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大师 戴念慈

中国建筑大师 戴念慈

中国现代建筑大师戴念慈——中国美术馆
戴念慈(1920~1991),锡山区东港镇陈墅村人。

建筑大师,1991年当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历任中央建筑工程设计院主任工程师和总建筑师、国家城
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理长等职,第四至六届全国人大代
表。

戴念慈从小聪明好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苏州中学。

1938年考入中央大学
(重庆)建筑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两年后,他进入兴业建筑事务所工作。

抗战胜利后,他又随事务所来到上海。

当时上海当局为纪念抗战胜利准备在外滩与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交汇处建造一座“胜利门”,并为此举办一个设计方案大赛。

戴念慈也参加了这一大赛。

在应征的众多方案中,大都采用了中国牌楼式或国外凯旋门式,而戴念慈的设计方案则与众不同,以树立在马路两旁的一对展翅欲飞的大雕雕像,既象征中国抗战的胜利和预示着中国的腾飞,又避免了“门”给车辆交通带来的不便,构思独特,富有新意,一鸣惊人,夺得桂冠。

戴念慈从此在建筑界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新中国成立后,经梁思成推荐,戴念慈被调到北京,担任中央直属机关修建办事处设计室主任。

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设计室承担了数十项工程设计任务,例如中直机关礼堂、保育院、育英学校、香山双清别墅、中南海菊香书屋等,这众多工程大都由他负责设计、审定。

建国初期,朱德同志在审阅育英学校的设计方案时提出“设计要从新中国的国情出发,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

”戴念慈根据这一建设方针,提出了“适用、经济、美观”的主张,上报中央办公厅。

到1955年初,建工部明确“适用、经济、美观”正式定为全国性民用建筑的指导方针,在中国建筑设计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1953年5月,戴念慈担任中央建筑工程设计院主任工程师和总建筑师。

195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1982年起,他担任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是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8年,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仍担任建设部特邀顾问、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等职。

1991年11月12日,建筑大师戴念慈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71岁。

戴念慈设计的中国美术馆,是国庆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

该馆位于繁华的珠市大街和王府井大街交叉口的西北角。

考虑到美术馆是我国最高的艺术殿堂,不仅要举行各种大中型的美术展览,而且要珍藏大批精美的书画作品。

戴念慈凭着对设计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他的聪明才智,日夜加班加点,呕心沥血,设计方案终于得到周总理的赞赏而通过。

该馆建成后,受到建筑界和公众的普遍赞扬,美术界人士评论“雍容华贵而不矫饰,重檐碟瓦而不繁复,庄严巍峨而不凌人,宛如一座具有深刻东方文化内涵的巨大雕塑,使美术馆成为第一陈列品”。

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

而且其主体建筑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建筑理念于一身,融合了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样式和时代气息,以中国特有的多重飞檐、长廊环绕的建筑形貌和园林式的建筑环境而成为北京城一座标志性的建筑。

也被看作一件可以永久展示的建筑艺术作品。

主体大楼为仿古阁楼式,模版是敦煌莫高窟主楼建筑,黄色琉璃瓦大屋顶,四周廊榭围绕,具有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

主楼建筑面积22379 平方米
建筑风格和外观(4张),一至五层楼共有20 个展览厅,展览总面积7000平方米,展线总长2110米,其中一层9个展厅,一层、二层夹层有3个小型展厅,展览面积总和达4305平方米,展线长1400米;二层5个展厅,展览面积总和1500平方米,展线长429米;三层3个展厅,展览面积总和863平方米,展线长235米。

1995 年新建现代化藏品库,面积4100 平方米。

建馆40多年来,中国美术馆已举办数千场具有影响的各类美术展览及国内外著名艺术家作品展览。

在中国美术馆中,新建的一个画库是地下三层的,由中心主楼,加上侧厅和四个角厅,还有一个半圆厅组成五个部分。

开始设计时,戴念慈先生在整体的环境布置上,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结合了敦煌莫高窟密檐建筑的特征,在东、西、南三面都做了空廊,空廊和主体建筑之间有竹林。

中国美术馆正在为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继承优秀的民族艺术传统与丰硕成果,积极引入国外优秀美术成果,向公众开放一个高层次高水平的审美领域,向世界呈现一个辉煌的文化艺术殿堂的远大目标,而履行着收藏、陈列、研究、展览、教育、对外交流的职能,正在以开放的胸怀、坚实的步伐,与时俱进,奔向未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