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同法简答论述 (2)

合同法简答论述 (2)

1.1、简述合同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答: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的法律特征包括:(1)合同是一种合意;(2)合同是发生法律上效果的双方民事行为;(3)合同是发生民法上效果的民事行为。


1.2.简述在法律上区分单务合同和双务合同的意义。
答:区分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的意义在于:(1)是否适用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同。单务合同不适用同时履行抗辩权;双务合同,当事人有同时履行义务的,适用同时履行抗辩权。(2)在风险的负担上不同。在。务合同中如果非团二方当事人的原因导致其不能履行合同义务,其合同债务应被免除,其享有的合同权利也应归于消灭。一方已经履行的,还应将其所得返还对方。在单务合同中,一方国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义务,不会发生双务合同中的风险负担问题。(3)因一方的过错导致合同不履行的后果不同。在双务合同中,如果非违约方已履行合同的,可以要求违约方履行合同或承担其他违约责任。如果非违约方要求解除合同,则对于其已经履行的部分有权要求未履行义务的一方返还其已取得的财产。但在单务合同中,一般不存在上述情况。


1.3.简述区分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的意义。
答:区分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的意义在于:(1)对二者加以区分,首先可以据此确定合同的性质。(2)义务的内容不同。在无偿合同中,单纯出让利益的一方原则上只承担较低的注意义务;而在有偿合同中,当事人所承担的注意义务要较无偿合同中的注意义务为重。(3)此外,在法律的适用方面,如果当事人订立的是无名合同,有偿合同可以适用买卖合同的规定,无偿合同则不适用这一规定。


1.4.简述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的区别。
答:诺成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一旦经对方同意即能产生法律效果的合同,即“一诺即成”的合同。这种合同的特点在于,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告成立。而实践合同,又称要物合同,是指除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以外尚需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合同。在这种合同中,仅凭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还不能产生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还必须有一方实际交付标的物的行为,才能产生法律效果。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的区别,并不在于一方是否应交付标的物。就大量的诺成合同来说,一方当事人根据合同约定也负有交付标的物的义务,例如买卖合同中的出卖人,有向买受人交付标的物的义务。实际上,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的主要区别在于,二者成立与生效的时间是不同的。

诺成合同自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达成合意)时起合同即告成立;而实践合同则在当事人达成合意之后,还必须由当事人交付标的物以后,合同才能成立。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的确定,通常应根据法律的规定及交易习惯而定。


1.5.简述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的特征。
答: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具有如下特征:(1)第三人不是订约当事人,他不必在合同上签字,也不需要通过其代‘理人参与缔约。但该第三人依据合同享有接受债务人的履行和请求其履行的权利。(2)该合同只能给第三者设定权利,而不得为其设定义务。任何人未经他人同意,不应为他人设定义务,擅自为他人设立义务的合同都是无效的。当然,第三人在取得一定利益时,也应当履行为取得利益所必需的一些义务。(3)此种合同的订立,事先无须通知或征得第三人的同意。合同一经成立,该第三人如不拒绝,便可独立享受权利。


1.6.简述合同责任的相对性。
答:所谓合同责任的相对性,是指合同责任只能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即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关系以外的人不负违约责任,合同当事人也不对其承担违约责任。这包括三方面内容:(1)违约当事人应对因自己的过错造成的违约后果承担违约责任,而不能推卸给他人。(2)在团第i人的行为造成债务不能履行的情况下,债务人仍应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3)债务人只能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而不应向国家或第三人承担违约责任,因为只有债权人与债务人才是合同当事人。

00000论合同关系的相对性:
合同相对性的概念 合同相对性是指合同主要在特定的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拘束力,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基于合同向对方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而不能向与其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也不能擅自为第三人设定合同上的义务,合同债权也主要受合同法的保护。 二、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内容 (一)主体的相对性 所谓主体的相对性,是指合同关系只能发生在特定的主体之间,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够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基于合同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具体来说,首先,由于合同关系仅是在特定人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只要有一方当事人为不特定,即不为合同关系,就不适用合同相对性原则。其次,合同一方当事人只能向另一方当事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和提起诉讼,而不能向与其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及诉讼。 (二)内容的相对性 所谓内容的相对性,是指除法律、合同另有规定以外,只有合同当事人才能享有某个合同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并承担该

合同规定的义务,除合同当事人以外的任何第三人不能主张合同上的权利。从合同关系内容的相对性原理中,可以具体引出如下几项规则:第一,合同规定由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原则上并不及于第三人。合同规定由当事人承担的义务,一般也不能对第三人产生拘束力。第二,合同当事人无权为他人设定合同上的义务。因而,如果合同当事人约定了此种义务条款,此义务条款是无效的,但是如果征得第三人同意之后,该义务方可生效。合同当事人为第三人设定权利,法律可以推定,此种设定是符合第三人意愿的。第三,合同权利与义务只对合同当事人产生约束力,这种约束力是一种内部效力。 (三)责任的相对性 责任的相对性是由内容相对性派生出来的,由于违约责任以合同义务的存在为前提,合同义务的相对性必然决定合同责任的相对性。所谓违约责任的相对性,是指违约责任只能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即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关系以外的人不负违约责任,合同当事人也不对其承担违约责任。责任的相对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违约当事人应对因自己的过错造成的违约后果承担违约责任,而不能将责任推卸给他人。根据合同法的一般规则,债务人应对其履行辅助人的行为负责。因为履行辅助人与债权人之间并无合同关系,因此债务人应就履行辅助人的行为向债权人负责,不论该履行辅助人是否有过错。第二,在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债务不能履行的情况下,债务人仍应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债务人在承担违约责任以后,对第三人享有追偿权。第三,债务人只能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而不应向国家或第三人承担违约责任,因为合同只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拘束力。

0000000合同关系的构成要素:
(1)合同关系的主体。合同关系的主体又称为合同的当事人,包括债权人和债务人。(2)合同关系的内容。即基于合同而产生的债权和债务,又称合同债权和合同债务。合同债权本质上是一种请求权,而不是像物权那样是一种支配权。(3)合同关系的客体。合同关系的客体为合同债权与债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合同债权的客体主要是行为,即债务人应为特定行为。
论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指当事人并非为自己设定权利,而是为第三人设定权利的合同。此合同中,当事人双方约定债务人向第三方履行义务,第三人取得直接请求债务人履行的权利。特征:(1)第三人不是当事人、合同签字人,但依据合同享有接受债务人履行和请示履行的权利
权利;(2)只能给第三人设定权利,不得为第三人

设定义务;(3)合同订立事先无须通知或征得第三人同意。


0000合同内容的相对性及其例外:
内容的相对性指除法律、合同另有规定以外,只有合同当事人才能享有某个合同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并承担该合同规定的义务,除合同当事人以外的任何第三人不能主张合同上的权利。具体表现为:1.合同规定由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原则上并不及于第三人;2.合同当事人无权为他人设定合同上的义务;3.合同权利与义务主要对合同当事人产生约束力。合同之债主要是一种对内效力,即对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效力。法律为防止因债务人的财产的不当减少而给债权人的债权带来损害,允许债权人对债务人和第三人的某些行为行使撤销权及代位权,以保护其债权。这两项权利的行使,都涉及合同关系以外的第三人,并对第三人产生法律上的拘束力。因此,合的的保全也可以看做合同相对性的例外现象。


1.1.试述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答:(1)我国合同法适用的范围:①合同法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②合同法所适用的合同包括各类民事主体基于平等、自愿等原则订立的民事合同。③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既包括当事人设立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也包括当事人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2)下列关系不应当由合同法调整:①政府依法维护经济秩序的管理活动,属于行政管理关系,不是民事关系,适用有关政府管理的法律,不适用合同法。②法人、其他组织的内部管理关系,适用有关公司、企业的法律,也不适用合同法。③根据《合同法》第二条规定,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的区别:诺成合同是指自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时即可成立,不以一方交付标的物为合同的成立要件,当事人交付标的物属于履行合同,而与合同的成立无关。实践合同是指除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之外还需要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合同。三者成立的与生效的时间不同。诺成合同自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达成合意)时起合同即告成立;而实践合同收在当事人达成合意之后,还必须由当事人交付标的物以后,合同才能成立。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的的确定,通常应根据法律的规定及交易习惯而定。常见的实践合同有客运合同、一般保管合同、民间借贷合同等。


2.1.简述合同自由原则的内容。
答:合同自由原则包括两个方面:(1)当事人的合意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这不仅表现在当事人的合意能够严格地拘束订约的双方,任何一方在违约时均应承担违约责任,而且还

表现在当事人的合意具有优先于合同法的任意性规范而适用的效力。(2)当事人享有订立合同和确定合同内容等方面的自由:①缔结合同的自由。②选择相对人的自由。③决定合同内容的自由。④变更和解除合同的自由。⑤选择合同方式的自由。⑥选择补救方式的自由。⑦选择裁判的自由。


2.2.简述合同自由原则在我国合同法中的体现。
答:合同自由原则在合同法上的主要表现有:(1)合同法第4条明文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2)合同法设定了许多规则,但这些规则大多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自由约定而加以改变,即当事人的合意具有优先于合同法的任意性规范而适用的效力,这种效力简单地概括就是约定优先的原则;(3)当事人享有何止合同和确定合同内容等方面的自由,当事人在法律范围内享有的这些自由都是合同自由原则的体现。


2.3.简述合法原则的内容。
答:为了使当事人所订立的合同符合国家的意志和社会公共利益,协调不同的当事人的个别利益与整个社会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保护正常的交易秩序,我国合同法确认了合法原则。《合同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在经济活动中切实贯彻合法原则,就能使各项交易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合法原则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合法原则首先要求当事人在订约和履约中必须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2)在合同订立方面,尽管我国合同法没有采纳计划原则,在实践中当事人也极少按照指令性计划订立合同,但在特殊情况下,出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考虑,国家也可能会给有关企业下达指令性任务和国家订货任务,因此,《合同法》第38条规定:“国家根据需要下达指令性计划任务或者国家订货任务的,有关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合同”,而不得拒绝。(3)合法原则还包括当事人必须遵守社会公德,不得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


2.4.简述合同自由原则与合法原则的关系。
答:合同自由原则和合法原则是合同法的两大基本原则,两者是互相补充、彼此协力的。合同自由原则是合同法最基本的原则。确立合同自由原则是鼓励交易、发展市场经济所必须采取的法律措施。合同自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关系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因而以调整交易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合同法当然应以此为最基本的原则。合法原则的宗旨在于体现合同

正义和合同公正,确立合法原则的目的在于,保障当事人订立的合同符合国家的意志和社会公共利益,协调不同的当事人的个别利益与整个社会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保护正常的交易秩序。它是在立法确立合同自由原则的前提下,对合同自由所作的必要限制,因而它是克服合同自由的流弊、补充合同自由的不足所必需的。


2.5.简述合同法规定鼓励交易原则的必要性。
答:从根本上说,确立鼓励交易的原则是由合同的性质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需要所决定的。(1)鼓励交易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所决定的。合同关系是市场经济社会最基本的法律关系,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就必须使合同法具备鼓励交易的职能和目标。(2)鼓励交易是提高效率、增进社会财富积累的手段。


00000.鼓励交易原则在我国合同法中的具体体现:
我国《合同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体现了鼓励交易的原则。(1)、从严认定合同无效。过去的合同立法对无效合同的认定过于宽泛,导致过多的合同被宣告无效。(2)、严格区分了合同的无效和可撤销。合同法规定,如果当事人仅提出变更合同而未提出撤销合同,则法院不能撤销合同,这就可以尽可能在保持合同效力的前提下,变更合同的条款而不是撤销合同,从而有利于鼓励交易,并减少因撤销合同,返还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对于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并不认为其是当然无效的合同,而允许受害人提出撤销的要求,即可以根据受害人的自愿而使合同有效,从而鼓励交易。(3)、合同法合同法严格区分了无效和效力待定合同,这种规定既有利于促成更多的交易,也有利于维护相对人的利益。 (4)合同法严格区分了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鼓励交易。 (5)合同法明确规定在某些情况下,一方已履行了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6)、合同法严格限制违约解除合同的条件,以此防止随意解除合同,消灭交易。


2.1.试述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合同法上的体现。
答:诚实信用原则是指当事人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诚实守信,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义务,不得滥用权利及规避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义务。在大陆法国家,它通常被称为债法中的最高指导原则或“帝王规则”。在合同法中,诚信原则具体体现为:(1)合同订立阶段应依循诚信原则。在合同订立阶段,尽管合同尚未成立,但当事人彼此间已具有缔约上的联系,应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负有忠实、诚实守信、相互照顾和协助、遵守允诺的附随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得采用恶意谈判、欺诈等手段牟取不正

当利益,并致他人损害,也不得披露和不正当使用他人的商业秘密。依据诚信原则产生的订约过程的附随义务,随着当事人之间联系的不断密切而发展,当事人一方不履行这些义务而给另一方造成信赖利益的损失,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2)合同订立后至履行前应依循诚信原则。在合同订立后,尚未履行以前,当事人双方都应当依据诚实信用原则,严守诺言,认真做好各种履约准备。如果一方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另一方在履约前日经营不善造成严重亏损,或者存在其他法定情况,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暂时中止合同的及行,并要求对方提供履约担保。但在行使中止权时应严格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及法律规定的条件。如因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而行使中止权,给对方造成损失,应负损害赔偿责任。一方无正当理由向另一方明确表示其将不履行合同,构成预期违约,此时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预期违约方承担责任。(3)合同的履行应依循诚信原则。在合同的履行中,当事人应当严格遵循诚实信用原则。遵守诚信原则,一方面要求当事人除了应履行法律和合同规定的义务以外,还应履行依诚信原则所产生的各种附随义务。另一方面,在法律和合同规定的义务内容不明确或欠缺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当事人应依据诚信原则履行义务。(4)解除合同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如在长期的继续性合同中,任何一方依据合同规定的条件而解除合同,应当提前通知对方,使对方有充足的时间作好准备。一般而言,在一方违约以后,如果违约并没有给非违约方造成重大损害,依诚实信用原则,非违约方不得提出解除合同。(5)合同终止以后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关系终止以后,尽管双方当事人不再承担合同义务,但亦应依据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承担某些必要的附随义务,如保密、忠实等义务。此种义务属于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后合同义务。一方违反这种义务给另一方造成损害的,应负损害赔偿责任。
《合同法》中确认诚实信用原则的必要性:A.保持和弘扬传统道德和商业道德B.保障合同得到严守,维护社会交易秩序C.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随着交易的发展而不断扩大,诚实信用原则不仅可起到确定行为规则的作用,而且具有衡平利益冲突、解释法律和合同提供准则等作用。


3.1.简述合同成立的概念和条件。
答:合同成立是指当事人就合同主要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合同成立需具备以下条件:(1)订的主体存在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只有一方当事人根本不能成立合伺。(2)订约当事人对主要条款达成合意。合同成立的根本标志在于,合

同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3)合同成立一般要经过要约和承诺阶段。除此之外,合同因性质和内容的不同,还可能具有其特别成立要件,如实践合同,以标的物的实际支付为其特别成立要件;而对于要式合同来说,则应具备一定的方式才能成立。



3.2.简述要约的概念和要件。答:要约是一方当事人以缔结合同为目的,向对方当事人所作的意思表示。要约的生效要件如下:(1)要约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意图。要约人发出要约的目的在于订立合同,而这种订的的意图一定要由要约人通过其发出的要约充分表达出来,才能在受要约人承诺的情况下导致合同成立。(2)要约须向要约人希望与其缔结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要约原则上应向特定的人发出,特定的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数个人。(3)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具体”,是指要约的内容必须具有足以使合同成立的主要条款;“确定”,则指要约的内容必须明确,不能含糊不清,同时,要约在内容上必须是最终的、无保留的。(4)要约必须送这受要的人。要约只有在送达受要约人以后才能为受要约人所知悉,才能对其产生实际的拘束力。


3.3.简述要约法律效力的内容。
答;要约的法律效力包括:首先,要约对要的人的拘束力。这种拘束力又称为要约的形式拘束力。在要约生效以后,要约人不得随意撤销或对要约内容随意加以限制、变更和扩张。其次,要约人对受要约人的拘束力。此种拘束力又称为要约的实质拘束力,即承诺适格,指要约生效以后,只有受要约人才享有对要约人作出承诺的权利,受要约人必须根据要约规定的期限、方式等作出承诺,否则,不构成有效的承诺。


3.4.简述要约撤回与要约撤销的区别。
答:要约可以撤回,所谓要约的撤回是指要的人在要的发出以后,未达到受要约人之前,有权宣告取消要约,从而阻止要约生效的意思表示。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先于或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的人。要约也可以撤销,要约撤销是指要约到达受要约人并生效后,要约人取消要约使其效力归于消灭的意思表示。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的人发出承诺之前到达受要的人。撤回与撤销的区别表现在于。撤回发生在要约并来到达受要约人即其生效之前,而撤销则发生在要纣已经到达并生效但受要约人尚未作出承诺的期限内。由于撤销要的时要约已经生效,因此对要约的撤销必须有严格的限定,如日撤销要约而给受要约人造成损害的要的人应负赔偿责任。而对要约的撤回并没有这些限制。


3.5.简述要约失效的原因。

答:要约失效是指要约丧

失了法律拘束力,即不再对要约人和受要约人产生拘束。其原因包括:(1)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2)要约人依③撤销要约;(3)承诺期限届满,受要约人未作出承诺;(4)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


3.6. 简述承诺的概念和要件。
答: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须具备以下条件才能产生法律效力:(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2)承诺必须在要约的有效期限内到达要约人。(3)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4)承诺必须表明受要约人决定与要约人订立合同。(5)承诺的方式须符合要约的要求。


3.7.简述承诺迟延及其法律效力。
答:所谓承诺迟延是指受要约人未在承诺期限内作出承诺。承诺的期限通常是由要约规定的,如果要约中未规定承诺时间,则受要约人应在合理期限内作出承诺。超过承诺期限作出承诺,该承诺不产生效力。根据《合同法》第28条,“受要的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的、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的以外,为新要约”。这就是说,对于迟到的承诺,要约人可承认其有效,但要约人应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如果要约人不愿承认其为承诺,则该迟到的承诺为新要约,要约人将处于承诺人的地位。


3.8.简述承诺撤回及其法律效力。
答:所谓承诺撤回,是指受要约人在发出承诺通知以后,在承诺正式生效之前撤回其承诺。根据《合同法》第阿条,“承诺可以撤回。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因此撤回承诺的通知必须在承诺生效之前到达要约人,或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没回才能生效。如果承诺通知已经生效,合同已经成立,则受要约人当然不能再撤回承诺。


3.9.简述《合同法》关于合同成立时间和地点的规定。
答:(1)合同成立的时间是由承诺实际生效的时间决定的。通常情况下,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也即承诺到达要约人时,合同成立。受要的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但因其他原因而导致承诺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在此种情况下,如果要的人没有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因承诺超过期限而不接受该承诺,则承诺应视为有效,承诺生效的、时间以承诺通知实际到这要约人的时间确定。如果要约是以信件或者电报发出的,承诺期限自信中载明的日期或电报交发之日起计算。信件未载明日期的,自投寄该信件的邮戳日期开始计算。要约以电话、传真等快速通讯方式作出的,承诺期限自要约到达受约人时开始计算。在采取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时,如果要约人指

定了特定系统接受数据电文的、则受要约人的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要约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问。以直接对话方式作出承诺,应以收到承诺通知的时间为承诺生效时间,如果承诺不需要通知的,则受要约人可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以行为的方式作出承诺,那么一旦受要约人实施承诺行为,则应为承诺的生效时间。如果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那么应以双方在合同书上签字或盖章的时间为承诺生效时间。如果合同必须经批准或登记才能成立,则应以批准或登记的时间为承诺生效的时间。(2)合同成立的地点为承诺生效的地点。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而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成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则按照其的定。


3.10.简述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和特点。
答:所谓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我实信用原则所应履行的义务,而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的损失时所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缔约过失责任县有以下特点:(1)缔约上的过失发生在合订立过程中。只有在合同尚未成立。或者虽然成立。但因为不符合法定的生效要件而被确认为无效或被撤销时,缔约人才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幻一方违背其依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义务。只要当市人违背了其负有的应依诚信原则产生的先契约义务并破坏了缔约关系,就构成了缔约上的过失。(3)造成他人信赖利益的损失。由于缔约过失行为直接玻坏了缔约关系,因此所引起的损害是指他人因信赖合同的成立和有效,但由于合同不成立和无效的结果所蒙受的不利益,此种不利益即为信赖利益的损失。(4)缔约过失是一种独立的请求权。此种请求权属于法律特别规定的请求权。


3.1.试述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
答:要约邀请又称为引诱要约,根据《合同法》第15条的规定,它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表示。要约邀请只能唤起他人的要约,不可能导致他人承诺。而要约在发出以后,对要约人和受要约人都产生一定的拘束力。要约有一经承诺就产生合同的可能性,如果要约人违反了有效的要约,应承担法律责任。要约邀请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事实行为,但它是具有一定法律意义的事实行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要约和要约邀请:(1)根据当事人的意愿区分。此处所说的当事人的意愿,是指根据当事人已经表达出来

的意思来确定当事人对其实施的行为主观上认为是要约还是要的邀请。具体来说,一方面,由于要约中应当含有当事人受要约约束的意旨,而要约邀请只是希望对方主动向自己提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因此,如果当事人在其订约的建议中提出“须以我方最后确认为准”,或“仅供参考”,则表明当事人不愿接受要约的拘束力,因此订约提议只是要约邀请,而不是要约。另一方面,如果当事人在其行为或提议中特别声明是要约还是要约邀请,则可直接根据此特别声明来判断。(2)依法律规定作出区分。法律如果明确规定了某种行为为要约或要约邀请,即应按照法律的规定作出区分。例如,我国《合同法》第15条规定,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为要的邀请,据此对这些行为应认定为要约邀请。(3)根据订约提议的内容是否包含了合同的主要条款来确定该提议是要约邀请还是要约。要约的内容中应当包含合同的主要条款,这样才能因承诺人的承诺而成立合同。而要约邀请只是希望对方当事人提出要约,因此,它不必包合合同的主要条款。(4)根据意思表示是针对特定人还是不特定人发出,可以作出区分。由于要的邀请大多是向不特定的人发出的,它是为了唤起不特定的人对其邀请的注意并向自己发出要约,所以它针对的对象大多是不特定的人。(5)根据交易的习惯即当事人历来的交易做法来区分。交易习惯常常可能体现订约当事人的意愿,因此可以用来区分要约和要约邀请。此外,在区分要约和要的邀请时,还应当考虑其他情况,如是否注重相对人本人的情况。、若合同的订立,不注重相对人的身份、信用、资力、品行等情况的,其意见表示往往构成要约。反之,斟酌相对人的有关情况始与之订约的,往往为要约邀请。


4.1,简述合同条款的种类。
答:合同条款周定了当事人各方的权利义务,成为法律关系意义上的合同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提示性合同条款;(2)合同的主要条款;(3)合同的普通条款。


4.2.简述提示性合同条款。
答:提示性合同条款是《合同法》为提示缔约人,示范较完备的合同条款而规定的条款。包括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质量和数量、价款或酬金、履行的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焊决争议的办法。


4.3.简述合同普通条款的类型。
答:合同的普通条款,是指合同主要条款以外的条款。它包括以下类型:(1)法律未直接规定,亦非合同的类型和性质要求必须具备的,当事人无意使之成为主要条款的合同条款。(2)当事

人未写入合同,甚至从未协商过,但基于当事人的行为,或基于合同的明示条款,或基于法律的规定,理应存在的合同条款。它分为以下种类:①该条款是实现合同目的及作用所必不可少的,只有推定其存在,合同才能达到目的及实现其功能;②该条款对于经营习惯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即它的内容实际上是公认的商业习惯或经营习惯;③该条款是合同当事人系列交易的惯有规则;④该条款实际上是某种特定的行为规则,即某些明示或约定俗成的交易规则在行业内具有不言自明的默示效力;⑤直接根据法律规定而成为合同的普通条款。(3)特意待定条款。这是当事人有意将合同条款留待以后谈判商定,或由第三人确定二或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确定,它不妨碍合同的成立。


4.4.简述主给付义务的地位和作用。
答:所谓主给付义务,是指合同关系所固有、必备,并用以决定合同类型的基本义务。就双务合同而言,此类主给付义务,构成对待给付义务,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在对方未为对待给付前,得拒绝履行自己的给付,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致部分或全部不能履行时,当事人一方减为或免为对待给付义务。因可归责于债务人的原一团致使不能履行、逾期履行、不完全履行时,债权人得请求损害赔偿并解除合同。


4.5.简述从给付义务的概念及发生原因。
答:从给付义务,简称为从义务,不具有独立的意义,仅具有补助主给付义务的功能,其存在的目的,不在于决定合同的类型,而在于确保债权人的饲益能够获得最大满足。从给付义务发生的原因如下:(1)基于法律的明文规定。(2)基于当事人的约定。(3)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及补充的合同解释。


4.6.简述次给付义务产生的原因。
答:次给付义务,又称第二次给付义务,主要包括:(1)因原给付义务不能履行、逾期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而产生的损害赔偿义务;(2)合同解除时产生的回复原状义务。


4.7.简述附随义务与主给付义务的区别。
答:附随义务与主给付义务的区别有三:(1)主给付义务自始确定,并决定合同类型。附随义务则是随着合同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形成的,它在任何合同关系中均可发生,不受特定合同类型的限制。(2)主给付义务构成双务合同的对待给付,一方在对方来为对待给付前,得拒绝自己的给付。附随义务原则上不属于对持给付,不能发生同时履行抗辩权。(3)不履行主给付义务,债权人得解除合同。反之,不履行附随义务,债权人原则上不得解除合同,但可就其所受损害,依不完全履行的规定请求损害赔偿。


4.8

.简述合同形式的概念和种类。
答:合同的形式又称合同的方式,是当事人合意的表现形式,是合同内容的外部表现,是合同内客的载体。总的来说,在我国,合同形式分为约定形式与法定形式,法律兼来要式与不要式的原则。依《合同法》第10条的规定,合同形式有:(1)口头形式;(2)书面形式;(3)推定形式。


4.9.简述我国合同法规定的书面合同的表现形式。
答:书面合同的表现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表格合同。它是当事人双方合合的内容及条件,主要体现为一定表格上的记载,能全面反映当事人物利义务的简易合同。表格合同加上其附件。有关文书、通用条款,才组成完整的合同。(2)车票、保险单等。合同凭证不是合同本身,它的功能在于,表明当事人之间已存在合同关系。合同凭证是借以确认双方权利义务的一种载体。虽然双方.的权利义务并未完全反映在合同凭证上,但因法律及有权机关制定的规章已有明确规定,因而可以确认合同凭证标示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3)合同确认书。(4)格式合同。


4.1.试述合同关系上的义务群。
答:合同关系上的义务群是合同法乃至倩法的核心问题。合同义务包括给付义务和附随义务。给付义务又分为主给付义务与从给付义务。主给付义务是指合同关系所固有、必备,并决定着合同类型的基本义务。从给付义务指不具有独立意义,具有补助主给付义务功能的义务。从给付义务存在的目的在于确保债权人的利益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满足。从给付义务的发生基于法律的规定、当事人的约定、诚信原则和对合同的补充解释。给付义务,包括主给付义务和从给付义务,又均可分为原给付义务和次给付义务。原给付义务,又称第一次给付义务,是合同上原有的义务。次给付义务,又称第二次给付义务,是原给付义务在履行过程中,因特殊事由演变而生的义务。主要包括:(1)因原给付义务不能履行。逾期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而产生的损害赔偿义务。(2)合同解除时产生的回复原状义务。


5.1.试述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
答: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包括:(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即表意人的表示行为应当真实地反映其内心的效果意思。(3)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合同不违反法律是指不得违反法律的强行性规定,而非任意性规定。(4)合同必须具备法律所要求的形式。如果法律对合同的形式有特殊规定,合同须具备法律所要求的形式。


5.2.简述附条件合同中的条件应符合的要求。
答:合同中所附的条件,必须符合以下

要求。(1)条件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过去的、已经发生的事实不能作为条件。(2)条件是不确定的事实,即条件将来是否发生,当事人是不能肯定的。(3)条件必须是由当事人议定的而不是法定的条件。(4)条件必须合法。以违法或违背道德的事实作为条件的,如果合同内容不能独立存在,则合同无效。(5)条件不得与合同的主要内容相矛盾。


5.3.简述无效合同的特征和范围。
答:(1)无效合同具有如下特征:①无效合同的违法性,即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②无效合同需要国家的干预,即法院和仲裁机构可依职权主动审查合同是否具有无效因素。③无效合同具有不得履行性,即在订立无效合同以后,当事人不得依据合同实际履行,也不涉及承担违约责任的问题。④无效合同自给无效。合同一旦被确定无效,就将产生溯及力,使合同自订立之时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以后也不能转化为有效合同。(2)无效合同的种类主要包括:①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②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③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即当事人订立的合同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在内容和目的上是非法的。④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⑤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的合同。


5.4.简述可撤销合同的特征和种类。
答:(1)可撤销合同,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因意思表示不真实,法律允许撤销权人通过行使撤销权而使已经生效的合同归于无效的合同。其法律特征表现在:①可撤销合同主要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如重大误解。②必须由撤销权人主动行使撤销权,请求撤销合同。对此,法院应采取不告不理的态度。③可撤销合同在未被撤销以前仍然是有效的。④撤销权人对可撤销合同既可以撤销也可以变更。(2)可撤销的合同包括以下几种:①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重大误解是指一方因自己的过错而对合同的内容等发生错误而订立了合同;②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在订立合同时因情况紧迫或缺乏一经验而订立的明显对自己有重大不利的合同心国欺诈、胁迫而订立的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④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所谓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他人的危难处境或紧迫需要,强迫对方接受某种明显不公平的条件并作出违背其真实意思的意思表示。


5.5.简述合同法关于可撤销合同中撤销权行使的规定。
答:根据合同法规定:(1)撤销权通常由团意思表示不真实而受损害的一方当事人享有。(2)撤销权的行使不一定必

须通过诉讼的方式,如果微翎权人向对方作出撤销的意思表示,而对方未表示异议,规可以直接发生撤销合同的后果;如果对撤销问题,双方发生争议,则必须提起诉讼或仲裁,要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裁决。(3)撤销权人有权提出变更合同,当事人提出变更的,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不得撤销。(4)撤销权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行使。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率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没销权,或者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率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的,则撤销权消灭。


5.6.简述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的祛律后果。
答:依据合同法的规定,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拘束力。因此,合同被确认无效和被撤销以后,将溯及既往,自合同成立之日而不是从确认合同无效之时起无效。一旦合同被确认无效和被撤销,合同关系不再存在,原合同对当事人不再具有任何拘束力,当事人也不得基于原合同而主张任何权利或享受任何利益。同时,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且,在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以后,当事人除应承担民事责任以外还可能因其具有违法行为而应承担行政的甚至刑事的责任。


5.7.简述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答:表见代理的成立,须具备如下条件;(1)表见代理属于广义的无权代理,因此只能在代理人无代理权而从本代理行为的情形下发生。(2)相对人有合理的理由相信无权代理人有代理权。(3)相对人主观上是善意无过失的。(4)无权代理行为的发生与本人有关,即本人的行为与他人的合理信赖之间具有一定的牵连性。


5.8.简述无效合同的违法性特征。
答:(1)无效合同必须是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判断的标准,应当以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为依据;(2)无效合同的违法必须是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而非任意性规定;(3)违法性还包括合同的内容违反了社会公共利益_


5.9.简述合同法关于无权代理中相对人催告权和撤销权的规定
。答:因无权代理而订立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此类合同,相对人享有催告权和撤销权。所谓催告,是指相对人催促本人在一个月内明确答复是否追认无权代理行为的一种意见表示。合同法规定,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所谓撤销权,是指相对人在本人来承认无权

代理行为之前,可撤销其与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合同法规定,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5.10.答简述无权处分行为的特点。
:无权处分的特点在于:(1)行为人实施了法律上的处分行为。(2)行为人没有法律上的处分权而处分了他人的财产。(3)因行为人处分财产的行为而使行为人与相对人订立了合同。(4)行为人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处分行为。


5.1.试述合同的光效和不成立的区别。
答:合同的无效和不成立在实践中经常来作严格的区别。事实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区别主要体现在:(1)从两者的概念和构成要件来看,合同的不成立是指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来达成合意,如未作出承诺,或未就法定的必须采取书面的合同达成书面的协议。而合同的无效是指合同在内容上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以及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可见,判断合同的不成立和合同无效的要件显然是不同的。(2)从合同解释方法的运用来看,由于合同的成立主要体现当事人的意志,因此在合同当事人对合同的主要条款规定有遗漏或不明确而当事人又不否认合同存在的情况下,应当允许法院通过合同解释办法,探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确定合同的具体内容。但由于合同生效制度体现了国家对合同内容的评价和干预问题,如果合同的内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法院不能通过合同解释的方法促使合同生效,而只能据合同生效制度确认合同无效。(3)尽管当事人没有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但当事人自愿作出履行的,可以认为合同已经成立。而对于无效合同来说,因其在内容上违反了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合同具有不得履行性。(4)在合同不成立的情况下,法院或仲裁机构不能主动审查合同是否已经成立,但由于无效合同具有违法性,因此对无效合同应实行国家干预的原则,法院或仲裁机关可以依职权主动审查合同的效力,如发现合同属于无效合同,应确认该合同无效。(5)从法律后果上看,因合同成立主要涉及当事人的合意问题,因此合同不成立只产生民事责任而不产生其他的法律责任。但对于无效合同来说,因为它在性质上有不法性,所以不仅要产生民事责任,而且还可能产生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6.1.简述合同的适当履行与实际履行的关系
。答:适当履行与实际履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际履行强调债务人按照合同约定交付标的物或者提供服务,至于交付的标的物或者提供的服务是否适当,则无力顾及。适当履行既要求

债务人实际履行,交付标的物或提供服务,也要求这些交付标的物、提供服务符合法律和合同的规定。可见,适当位行必然是实际履行,而实际履行未必是适当履行,适当履行场合不会存在违约责任,实际履行不适当时则产生违约责任。


6.2.简述协作履行原则。
答:协作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不仅适当履行自己的合同债务,而且应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对方当事人协助其履行债务的履行原则。协作履行是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履行方面的具体体现,一方面需要双方当事人之间相互协助,另一方面也表明协助不是无限度的。一般认为,协作履行原则含有以下内容:(1)债务人履行合同债务,债权人应适当受领给付;(2)债务人履行债务,时常要求债权人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方便;(3)国故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时,应积极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否则还要就扩大的损失自负其责;(4)发生合同纠纷时,应各自主动承担责任,不得推倭。协作履行原则并不漠视当事人的各自独立的合同利益,不降低债务人所负债务的力度。那种以协作履行为借。,加重债权人负担,逃避自己义务的行为,是与协作履行原则相悸的。


6.3.简述经济合理原则。
答:经济合理原则要求在履行合同时,讲求经济效益,付出最小的成本,取得最佳的合同利益。在履行合同中贯彻经济合理原则,表现在许多方面:债务人选择承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选择履行期限履行合同义务,选择设备体现经济合理原则,变更合同。


6.4.简述情事变更原则的概念及其适用条件
。答:情事变更原则、是指合同依法成立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了不可预见的情事变更.致使合同的基础丧失或动摇,若继续维护合同原有效力则显失公平,从而允许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原则。其适用条件有:(1)须有情事变更的事实:(2)情事变更须发生在合同成立之后,履行完毕之前;(3)须情事变更的发生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即由不可抗力及其他意外事故引起;(4)须情事变更是当事人所不可预见的;(5)须情事变更使履行原合同显失公平。


6.5. 简述瑕疵履行与同时履行抗辩的关系。
答:债务人瑕疵履行,债权人可请求其消除缺陷或另行给付,在债务人未消除缺陷或另行给付之前,债权人有权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拒绝支付价款,同时有权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但应注意的是,合同法已经承认瑕疵担保责任为独立的制度,债务人交付的标的物有瑕疵,债权人是否还享有同时履行抗辩权则需要具体分析。在种类物买卖中,出卖人负有交付无瑕迹之物的义

务,于其未为此给付之前,买受人有权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拒绝支付价款。在特定物买卖中,如果承认出卖人同样负有交付无瑕疵之物的义务,出卖人无修补的责任,那么,在风险业已转移的情况下,买受人就合同成立后发生的瑕疵,不得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在风险尚未转移的情况下,在物的交付与减少价款的支付关系上,应成立同时履行抗辩权。

6.6.简述完履行抗辩权的成立要件
。答:(1)须双方当事人工负债务;(2)两个债务须有先后履行的顺序,至于该顺序是约定的还是法定的,在所不问;(3)先履行一方未履行或者其履行不符合债的本旨,即不符合当事人约定或法定的标准和要求。
6.7.简述不安抗辩权与先履行抗辩权的区别。
答;(1)不安抗辩权产生于后履行一方的经营状况严重恶化或者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严重丧失商业信誉及其他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能力的场合:而先履行抗辩权产生于先履行一方不履行或者其履行不符合债的本旨的场合.并不要求他有难为对待给付的可能;(2)不安抗辩权由负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享有,先履行抗辩权归后履行的一方当事人享有。

6.8.简述合同条款对履行地点、履行期限约定不明确时的履行规则。
答:合同的履行地点和履行期限不明确时,分别根据以下规则处理:(1)履行地点不明确的:不动产权利移转,应在不动产权利登记机关所在地履行;修缮房屋,应在房屋所在地履行;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的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2)合同的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6.1.试述不安抗辩权。
答:我国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是指先给付义务人在有证据证明后给付义务人的经营状况严重恶化,或者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或者丧失商业信誉,以及其他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况时,可中止自己的履行;后给付义务人接收到中止履行通知后在合理期限内提供了适当担保的,先给付义务人应当履行其债务;在合理的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先给付义务人可以解除合同。不安抗辨权的构成条件包括:(1)双方当事人因同一双务合同而互负债务;(2)后给付义务人的履行能力明显降低,有不能为对待给付的现实危险;(3)后给付义务人未提供适当担保。先给付义务人行使不安抗辩权,应及时通知后给付义务人,并负有义务举证证明后给付义务人的履行能力明显降低,

有不能为对待给付的现实危险。不安抗辩权具备其成立要件时,先给付义务人在后给付义务人未为对待给付或提供适当担保前,有权拒绝自己的给付。后给付义务人恢复履行能力或者提供了适当担保时,先给付义务人应当履行合同。后给付义务人在约定的或合理的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不提供担保的,先给付义务人有权解除合同。

6.2.试述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构成要件。
答:同时履行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的当事人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一方在对方米为对待给付以前,可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的权利。同时履行抗辩权须具备以下构成要作:(1)须因同一双手合同工负债务。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根据在于双务合同功能上的牵连性,因而它适用于双务合同,而不适用于单务合同和不真正的双务合同。可主张同时履行抗辩的,系基于同一双务合同而发生的对待给付。如果双方当事人的债务不是基于同一双务合同而发生,即使在事实上有密切关系,也不得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因此,成立同时履行抗辩权,必须有双方当事人基于同一双务合同工负债务这一要件。(2)须双方互负的债务均已届清偿期。同时履行抗辩权制度,旨在使双方当事人所负的债务同时履行,所以,只有双方的债务同时届期时,才能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如果一方当事人负有先履行的义务,就不由同时履行抗辩权制度管辖,而让位于不安抗辩权或先履行抗辩权。(3)须对方未履行债务或未提出履行债务。原告向被告请求履行债务时,须自己已为履行或提出履行,否则,被告可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拒绝履行&己的债务。不过,原告未履行的债务或未提出履行的债务,与被告所负的债务无对价关系时,被告仍不得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原告的履行不适当时,被告可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但在原告已为部分履行,依其情形,被告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若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时,不得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4)须对方的对待给付是可能履行的。同时履行抗辩权制度旨在促使双方当事人同时履行其债务。对方当事人的对待给付已不可能时,则同时履行的目的已不可能达到,不发生同时履行抗辩权问题,应由合同解除制度解决。

7.1.简述合同保全的例外。
答:(1)合同保全是合同相对性规则的例外。合同之债主要在同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效力,一般不涉及第三人,然而在特殊情况下,法律为保护债权人的债权,允许债权人享有并行使代位权或撤销权,这两种权利的行使都会对第三人产生效力,可以看做是合同相对性规则的例外。(2)合同的保全主要发生在合同有效成立期间

。合同生效后至履行完毕前都可以采取保全措施,但合同根本没有成立生效,或已被解除或被宣告无效、被撤销的,则不能采取合同保全措施。(1)合同保全的基本方法是确认债权人享有代权和撤销权。这两种措施旨在通过防止债务人的财产不当减少或恢复债务人的财产,从而保障债权人的权利实现。

7.2.简述代位权的特征。
答:代位权作为一种法定的权利,具有如下特征:(1)代位权针对的是债务人的消极不行使权利的行为,即急于行使权利的行为。(2)代位权是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以@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3)代位权的行使方式是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请求。(4)债权人的代位权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债权人可以行使,也可以不行使。

7.3.简述行使代位权应符合的条件。
答:代位权行使的条件包括:(1)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合法、确定‘且必须已届清偿期(2)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3)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的行为已经对债权人造成损(4)债权人的债权不是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

7.4.简述代位权的效力。
答:代位权的效力表现为对债权人、债务人和次债务人的效力(1)对债权人的效力。代位权诉讼的成立将使债权人获得来自次债务人的清偿。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2)对债务人的效力。债权人代替债务人行使权利所获得的一切利益,在清偿完债务人所欠债务以后,剩余都分应归属于债务人。(3)对次债务人的效力。次债务人作为被告参与诉讼;不得以其与债权人之间无合同关系为由,拒绝参与诉讼或以此为由提出抗辩。他可以针对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条件不具备提出抗辩,但代位请求一旦成立,次债务人便应当依据法院的裁判向债权人作出履行。

7.5.简述撤销权行使的构成要件。
答:债权人撤销权的行使须具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1)客现要件。必须是债务人实施了一定的有害于债权的行为,才能使债权人行使撤销权。这一要件分为三个部分:债务人实施了处分财产的行为,这种处分行为包括: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已经发生了法律效力;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已经或将要严重损害债权。(2)主观要件。所谓主观要件,是指债务人实施有害于债权的行为具有恶意。

7.1.试述撤销权的效力。
答:债权人撤销权的行使,其效力始于撤销判决的作出,涉及债权人、债务人和受益人三方:(1)对债权人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