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案例

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案例

物质的鉴别—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案例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1、《物质的鉴别》这节实验探究课是在初三学生学习完第一章《酸碱和盐》后,其中实验册上有一实验习题的基础上安排的。

目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营造问题 情景,即在实验桌上有 6 种不同未知物质, 已知这 6 种未知物质是在讲台上 6 种已知物 质(味精、糖、盐、洗衣粉、 淀粉、面粉)中的一种。

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的仪器材料,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探究得出 6 种未知物质分别是哪些物质最终理解物质的鉴 别方法。

并通过实验探究学会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学会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记录; 学会分析和处理观察到的实验结果; 学会用语言、 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 果,并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 这节课的目的是通过探究式学习实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性,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认识基础的学科,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通 过认真细致地设计实验过程, 进行实验观察,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研究, 充分发挥学 生“五官”作用,使他们真正做到“四”到:手到、耳到、嘴到、脑到。

把学生置于主 动的地位, 激发其学习自然的兴趣和欲望, 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使学生学会获取知 识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即以“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对“物质的鉴别” 这一课题进行“做科学”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经历了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解 决问题,收集证据,交流与分享,概括迁移的一系列探究过程,获得知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并通过亲自参与小组探究活动,能与人合作, 会接受他人意见,发展独立探究和合作精神。

教案:1、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巩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学生通过对未知物质的鉴别,理解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证据、概括归纳等探究能力 ③情感目标 从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兴趣和探究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与人交流、分享,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2、 教学重点:①认知目标:②能力目标:学会实验设计,运用对比方法,比较已知的和未知物质特性,并学会用文字语言表达3、教学难点:归纳物质鉴别的方法4、教学准备:面粉、味精、糖、盐、洗衣粉、淀粉、蒸馏水、硝酸银溶液、稀硝酸溶液、蒸发皿、酒精灯、铁架台、滴管、玻璃棒、PH试纸、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等5、教学过程:课堂实录[问题引入]T:经过初中二年多科学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有不同性质,比如什么呢?S:有导电性、溶解性、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酸碱性等。

T:在实验桌上1-6号烧杯里面分别装有6种不同物质,已知这6种物质分别是讲台上面粉、味精、糖、盐、洗衣粉、淀粉这6种物质中的一种。

现在的问题是:1-6号烧杯中到底装哪种物质?你将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答案?S:可以尝一尝、闻一闻。

T:注意未知物可能有毒,也可对鼻粘膜有腐蚀作用。

因此,请不要尝一尝或闻一闻。

S:看颜色和粗细。

T:颜色都是白色,且都为粉末,如糖为绵白糖。

T:虽然这6种已知的物质都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但是我们并不很了解他们。

因此我们想知道1-6号物质分别是什么物质时,你们需要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呢?[实验方案设计]T:你们是怎样设计该实验方案的呢?S:首先要知道味精、糖、盐、面粉、淀粉、洗衣粉这6种物质具有什么样性质。

T:那么你设想一下这些物质有哪些性质呢?你将从哪些性质入手呢?S:我认为可以从溶解性、导电性、酸碱性、能与某些物质反应、加热后的变化等这些性质入手来了解他们有那些不同与其他物质的性质。

T:很好,你想怎样进行记录呢?S:有如下表T:其他组的同学能否说说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优点呢?S:通过表格的形式能非常形象地将不同物质的不同性质表达出来,很清楚T:那么对于上述同学所设计的表格,你有什么补充吗?S:还可以增加这些物质与碘液反应有什么现象?T: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个性质的验证呢?S:因为淀粉具有遇碘变蓝色的性质,所以想通过实验验证其他物质是否也具有这一性质。

T:可以,具体怎么设计实验步骤呢?S:将这6种已知物质分别放入6只试管中,加水溶解,然后滴入碘液,观察6种试管的颜色的变化?T:很好,这样就可以知道那些物质遇碘变蓝色了,还有吗?S:已知可溶性盐酸盐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因此可以用能否跟硝酸银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现象来进行区别。

T:可以,如下表记录因此我们可以比较完善地了解6种物质的性质S:有女口1、味精:易溶于水、易导电等……2、盐:易溶于水、遇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等3、糖:易溶于水、不易导电等4、面粉:不易溶于水等5、淀粉:遇碘液变蓝等6 、洗衣粉:溶于水后振荡出现泡沫等T:这种方法已经很清楚地记录下各种物质具有什么性质,一目了然,这两种方法都很好。

当我们知道已知物质的各种不同性质,接下来我们怎么做呢?S:可以运用对比方法按照已知物质的性质来进行实验,鉴别未知物质T:好的,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请注意实验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

S:能不能给我PH试纸T:可以提供,但你用来做什么呢?S:可以测出物质的PH值。

T:pH一般是指溶液的酸碱度,那么不溶于水的物质呢?你可否使用pH试纸呢?S:将物质溶在水中,若不溶可以静置后测一下上清液的PH值,看会不会有所区别。

T:设想还可以,通过实验自己判断能不能用此性质鉴别出未知物质来。

T:现在已经有一些小组知道1-6号物质分别是什么物质了,我们请一组同学代表上讲台来讲述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展示实验结果]第一组:第一步:如下图分别取6只试管,进行编号,在每只试管中分别加入6种不同物质, 再滴加碘液。

结果只有5号试管变蓝,5号就是淀粉。

第二步:把1、2、3、4、6号物质分别溶于水,并加热,可观察到4号溶液逐渐蒸发,蒸发皿中液体可拔出丝,4号就是糖,还有6号变成糊状是面粉。

第三步:把1、2、3号物质分别溶于水,并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可观察到2号溶液变红,说明溶液呈碱性,所以2号是洗衣粉。

第四步:把1、3分别溶于水,并分别接到电路中(电路图如右图)可发现1和3号都可导电,但1号导电性强,3号弱,所以1号是盐,3号是味精。

T:这组同学已经把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展示给大家看了,那么你们来评价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到底正确与否呢?S:我认为他们的第一步分别将6种物质溶于水中再滴加碘液,使溶液变蓝的物质不只有一种淀粉,还有面粉。

所以不能凭这一性质来鉴别出面粉和淀粉。

T:那么你们这组是怎样鉴别出面粉和淀粉的呢?N 3 d G1号是盐 3、4号5号淀粉6号是面粉T :哦,这组用来鉴别淀粉和面粉是观察它们加热的变化,是否有这样的不同呢? S:是,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鉴别。

也可用 pH 试纸。

因为我们这组测得面粉的 pH=7,而 淀粉的pH=6所以也可以进行鉴别。

T : 5、6号的问题看来已经解决了,那么刚才这两组的答案又出现不同,你们看出来了 吗? S:导电性。

T :对。

那么有没有其他组做了导电性的实验呢。

S:有,我们组也分别对盐溶液和味精溶液做了导电性实验,发现盐溶液和味精溶液都 能导电,且它们的导电性能很难分辨出强弱。

但是我们观察到味精溶液导电时, 在铜丝 的周围出现蓝色液体,可以据此进行鉴别。

T ;那么第二组同学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论呢?第二组同学能不能谈谈你们操作的失 误呢?S:我们组由于时间的关系,想当然认为味精和糖一样是非电解质。

其溶液是不导电的。

并没有进行实验操作。

T :凭空想象是不行,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但结果不是,所以一定要有科学依据, 一定要实事求是。

冈【J 才后一位同学能观察到味精和盐溶液导电时不同的现象,说明他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大家要想他们这一组学习。

那么你们还有不同于他们的鉴别方法吗? S:有,因为浓硫酸有脱水性。

我通过浓硫酸使糖脱水炭化来鉴别糖,而其他物质不具 有这种性质。

T :他想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你们有什么意见?S:不对,我们也想到了这点,但是将浓硫酸分别滴到糖、淀粉和面粉上,现象都是变 黄,因此就很难利用这一性质来鉴别糖。

第二组:S:我们这组实验的步骤跟他们有所不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J1 、2、4号物质5.6 号物质导电加热屮能导电卍不能导电 呈透明糊状 呈白色糊状 、2、3、4、5、6 号物质不溶于水号物质(洗衣粉)2 溶于水,溶液T:看来前面这组同学的错误在哪里?S:他们没有进行比较,只做了浓硫酸和糖的实验。

T:那么对于前面二组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表述你们有不同的看法吗?第三组:有,这二组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表达都比较好,一是用图象,二是框架式的表述都能很鲜明地、使人一目了然地了解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但是我们组认为既然这6种物质本身的性质我们并不十分了解,应先描述各种已知物质的性质,然后再根据已知物质的性质来鉴别未知物质。

注:’——’表示不能反应或无明显现象或无此项实验操作。

当我们已知各种物质的性质,我们就可以鉴别6种未知物质的性质。

如下表注:“V”表示能反应、“X”表示不能、“-”表示无此实验操作T:很精彩,这组同学更加完整地阐述了今天的实验过程,且结论非常正确。

你们可以与之比较,同时我也发现有一组的实验结论中5号和6号正好答案相反的。

这组的同学有没有找出原因。

S:是在编号的时候弄错了。

T:看来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以上我们分别请三组同学作了详细的汇报,其他十来组的同学也对他们的成果进行了评价,那么在今天的这节实验探究课中你们得到了什么呢?[小结]S:学会了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取得证据的途径方法并要制订相应的计划。

T:还有呢?S:实验要注意安全并且不能弄虚作假,同时观察必须要细致且一丝不苟。

T:今天实验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求同学知道6种物质到底是什么?而是学会物质的鉴别方法,谁能概括一下?S:物质的鉴别首先必须知道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将各种物质进行区分。

T:你们可以用今天所学习的物质的鉴别方法应用到平时的练习中,也可应用到你的生活中,更重要的是把今天的实验得失作反思,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

比如1要不断地学会观察,观察是最基本的科学思维过程,只有通过观察,我们才能从外界环境中获取信息,同时观察时要有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2、学会了通过将未知的事物与已知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未知的比较方法3、学会了做科学要有实证精神,既实事求是的精神。

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精髓。

[课堂反思]科学教育要想培养学生的是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就不能搞“填鸭式” ,只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只能使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僵化,科学实践能力越来越差,最终培养出一大批“书呆子” 。

要使课堂成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基地,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