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_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使学生理解并感悟“泯灭”“坎坷”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3、解读文本,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1、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指导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课件ppt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情趣过渡:同学们,让我们来复习一下上一节课中出现的重点字词。

课件显示重点字词,学生齐读。

(无锡惠山葱茏倾诉富饶乐坛享有盛誉藤萝摇曳饱经风霜静影沉璧)过渡:显示本课教学目标。

板书:二泉映月二、读议结合,探究学文。

过渡:上节课我们讲到小阿炳跟随师父来到二泉旁赏月,他什么声音也没听见,师傅却说等你长大就能听见了,这是为什么呢?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读完思考讨论:现在的阿炳过得如何?(生活贫困、疾病折磨)2、学生思考讨论:“泯灭”的含义。

3、思考“泯灭不了”说明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4、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在这十多年间什么未变,什么又发生了改变?(美景对比阿炳凄惨的生活现状)阿炳又听到了什么?(结合第三自然段思考“坎坷”的含义)5、“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思考:他为何而叹息,为何而哭泣,为何而倾诉,又为何而呐喊?(坎坷的命运,师父的离去,命运的坎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过渡:我们知道当一位诗人饱含感情时会创作诗歌,画家会拿起画笔,音乐家会创作曲子,我们的阿炳正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所以他情不自禁地拿起了手中的二胡,创作出这首闻名中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接下来自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这首曲子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6、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起初一段语速要缓,似山谷幽泉,缓缓流淌;高潮一段,语调高昂,要有层次感;结尾处注意“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四个“爱”的排比要读出气势)。

7、指导朗读时完成下列表格。

过渡:就这样,一首不朽的名曲《二泉映月》诞生了,阿炳和这首曲子的影响十分深远。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阿炳和《二泉映月》的了解更为深刻,阿炳虽然身处社会的底层,生活的贫苦和疾病的折磨并没有打垮他对未来的向往。

他这种坚强、乐观,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板书设计:10、二泉映月景美对比人苦泉声琴声心声学情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二班学生总人数46人,学生都来自附近各个村。

五年级的同学整体水平比较平均,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但不足的地方就是学习比较浮躁,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习习惯。

但也有个别畏惧困难、学习方法不当,作业不能及时上交,书写不规范,致使学习基础薄弱。

二、学习现状分析1、大部分学生从平时的作业及测试中反映出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

2、本班阅读能力比较薄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

设计相关的语言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并用迁移方法阅读课外书。

三、对策和方法(一)做细课堂教学。

1、重视课内阅读;2、适当的说话指导;3、加强背诵;4、重视语言的转化和内化。

(二)做足课外积累。

1、培养课外积累的兴趣;2、拓展课外积累的空间;3、教给学生课外积累的方法。

(三)让学生走进生活积累。

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如:摘录好词好句,多阅读课外书籍,多背诵古诗词、多写读后感,每个单元的教材安排有单元教材相吻合。

每次课后的小练笔,我都认真地加以指导。

每周要求学生灵活得应用课内外所积累的好词佳句写一篇质量较高的周记。

暑假里还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以手抄报的形式将好词好句、名言警句摘录下来。

效果分析《二泉映月》是一篇记叙性文章,文中介绍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诞生过程。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一是通过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使学生理解并感悟“泯灭”“坎坷”等词语的意思。

二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三是解读文本,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1、这节课的难点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在教学第五小节的时候,我采取的是以读代讲,通过师生对读,使学生能够理解这一段是围绕着《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写具体的。

2、这节课为了突破难点,我做了精心的设计,有师生的对读,有学生感悟。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使学生理解并感悟“泯灭”“坎坷”等词语的意思。

”为了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泯灭”一词在文中有什么含义?在教学第三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体会阿炳生活艰辛困难时,时间有些拖沓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教学过程中,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

那么首先还是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就《二泉映月》这篇文章来说,应该引导学生围绕着第五自然段的朗读来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

3、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我安排的是让学生自读,根据重点词,划分音乐的层次,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朗读之中。

画重点词语对学生来说并不难,难在有感情的朗读文本。

在教学中通过巡视,我发现学生存在着问题,不知道语速语调如何变化。

所以指导朗读这个环节,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在教学中既节省了时间,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是实实在在的。

4、学生的朗读没有情感,语言的表达不够清楚。

教学中虽然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学生读的还是不够,尤其是没有读出感情来。

我想这里不光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指导得不够。

学生课上发言比以前还是有进步的,但是语言表达的还是不够清楚,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我觉得还是学生缺少语言的积累,词汇不够丰富。

由此,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要求学生多看书,积累词语。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和学生对阿炳和《二泉映月》有了深刻的理解,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教材分析《二泉映月》一文以“有一年中秋夜”“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从此”作为叙述故事的时间线索,采用记叙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曲作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也形象地阐释了《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开篇第一段交代了二泉的地理位置以及二泉周围的自然环境。

接着,第二自然段,讲诉了中秋夜小阿炳跟随师父到二泉边赏月,这一段记叙了师徒对话的情景。

“水面月光如银”写出了景色的优美,这些师徒都看在了眼里。

小阿炳读懂了师傅“饱经沧桑”的脸,却听不出泉水中的特别之声,此时的阿炳可能无忧无虑,“似懂非懂”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阿炳。

第三、第四自然段介绍了十多年后的阿炳再次来到二泉边,这时的阿炳已饱经风霜,落入了生活的最底层。

面对着“月光似水,静影沉璧”的美景,他却听到了许多“奇妙的声音”。

当他经历人生坎坷,饱尝人生辛酸之后,再来到泉水边,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淙淙的泉水仿佛也已经懂得阿炳的满腹愁苦,流出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坎坷”一词跃入眼帘,读者会再一次回想阿炳苦难的人生经历,同他一起叹息、哭泣……第五自然段介绍在这种情境下,阿炳难以抑制心中的情感,拿起手中的二胡,创作出凄凉哀婉的《二泉映月》。

“颤抖、禁不住抓起、不停地滑动着、流泻”从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这一语段,不仅很好的诠释了音乐的初始部分、表达了琴声的深刻内涵,而且还完美的呼应了课文的前三段内容。

“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这些都是作者的联想,巧妙地向人们介绍乐曲第一段的内容。

“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是作者的议论,社会是不公的,命运是不幸的,然而阿炳更是倔强的。

他用琴声表达出内心的悲恻,控诉着万恶的社会,又在铮铮乐音中强烈地展示着自己的不屈服,照应第三段中的“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执著地用音乐追求着心中的光明与幸福的生活。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明月……”这两句都是作者的议论。

后一句总括了全段,写出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意图。

最后一个自然段点出了《二泉映月》的影响和成就。

《二泉映月》一文,介绍了《二泉映月》这一二胡名曲的诞生过程。

但由于学生对当时社会和阿炳的生活缺乏体验,仅凭教师的语言描述很难掌握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针对这一特点适时地使用电教媒体,将音乐和课文相结合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泉映月》练习评测一、看拼音写汉字wúxī huì shān yáo yè qīng sù jī fèn ( ) ( ) ( ) ( ) ( )fù ráo yuè tán xiǎng yǒu shèng yù jué jiàng( ) ( ) ( ) ( ) ( )二、填字解词()经风霜:_______________ 享有()誉:_______________静影沉():________________ 藤萝摇():________________三、填空1、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