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候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及成因分析

气候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及成因分析

气候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及成因分析
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地势高低、地形分布、寒、暖流、下垫面
非地带性分布
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洋流影响
自然带因受下垫面、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等因素 影响而出现的不规则分布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布 。
(一)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分布区一: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 巴西东南部、中美地峡东部 成因:1、东北信风或东南信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受 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 2、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马达加斯加岛 东部的马达加斯加暖流、澳大利亚东北部东澳大利亚暖 流、巴西东南部的巴西暖流、中美地峡东部的北赤道暖 流及圭亚那暖流)。
(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分布区六: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 该地湿季是由于夏季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北半球的东北 信风越过赤道后向左偏转形成)带来大量水汽;干季是因 为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一侧(雨影效应区),降水少。
(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分布区七:澳大利亚南部 该地湿季是由于冬季受到来自海洋的西北风(南半球的盛 行西风带)影响,降水多;干季是因为夏季此地受副热带 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分布区四:北回归线附近的墨西哥高原 根据所处纬度,该地本来应该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由于墨 西哥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相对较 好,因而成为热带草原气候。
(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分布区五:澳大利亚北部 该地湿季是由于夏季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北半球的东北 信风越过赤道后向左偏转形成)带来大量水汽;干季是因 为来自陆地的东南信风影响该地区,降水少。
(一)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分布区二:非洲西部15°N附近
成因:1、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 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从而形成丰富的降水; 2、地形抬升 3、由于赤道逆流(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 增湿作用。
(一)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分布区三:海地岛北部
成因:1、地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多地形雨; 2、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该地湿季是由于夏季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越过暖流上空带 来大量水汽,干季是因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影响该地区, 气流下沉,降水稀少。
(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分布区三:马达加斯加岛西部: 该地虽受暖流影响,但因其在山脉的背风坡且受副高控制 而降水少,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北美洲西北部、南美洲西南部范围狭小且南北延伸 由于南北延伸的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把西 风和暖流的影响仅限制在沿海一带。 北美洲西北部有阿拉斯加暖流的影响
(四)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大陆东部) 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西 部无陆地阻挡)
(三)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分布一:南美洲西海岸呈狭长分布延伸到赤道附近 原因:①是由于秘鲁寒流延伸到赤道附近;②受东南信风 的影响,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③安第斯山脉阻挡了 沙漠气候向东部内陆延伸,所以呈南北狭长分布。 分布二:北美洲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33°N以北 是由于受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降水偏少。 分布三:非洲西南岸向北延伸 是由于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降水偏少。
(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分布区一: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 该地虽然纬度较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但由于东非高 原海拔较高,使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降水较同纬度地区 少,热量、水分条件达不到热带雨林气候标准,成为热带 草原气候。
(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分布区二:非洲30°S附近地区(南非高原)
2、南极洲为什么比北冰洋寒冷? 答:南极洲是陆地,地势高,地表大陆冰川分布广, 极夜时间较长,北冰洋是海洋,地势低,极夜时间短, 所以南极洲比北冰洋寒冷。
(四)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最大的原因 1、欧洲西部位于中纬度(北纬40°~60°)大陆西岸的地区 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湿润西风。2、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 增温增湿,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北扩展。3、欧洲西部地形 以平原和山地为主,山脉多呈东西走向,使西风可向东深 入内陆。4、海岸线特别曲折,地中海、波罗的海等深入内 陆,使海洋性气候向东扩展。
(三)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分布五:塔尔沙漠(印度河下游) 夏季上高(压)下低(压),对流作用受阻,不易致雨; 地处印度低压的西侧,盛行西北风(气流多来自撒哈拉和 阿拉伯沙漠地区,较干燥);西南季风影响微弱,又受伊 朗高原、苏莱曼山脉的阻挡,水汽难以深入;冬季受副热 带高压控制;且受东北季风的影响,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降水少;人类对古代植被的破坏(浮尘作用),尘埃削弱 太阳辐射使得地面不被加热,从而形成一个逆温层,空气 不易上升,也就难以成云致雨。
(四)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一直延伸到北极圈附近 洋流和海陆轮廓因素:由于欧洲西部的海陆轮廓更有利 于沿岸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深入(海陆轮廓线方向与北 大西洋暖流前进方向大体一致);地形:斯堪的纳维亚 山脉的阻挡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在西部沿海分布。
(四)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五)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5、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是由于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阻 挡,西风难以入内,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五)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6、亚欧大陆北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大陆东岸比大陆西 岸纬度位置偏低
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东岸受千岛寒流的影响 7、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南半球缺失 南半球同纬度地区为海洋
(七)其他非地带性现象 1、为什么同在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的主 要分布在中西部,而南美洲的主要分布在中东部?
答:主要是地形分布的影响,非洲赤道地区东部为 高原、中西部为盆地,主要分布,而南美洲赤道地 区西部为高山、中东部为平原,向大西洋敞开,因 此同在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的主要分布 在中西部,而南美洲的主要分布在中东部。
(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分布区八:古巴岛 夏季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受东北信风的控制, 降水多。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少雨。
(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分布区九:圭亚那高原 夏季由于赤道低气压带(赤道辐合带)的控制,降水多。 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受东北信风控制,少雨。
(三)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分布四:非洲大陆东岸索马里半 岛的沙漠的形成:
一是由于东北信风从纬度较高吹 向纬度较低(来自阿拉伯半岛), 风向与海岸平行,不易登陆抬升 致雨;地形起伏小,降水较少; 二是夏季盛行的西南风(离岸 风),风向与海岸平行,不易登 陆抬升致雨(影响小),水汽较 少,干燥少雨。 三是夏季索马里寒流的影响。
是由于①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西风难以入内, 形成了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②东岸西风漂流(寒流) 的分支更加重了沿岸的干燥。
(五)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4、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小亚细亚半岛)、伊比 利亚半岛中部:
伊朗高原:位于伊朗高原,海拔1000-1500米,与东西两 侧的热带沙漠气候相比温度偏低。常年受副高控制,同 时地形闭塞(周围多高大山脉),海洋气流难以进入, 降水稀少。 安纳托利亚高原(小亚细亚半岛):由于地势高,海洋 影响小,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同时,远离大西洋。 伊比利亚半岛中部:地势高,海洋影响小,成为温带大 陆性气候。
(六)地中海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黑海沿岸(索契-纬度是最高的地中海气候区) 1、夏季受副高影响(副高北移,索 契位于其北侧),炎热干燥。 2、冬季北部大高加索山脉削弱了南 下的西伯利亚冷空气,气温相对较高。 3、地势低洼,散热不易。 4、黑海为其冬季提供了较多的降水 和保温作用 5、冬季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
(五)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1、北美大陆东岸该类型气候一直延伸到沿海的原因 因为北美大陆西部高 山阻挡了来自太平洋 的湿润气流,东岸拉 布拉多寒流对沿岸起 到降温减湿作用。
2、北美洲、欧洲西部 高纬度地区为什么不是 极地气候? 由于暖流对沿岸的布 3、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