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急救
高热: 救护车温度20~25℃ 酒精擦浴 激素治疗:Dxm 惊厥:安定10mg iv 或苯巴比妥钠0.1~0.2g/次 im 有条件时,给予冰敷头部、腋下、腹股沟
谢谢 !
消化系统:可引起缺血性溃疡,容易发生消化道大出血。热射病患者,发病2~3 天后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肝坏死和胆汁淤积。 肌肉:劳力性热射病患者,由于肌肉局部温度增加、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常发 生严重肌损伤,引起横纹肌溶解。 肾脏:由于严重脱水、心血管功能障碍和横纹肌溶解等,可发生急性肾衰竭。 血液系统:严重中暑患者,发病后2~3天可出现不同程度的DIC。DIC又可进一步 促使重要器官(心、肝、肾)功能障碍或衰竭。
中暑急救
中 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 散热机能发生障碍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
在我国,中暑多见于南方地区的夏季,老年人多见。人群分布上 多见于在炎热气温下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参加大型体育竞赛和军事训 练的人;另外,长途旅行的人也多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习惯 于人工恒温环境生活工作的人们,由于普遍面临机体耐热能力的下降, 日常生活中,中暑的发生率有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人体产热与散热调节机制
产热增加(高温环
境下获取热量增加)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升高)
(自主神经系统调 节)心跳加快,
皮肤血管扩张
散热增加
经皮肤血管 的血流增加
(可增加约20倍)
心输出量增加
心肌收缩力增 强
中暑病因
环境因素 高温、高湿、风速小。 自身因素
个体因素 :产热增加,如从事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 ; 散热障碍,
药物降温:常用氯丙嗪。用法:将氯丙嗪25~50mg稀释在500ml葡萄糖盐水或生
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2小时。 可联合异丙嗪使用。
注意事项:
每15-30分钟一次测肛温,监测病人生命体征,观察四肢末梢循环状况,病人反应。
氯丙嗪用药过程中要观察血压,血压下降时应减慢滴速或停药,或酌情加用升压药。
3. 重症中暑
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此三种情况可顺序发展, 也可重叠出现。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疾病,死亡率较高
中暑的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严重的肌肉痉挛,伴收缩痛,呈对称性,阵发性。
好发部位:腓肠肌,咀嚼肌、腹直肌、肠道平滑肌。先多以四肢肌肉阵 发性发作。腹部肌肉痉挛时,疼痛类似急腹症。
中暑的发病机制
中暑的治疗原则
中暑先兆:脱离高温现场,密切观察。 轻症中暑:迅速脱离高温现场,在通风阴凉处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
疑有循环衰竭倾向者,可给予葡萄糖盐水输注,体温升高者给予及时 降温。
重症中暑救治
快速降温
中暑后体温升高程度及持续间与病死率有直接关系(所以降温 速度决定预后),若能及时时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后,脑功能 通常也很快恢复。 环境降温:选择20-25摄氏度的空调房。 体外降温: 使用冰毯、冰帽、冰水或酒精擦浴。 体内降温: 体外降温无效者,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 4-10℃的5%葡萄糖盐水 输注等。
热射病需紧急抢救,降温速度决定预后。应在1小时内使肛温降至38.5℃以内。
肛温降至约38℃,应停止降温,(避免继续降温而导致低体温)。此后需继续监测体温, 避免体温回升。
重症中暑救治
对症处理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给予吸氧。呼吸微弱的患者,尽早给予人工呼吸,气管插管。
对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进一步监护心电、呼吸、血压、SPO2;给予吸氧。 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静滴,维持有效循环容量。 解除衣物,以便于散热;平卧,保持气道通畅。
肌肉痉挛: 补液后不缓解 10%葡酸钙10~20 ml稀释后静注
休克: 液体复苏,可联 合使用升压药物。 注意补液时心功 能变化。如出现急 性心衰,给予西地 兰0.4mg静推。
高温环境对人体各系统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继发脑局灶性出血、水肿、颅内压增高和昏迷。 心血管系统: 心排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持续高温引起心肌缺血、坏死,促 发心律失常、心功能障碍或心力衰竭。 呼吸系统:呼吸频率增快和通气量增加,引起呼吸性碱中毒。肺血管内皮损伤发 生ARDS 。
水和电解质代谢:大量出汗常导致水和钠丢失,引起脱水和电解质平衡失常。
如过度肥胖、穿紧身、透气性差的衣裤;热适应差,如营养不良、年 老体弱、孕产妇、过度疲劳、缺乏体育锻炼、睡眠不足、饮酒、饥饿 以及突然进入旅游热区和高温环境。
疾病因素:皮肤或汗腺病、酒精中毒、神经疾患、心血管病、糖
尿病、甲亢、COPD、精神病、低钾血症。
药物因素:
抗胆碱药物、抗组胺药物、抗抑郁药物、 β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 剂、利尿剂、酚噻嗪类等药物。
中暑临床分类《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 1. 先兆中暑
病人常常感到大量出汗、头晕、眼花、无力,恶心、心慌, 气短,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障碍。体温正常或略升高。 在离开高温作业 环境进入阴凉通风的环境时,补充水和盐分,短时即可恢复正常。
2. 轻症Leabharlann 暑病人除有先兆症状外,有的表现为体温升高至38摄氏度 以上,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者面色苍白,呕吐,皮肤湿冷,脉搏细弱, 血压下降等表现。如进行有效处理,通常休息后体温可在3~4小时内恢复 正常。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休克患者给予液体复苏,可使用升压药物。 高热抽搐者,安定10mg静推或苯巴比妥钠0.1~0.2g/次肌肉注射。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高温引起机体的应激和组织反应以及防治脑水肿、肺水肿均有
一定的效果。
器官功能支 持
脑水肿:头部冰敷,给予甘露醇脱水。 ARDS:呼吸机辅助通气。 心力衰竭:可应用洋地黄类及多巴酚丁胺等强心药。 急性肾功能衰竭:补液,保证有效肾灌注,纠正酸代谢性中毒。恢复有效循环量后, DIC:早期使用早期抗凝使用低分子肝素。
临床表现:由于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周围循环容量不足,伴有神志
改变或神志不清。病情轻而短暂者为热昏厥 。多见于老年人和有慢性疾病患 者。
中暑的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致命性急症。因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
机体出现高热(体温40~41摄氏度),无汗、昏迷,伴严重生理和生化异常, 常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实验室检查
中暑主要是水 -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多见低钠、低氯血症(热 痉挛、热衰竭)。
热射病实验室检查:高钾、高钙,血液浓缩,白细胞增多、血小 板减少,肌酐、尿素氮、GPT、LDH、CPK增高,代谢性酸中毒,蛋白 尿,凝血障碍,EKG示心律失常或心肌损害表现。
诊断:
易患人群在高温、通风不良的环境下,有进行强体力劳动或剧烈 运动过程,起病急骤,出现相应症状并排除其他疾病方可诊断。
可使用速尿。对无尿及高钾血症患者给予血透治疗。
重症中暑院前急救流程
高温、高湿环境中人员出现晕厥、呼吸困难、肌肉抽搐等症状
脱离高温现场,移至阴凉通风处
紧急评估: 神志是否清醒 呼吸频率与状态 有无大动脉搏动
无以上危重情况
呼吸心跳停止 气道阻塞 或呼吸异常
心肺复苏 清除大气道异物,保持气道通畅 人工呼吸,气管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