》、《逃婚俏伴娘》等十余部作品。

姜晓彤小学开始写作,至今已创作近百万字的作品。

15岁远赴英国留学至今,现为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化学专业本硕连读学生。

已出版长篇小说《日不落的逃亡》,为国内首部以全球化视野聚焦“富二代”情感生活和生存状态的长篇小说。

四、“富二代”现象的影响:1.当代中国独特的“富二代”现象当代中国的“富二代”是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后代。

他们大多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继承数目可观的家产。

父辈的努力将他们推上金字塔尖,成为没有经历过打拼的“社会精英”和“强势群体”。

但他们往往不思进取、生活奢侈、骄纵妄为,对社会特别是对青年有着巨大的影响。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富二代”现象还不是很突出,因为他们还没有长大。

而近些年,在人们享受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的同时,“富二代”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使公众不得不产生焦虑。

由于“富二代”身处特殊的时代。

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一批依靠合法继承取得巨额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青年人,无论从横向还是从纵向上比较,当代中国的“富二代”都有其独特性。

(1)纵向比较:当代中国“富二代”教养缺失。

应该说,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其实是相当成功的,尤其在唐之前,士族极其重视子弟之品德与人格教育。

当时的选拔人才,是通过“察举”,一个士人必须得在社区有较好的形象,才有资格获得推荐。

也因此,社会有了所谓“世家”,其前提是“累世经学”,即父子、兄弟世代传习儒家经术,再由经术而从政,形成所谓“累世公卿”。

士族政治当然有很多弊端,但也看出,士族的教育还是比较成功的。

唐代以后,皇家开科举取士,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更加重视知识,而忽略孩子的人格培养,权贵或有钱人家娇惯放纵子弟屡有发生。

但他们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在道德伦理的支配下,总的来说不会出现严重的教养缺失。

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先富起来的一批人,许多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在孩子身心成长的阶段,他们大多忙着打拼事业,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只好以金钱补偿对子女思想道德的忽视。

加之“富二代”的成长期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代,思想观念的激剧碰撞。

西方文化的入侵,这种种因素导致了当代中国“富二代”教养缺失。

(2)横向比较:中国“富二代”人格教育缺失。

我们很容易看到中国的“富二代”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富家子弟的区别。

梁任公在《新民说》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英人常自夸日“他国之学校,可以教成许多博士、学士,我英国之学校,则只能教成‘人’而已”。

人者何?人格之谓也。

这似乎是英国的社会习俗与教育传统。

即训练有德行、有用处和有才能的人。

而在中国,学校教育一开始就特别偏重知识灌输。

忽视人格培养。

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人们以金钱的多寡作为衡量人生成败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学校要求孩子的仅仅是知识、考分。

富一代交给孩子的通常只是成功学。

甚至是厚黑学。

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新富们大多改革开放之后产生,只有短短十数年的积淀,曾经历了艰苦奋斗的他们,很容易产生“不想再让孩子吃苦”的想法,过度呵护溺爱,从而没有让孩子养成一些重要的性格和品质,直接导致孩子人格上的不健全,使“富二代”缺乏责任心、同情心,缺乏公共精神,不论在什么场合,只考虑自己的便利与得失,甚至漠视他人的生命,不时有参与黑社会活动等。

浙江飙车案、四川富家子开车连撞五车、重庆重大黑社会犯罪等事件便是典型的例子。

这是“富二代”教育最大的失败。

如今,“富二代”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阶层的代名词,它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文化的种种缺陷,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应予以高度重视。

2.“富二代”现象折射出的市场文化“富二代”阶层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但在当今中国,我们看到的“富二代”现象却更多地将财富变成一种恣意妄为的靠山,助推社会不公、分化甚至对立,并且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而使民众看不到财富的善良意义,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走向。

当财富成为对公众的伤害。

成为导致不公的源泉,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事实上,这已经不仅仅是“富二代”阶层的问题,这种现象从更深层次折射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文化的某些缺陷。

(1)当代市场文化冲击中国传统道德伦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文化理念、生存状态、道德标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市场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强烈地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在义利之间是明显偏重于义的。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利的追求仍羞羞答答、半遮半掩。

这使市场文化一度在中国举步维艰。

然而追求利润始终是市场文化的核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可以光明正大地谈论金钱、崇拜财富。

年轻一代更是视财富为炫耀攀比和目空一切的资本,对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不屑一顾。

面对来势汹涌的市场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义、家庭、人伦等精神受到巨大地挑战和冲击。

(2)市场文化中的“消费主义”畸变“富二代”的消费观折射出我国的“消费主义”畸变。

在市场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消费主义”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宰力量之一。

人们的传统消费观正逐渐被适度奢侈和透支的理念所代替。

当今的消费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不再仅仅是利用商品使用价值而已,它具有象征性、攀比性、自我性等诸多特性。

调查显示,有逾七成的青年表示自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地卷入了象征消费的行列。

男生的皮鞋、领带、手表,女生的钱袋、化妆品、耳环等无一不被赋予超越其本身使用价值的新含义。

在这种环境下,“富二代”理所当然成为引领奢侈品消费的主要力最。

同时,超越自身经济实力的“后排观众”也构成了中国奢侈品消费的新推力。

从“小资派”到“月光族”,从“明星崇拜”到“名牌情结”,市场文化中的“消费主义”悄然变质。

(3)文化市场传递的不良信息所谓文化市场,是指按价值规律进行文化艺术产品交换和提供有偿文化服务活动的市场,包括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剧、歌舞会等等。

可见,文化市场与市场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概括地说,市场文化的外延几乎包括了所有文化市场。

随着我国进一步开放国门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的文化市场不容乐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