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怎么教
一、语文教学现状
一节语文课下来,不时会引发我们这算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吗?实际上这样的质疑,是在指向我们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
郑桂华教授曾这样说:语文教学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三是“教得怎么样”。
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
针对一篇课文设计好“教什么”,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不应仅仅是教课文,而应是用课文教”,这样的话语语文老师也耳熟能详。
但当我们拿起语文教材,捧起教学参考书,都会发现我们会发现教参上给我们提供的更多的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分析,如果照那样教下去我们仍只是在教课文而已。
而现在语文教学也普遍由“教内容”,转向“教语言文字的运用”,但现在更要要求我们基于文体,遵循文本固有的文体特征来进行教学。
就比如之前,我们观看的教学案例《穷人》,他就是基于小说这一文体展开的语文教学。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寓言这一文体的教学基本规律。
二、寓言的文体特征
寓言是一种寄托了深刻道理的简短故事,作者往往把要寄寓的道理或教训借助一个虚构的有趣故事表达出来,具有明显的劝导或讽刺意义。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寓体与本体的双重性。
故事为寓意服务,所以寓意是寓言的灵魂。
同时寓意的表达有的在寓言开头或结尾直接揭示,如《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有的不直接揭示,如《扁鹊治病》。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
寓言为了说明寓意,人物形象可以虚构,故事情节也可以虚构。
三、现行课本中的寓言
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三年级下册《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四年级下册《纪昌学射》《扁鹊治病》
四、寓言教什么
寓言是一种兼顾叙事和说理的文体,那么我们在思考如何教学时就要思考这两方面的目标。
(一)课标看寓言教什么
总目标:课程标准P6、P7
低年段:P8 中年段:P10
(二)单元目标看寓言教什么
二下:单元主题“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
三下:“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四下:本组教材的专题为“故事长廊”;教学本组课文,要充分注意到体裁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学习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练习讲故事,再以课文为生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进一步激发读书的兴趣。
总之,两个要点“复述内容”“聚焦人物”。
五、寓言怎么教
(一)教内容把握
因为寓言通过故事说理,所以基础是把握故事。
同时寓言主要集中在低、中年段,所以故事内容的把握是教学重点之一。
1.借用课题概括法。
如《纪昌学射》,纪昌向谁学,怎么学,学得怎样。
2.六要素法。
即抓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段意合并、整合法。
如《扁鹊治病》。
(二)教寓意领悟
1.低年段选择寓意法。
2.中年段提问法。
一是抓文章主要角色问。
如《扁鹊治病》中问“蔡桓公是个怎样的人?”二是抓故事情节问。
如《扁鹊治病》还可以问“如果蔡桓公听了扁鹊的诊断意见,会是怎样的结局?”,这样的问题也可辅助揭示寓意。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