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复习资料
中药四性得现代研究:1:对中枢神经系统得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
2:对植物神经系统得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
3:对内分泌系统得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
4:对基础代谢得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
5:寒凉药抗感染与抗肿瘤作用
寒凉药长时间给药:痛阈值,惊厥阈值,5-HT,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其余均降低。
中药五味得现代研究:
中药有毒无毒得认识:
中枢神经系统:马钱子,附子,雪上一枝蒿,细辛,川乌,草乌,生南星,黄药子
心血管系统:1—乌头碱类: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
2—强心苷类:蟾酥,罗布麻叶,黄花夹竹桃,万年青
呼吸系统:苦杏仁,桃仁,郁李仁,枇杷仁,白果,商陆
肝毒性:苍耳子,川楝子,黄药子,雷公藤
肾毒性:斑蝥,关木通,马兜铃,青木香,广防己
长期毒性所致毒性损伤得靶器官中,以肝,肾,胃肠发生率最高。
中药药理作用得影响因素:
1:药物因素:品种与产地,采收与贮藏,炮制,制剂与煎煮方法,配伍与禁忌
2:机体因素:1):生理状况:年龄,性别,体质,情绪,遗传等。
2):病理状况
3):肠道内微生态环境
3: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冷暖,居住条件,饮食条件等
中药药理作用得特点:1: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得相关性
2:中药作用得双向性
3:中药作用得差异性
4:中药作用得时效关系
5:中药作用得量效关系
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得相关性:
研究与认识与中药功效相关得药理作用,就是中药药理学得基本任务。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往往一致。
如解表药“发表散寒,解除表证”得功效与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镇痛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有关。
另外,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之间还存在差异性。
其一,中药药理研究结果未能证实与某些中药相关得药理作用。
如苦参具有利尿作用,但未见与之有关得药理作用报道。
其二,通过现代研究发现了某些与传统中药功效无明显关系得药理作用。
如五味子得肝脏保护作用,地龙得溶栓作用,枳实升压作用也未见中医文献记述。
解表药:
桂枝:扩张血管促发汗(桂皮油)
清热药:
清热药抗菌成分:
黄芩:
牡丹皮:
穿心莲:抗蛇毒,抗恶性葡萄胎。
牛黄:无明显抗肿瘤作用
鱼腥草:急性呼吸道感染,妇科炎症,不孕
泻下药:
番泻叶:
祛风湿药:
秦艽:
防己:
芳香化湿药:
苍术:
利水渗湿药:
茵陈:
附子:降压—去甲乌药碱
升压—氯化钾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
理气药VS温里药对胃肠作用系统得异同:
均有兴奋作用,理气药双向调节,温里药健胃驱风
枳实枳壳抗休克作用:
1—兴奋心脏,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
2—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羟福林,N-甲基洛胺)
3—需静脉给药
理气药对胃肠道平滑肌与子宫平滑肌得影响:
胃肠道平滑肌双向作用:枳实枳壳,陈皮
抑制作用:青皮,香附
子宫平滑肌兴奋:枳实枳壳,陈皮
抑制:青皮,香附
芳香化湿药VS理气药
三七止血不留淤:
1—止血: 止血有效成分:三七氨酸
机制:增加血小板数量、增强血小板功能、收缩局部血管、增加血液中凝血酶含量,从而综合发挥止血作用。
2—抗血栓:有效成分:三七皂苷
机制:抗血小板凝聚,抗凝血酶,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莱菔子作用:(芥子碱,脂肪油)化痰止咳平喘
血瘀证血液流变异常表现:浓,黏,凝,聚
活血化瘀药主要药理作用:
1—改变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
○1活血化瘀药及其复方一般均能改善血瘀病人血液浓,黏,凝,聚状态,丹参,川芎,益母草等作用明显。
○2抗血栓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以下环节:
◇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减少血小板黏着与聚集,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
显著抑制由ADP诱导得血小板凝聚作用,使已聚集血小板解聚。
提高血小板cAMP含量,或直接抑制环加氧酶,使TXA2合成减少。
◇增加纤维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2—改善微循环:表现: ○1改善微血流:血流加速
○2改善微血管形态:扩张微血管
○3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微血管周围渗血
3—改善血流动力学:扩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扩外周血管,改善心功能及血液动力学。
4—对子宫平滑肌影响:活血调经药(益母草等)加强子宫收缩。
5—镇痛:延胡索
6—抑制组织异常增生:抑制胶原合成,促进分解,使增生变性组织转化吸收。
丹参抗脑缺: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
作用环节:○1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氧供应
○2抑制心脏,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
○3保护心肌
抗血栓机制:
丹参:○1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
○2抑制磷酸二酯酶活力
○3抑制血小板TXA2合成
○4促进纤维蛋白降解
川芎:○1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
○2抑制TXA2合成(TXA2合成酶),对环氧化酶活性与PGI2活性无影响
莪术:抑制由ADP与肾上腺素诱导得血小板聚集
银杏叶: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得血小板聚集。
对花生四烯酸与ADP诱导得血小板聚集无影响。
水蛭:○1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
○2抗凝:与凝血酶结合形成非共价复合物
○3促纤溶
延胡索镇痛: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最强)
特点:○1作用高峰在半小时内出现,维持约两小时
○2镇痛作用较吗啡弱,但优于阿司匹林
○3对钝痛作用优于锐痛
○4与吗啡相比无成瘾性,停药后无戒断症状,对呼吸无明显抑制
机制:阻断脑内多巴胺D2受体
钩藤降压:主要成分:钩藤碱,异钩藤碱(后者大于前者)
特点:血压呈三相变化,先降压,继而升,而后又持续下降。
作用温与缓慢
机制:○1抑制血管运动中枢
○2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3阻滞交感神经与神经节,抑制递质释放
○4松弛动作作用还与钙拮抗有关
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双向作用
对子宫平滑肌:离体在体均有兴奋作用,对妊娠子宫兴奋性大于未孕子宫,对晚期妊娠子宫兴奋性大于早期妊娠子宫,抗早孕,抗着床。
人参主要药理作用:
对中枢神经功能影响:
表现:对中枢神经兴奋与抑制得调节,益智,抗惊厥
成分:R g兴奋,R b抑制,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兴奋大于抑制
益智作用: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b1,Rg1
机制:○1促进脑内RNA与蛋白质合成
○2促进脑内神经递质Ach合成与释放,提高DA,NA含量
○3促进脑神经细胞发育(海马区神经元)
○4保护神经细胞
○5增加脑供血,供氧及改善能量代谢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增强造血功能: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升高
对内分泌系统影响:○1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
○2增强性腺功能
○3增强甲状腺功能(家兔)
对物质代谢影响:○1促进核酸与蛋白质合成
○2降血脂作用
○3降血糖作用:双向调节
抗应激:又叫适应原样作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增强机体对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等多种有害刺激得非特异性抵抗能力。
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强心:抑制N a+,K+-ATP酶,促进N a+-C a2+交换
扩张血管,调节血压
抗休克
抗心肌缺血
延缓衰老
抗肿瘤
保肝,抗溃疡,抗炎
中毒特征——出血
黄芪:(对比人参)
对血脂无影响,只增强性腺功能,有抗病毒性心肌炎作用,无抗炎作用。
益母草:益母草碱,兴奋子宫
丹参:促进组织再生与修复(肝组织),促进骨折,皮肤切口愈合。
川芎:川芎嗪,阿魏酸。
能通过血脑屏障,延缓慢性肾损伤
莪术:挥发油(莪术醇。
姜黄素),抗肿瘤(治疗宫颈癌,宫颈糜烂),抗早孕,镇痛
银杏叶:银杏内酯B,镇痛
天麻:天麻素,天麻苷元(与γ-氨基丁酸相似,与苯二氮卓类结合)。
镇静机制:降低脑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含量
人参:有效成分:人参皂苷。
活性最强成分:Rb1,Rg1
五味子活性成分及中间产物均有保肝作用,治疗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