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中医应用萆薢经验 最新

老中医应用萆薢经验 最新

老中医应用萆薢经验最新老中医应用萆薢经验转贴=============================发布时间:2010-01-14 17:07名老中医郭维淮是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著名骨伤科专家。

郭老认为,风寒湿三气痹着日久,邪气留连,痛久入深,或着于筋脉,或着于肌骨,荣卫凝涩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久而久之,肝肾失养,气血失荣,而成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之证。

前人有萆薢“治湿最长,治风次之,治寒则尤次”之说,郭老则认为“萆薢之功,长于祛风湿”,故郭老临床多用萆薢辅助其它中药治疗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湿腰痛等证。

1.风寒湿痹一患者四肢关节走窜疼痛,尤以双侧腕、指、膝、踝关节较重,每逢阴雨天加重,晨起时手指酸胀僵硬,活动欠利,两手食指肿胀屈曲,腰及髋部亦感酸痛,恶风发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经郭老辨证,诊为气血亏虚,风寒湿痹。

方用黄芪30g,当归10g,薏仁30g,桂枝10g,羌活10g,独活10g,木瓜10g,威灵仙10g,香附10g,萆薢15g,细辛3g,川芎6g,全虫6g,甘草3g。

连续服用45剂后(其间部分佐药稍有变动),四肢关节酸痛消失,活动自如,精神体力恢复正常,后又以上方15剂服巩固疗效,两手食指肿胀消尽,已能伸直,病愈恢复工作,未再复发。

郭老认为,该病例治宜补助真元,宣通脉络,使气血流畅。

方中重用黄芪甘温入脾肺经,补肺气而固表,以裕生血之源,祛瘀而不伤正,薏苡仁既能渗湿,又能舒筋脉,缓和挛急,当归益血和营,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为君;羌活入太阳经,能祛上部风湿,独活善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二者结合,能散周身风湿,舒利关节而通痹,木瓜、威灵仙善祛风湿,香附行气止痛为臣;佐以桂枝、全虫、细辛、川芎。

“萆薢,胃与肝药也,搜风祛湿,补肾强筋”,郭老正是利用萆薢这一功效,达到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的目的;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综合全方,祛邪扶正,标本兼顾,可使血气足而风湿除,肝肾强而痹痛除。

2.风湿热痹一患者关节疼痛,灼热红肿,发热口渴,烦闷不安,汗出恶风,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经郭老诊断后,服用黄芪30g,当归10g,柴胡6g,防风10g,延胡索10g,土茯苓20g,茜草12g,萆薢15g,独活10g,木瓜10g,连翘15g,防己10g,莪术5g,秦艽12g,生地10g,甘草3g。

连续服用3个疗程后,病情明显好转。

郭老运用萆薢“流通脉络而利筋骨……虽微苦能泄,而质轻清,色味皆淡,则清热理湿”的性能,配伍柴胡、防风、连翘、土茯苓等清热药,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中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之源,当归养血和营通脉为君;独活、木瓜、秦艽、防己善祛风湿,延胡索、莪术、茜草、生地凉血、活血、止血为臣;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如此配伍,扶正而不留邪,祛湿而不伤正,相辅相成,以免顾此失彼,变生不测。

3.寒湿腰痛《症因脉治》曰:“寒湿腰痛之因,可寒湿之军,阴寒司令,民病身重腰痛,此因岁气而得病者;或冲寒冒雨,阴寒雨湿之邪致痛,此人自感冒而成病者。

”其临床表现为:腰部冷痛有重着感,得热熨则舒,活动转侧不利,虽静卧亦不减,卧后起床更感不舒;遇阴雨天即发且加剧,舌苔白腻,脉沉紧。

郭老认为,萆薢味苦能降,性平淡渗利,故能苦泄渗风寒湿浊,湿浊去则肾无所困,肾气自能收摄,腰痛亦自止。

郭老方用黄芪30g,当归10g,防风10g,五加皮10g,木香6g,枳壳10g,杜仲10g,萆薢15g,槟榔5g,独活10g,酸枣仁30g,海桐皮10g,牛膝9g,制附子3g,甘草3g。

方中杜仲味甘性温,能补肝肾,壮筋骨;萆薢味苦性平,能搜风祛湿,通经活络。

二药相伍,一补一泄,一壮一通,补壮则正气胜,泄通则邪气去,共增祛风除湿、温肾强筋之功。

此外,若风邪偏重者,重用防风、当归;湿邪重者,加苍术、薏仁;瘀血者,加桃仁、红花。

相关文章:百部/白蒺藜/白芍/白术/白前/萆...绵萆薢提取物 1公斤联系人:齐颖一百六十九,萆薢《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05...《中国药典》2005版中药材及饮片...头颈部疾病的刺血验方两睛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晴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

眼痛忽然血贯晴,羞明更涩最难睁,须得太阳针血出,不用金刀疾自平。

心血炎上两眼红,迎香穴内刺为通,若将毒血搐出后,目骨清凉始见功。

内迎香二穴,在鼻孔中,用芦叶或竹叶搐入鼻内,出血为妙.不愈再针合谷(《针灸大成?玉龙歌》)。

赤眼迎香出血奇,口舌生疮舌下窍.三棱刺血非精卤(舌下两边紫筋)(《医学入门》)。

东坦日: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

盖此经多血少气,故目翳与赤痛从内眦起,刺晴明、攒竹,以宣泄太阳之热(《针灸聚英》)攒竹:两眉头陷中。

《素注》针二分,留六呼,灸三壮。

《铜人》禁灸,针一分,留三呼,泻三吸,徐徐出针。

宣以细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三度刺,目大明。

《明堂》宜细三棱针三分出血,灸一壮(《针灸大成》)。

虢太子尸厥,扁鹊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

唐高宗头痛,秦鸣鹤日,宜刺百会出血.武后曰:岂有至尊头上出血之理。

已而之刺,微出血,立愈(《针灸大成》)。

(治喉蛾神方)将病头上看有红点.用外挑破即愈(《良朋汇集》)。

喉痹:觅头上红疙瘩,用针挑破即愈(《串雅外编.针法门》)。

耳尖,以耳翼卷折,取耳尖上。

主治沙眼,眼有翳膜。

灸五壮。

目疾久不愈,眼红肿者可刺血(《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

耳后静脉出血,治目疾,目赤痛俱效,亦即瘈脉之分枝(《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

赤目。

眼睛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但刺晴明鱼尾穴,太阳出血病全消(《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太阳二穴,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是穴,治眼红肿及头痛,宜用三棱针出血。

出血之法用帛一条紧缠其项,紫脉即见,刺见血立愈。

又法以手紧扭其领令紫脉见,却于紫脉上刺见血,立愈(《奇效良穴》)。

鼻准穴,在鼻柱尖上,专治鼻上生酒醉风,宜用三棱针出血(《针灸大成》)。

鼻准穴,鼻柱尖上,三棱针出血.治疗鼻上生酒渣风(《针灸输穴索引》)。

喉闭:竹纸渗巴豆令满,作纸捻点灯旋之,以烟熏喉间,即吐恶血而消。

或刺入喉间出紫血亦愈。

盖咽喉病发于六腑者,引手可探,及刺破喉血即已(《串准外编、熏法门》)。

目热。

心血炎上两眼红,好将芦叶搐鼻中,若还血出真为美,目内清凉显妙功。

内迎香,在鼻孔内,用芦叶或箬叶作卷搐之,血出为好,不愈再针合谷(《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内迎香,奇穴。

鼻孔中上端。

用长三棱针或长粗针轻刺出血。

旧说取芦管子向鼻中刺出血。

主治目暴赤肿痛(《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鼻环,在鼻翼之半月形纹中间接面部之处是穴。

主治疔疮、酒渣鼻。

针二分,稍放血,不灸(《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

鼻环,奇穴,耳鼻半月形纹之中间,接面部之处。

针二分,稍出血.主治酒渣鼻、疗疮;亦治颜面组织炎(《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上腭穴,入口里边在上缝赤白脉是。

针三锃,治蚂蟥黄疸,四时等病(《备急千金要方》)。

聚泉一穴,在舌上,当舌中,吐出舌出,直有缝陷中是穴。

......治舌胎、舌强亦可治,用小针出血(《针灸大成》)。

海泉,在舌下中央脉上,主治消渴。

针出血(《类经图翼》)。

海泉一穴,在舌下中央上是穴.治消渴。

用三棱针出血(《针灸大成》)。

舌下中央系带上,金津、玉液之中间微后些,针二分,出血,主治消渴、呃逆(《中国针灸学》)。

治舌卒肿,满口溢出血如吹猪胞,气息不得通,须臾不治杀人方:刺舌下两边大脉出血,勿使刺著下中央脉,出血不止杀人。

不愈,血出数升;则烧铁蓖令赤,慰疮数过以绝血也(《备急千金要方》)。

治舌强肿起如猪胞,但针刺舌下两边大脉,血出即消,切勿刺著中央脉,令人血不止,侧以火烧铜筋烙之,不止则杀人,或以釜下墨醋调敷.舌上下脱去再敷,须臾而消,此患人多不识,失治则死(《世医得效方》)。

在舌下两旁紫脉上是穴,卷舌取之,治重舌肿痛喉闭,用白汤煮三棱针出血(《针灸大成》)。

左金津,右玉液,在舌下两旁紫脉上,主治消渴、口疮、舌肿、喉痹,三棱针出血(《类经图翼》)。

一切新得哑巴症,必系舌硬。

金津穴、玉液穴,此两穴在舌底下,俗名两大血管,须刺碎血管见血为要《《针法穴道》)。

金津、玉液,口内舌下面正中舌系两侧之静脉上,左名金津,右名玉液,主治口疮、舌炎、消渴、扁桃腺炎、绞肠痧、喉痹,针二分出血(《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

金津玉液,奇穴。

舌下正中系带两侧静脉上,左名金津,右名玉液,卷舌取之,针2一3分(出血),或用小三棱针刺出血,主治口疮、舌炎、扁桃腺炎、消渴;一说亦治重舌、喉闭(《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重舌,刺青柱以排针《《针灸甲乙经》)。

舌下生小舌,谓之重舌,舌柱即舌下之筋如柱者也,当用第五针曰铍针者刺之(《类经》)。

唇里:主治肝病、齿龈炎、口噤、口臭、口腔炎、面颊肿、蚂蟥黄疸。

针法:三棱针刺出血(《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口角入颊肌内侧一寸处,针二分,出血。

主治口疳齿龈溃烂、黄疸(《中国针灸学》)。

面八邪:承光穴,位于前头部,入前发际二寸五分,头顶正中线旁开各一寸五分处,计二穴。

禾髎穴,位于面部,鼻翼外缘直下与人中沟中上1/3点相平,计二穴。

人迎穴,位于颈部,颈动脉三角内,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上缘平,计二穴。

主治:疠风。

针法;砭刺出血《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耳尖放血:治疗结膜炎(红眼)。

方法:在耳尖上刺破上皮,挤出一点血;当放血后,患者会感到痛痒感减轻,还可以再在耳垂和耳垂中心用耳针,针刺留针30分钟(《卫生与健康报》)。

旱莲酊配合七星针治疗斑秃治疗11例,痊愈10例,有效1例;疗程约l一3个月。

药物配制法:旱莲草20克,蒸20分钟,侯冷,加75%酒精200毫升浸泡(冬春3日,夏秋2日)后去渣取汁。

用法:搽患处待干,用七星针轻叩打,而皮肤潮红为度。

开始搽药每日3次,叩打2次。

待新发增生时,改为每日搽药2次,叩打1次(《上海中医杂志》)。

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已(《内经.缪刺论》)。

喉痹,刺手小指爪纹中,出三大豆许血,逐左右刺,皆须慎酒面毒物(《备急千金要方》)。

井穴点刺出血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观察治疗30例,疗效满意。

方法:用三棱针点刺少商、商阳、关冲,挤出2一3滴血;酌情配合针刺天容、合谷或内庭、曲池诸穴,留针10~30分钟,间歇运针(《上海中医药杂志》)。

面部穴位透刺,拔罐法和口服牵正散治疗面神经麻痹150例疗效观察除在其穴位上针刺外,并在大椎穴点刺放血(主要用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起针后加拔火罐10分钟,再配制口服牵正散,每日晚饭后煎服1剂。

治疗150例,结果属周围性者痊愈66例,基本痊愈44例,明显改善33例;属中枢性者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7%(《河南中医》)。

点刺太阳穴放血治疗高血压头痛疗效观察治法:主穴为太阳(双)、印堂,额痛加攒竹(双),巅顶痛加百会、四神聪,项强加风池(双),眩晕、眼花耳鸣加头维(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