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5艺考考点试题中国近代史电影史
2015艺考考点试题中国近代史电影史
中国诞生的标志
• 1905年春夏之交,北 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 庆泰主持拍摄,京剧 演员谭鑫培主演了第 一部无声影片《定军 山》。地位与影响: 中国第一部国产片、 电影艺术在中国诞生 的标志。
• 2、第一批短片 • 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在上海创办了 “新民公司”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难夫难妻》,其后又拍摄《黑籍冤魂》、 《一夜不安》等。 • 同年,黎民伟在香港拍摄了故事片《庄子 试妻》。 中国第一部出口片。
• • • • • • • • •
第四代导演 · 黄蜀芹 · 黄健中 · 郑洞天 · 谢飞 · 王启民 · 滕文骥 · 吴贻弓 · 丁荫楠
• • • • • •
第五代导演 · 陈凯歌 · 张艺谋 · 田壮壮 · 黄建新 · 吴子牛
• 新生代导演
• • • • • • • • • • •
· 张杨 · 张元 · 路学长 · 贾樟柯 · 王小帅 · 李少红 · 孙周 · 姜文 · 叶大鹰 · 冯小宁 · 冯小刚
三、解放区的中国电影 (1949~1966)
• • • • 1.革命的主题、强烈的倾向 2.《武训传》的批判和政治寒流 3.“双百方针”和新中国电影的第一次高潮 4.1941~1966在曲折中前进
• 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1966年之间的电影统 称为“十七年电影”。这一时期,电影在 银幕上形象的展现了中国革命发展史的同 时,也在强化着成为国家话语的意识形态。 • 1949年4月,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拍竣了新中 国的第一部长故事片《桥》。
五、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 (1966~1976)
• 树立革命样板的政治要求,斗争哲学衍生 的叙事模式,三突出理论主导的表现原则 和影片整体呈现出“矫饰美学”的风格, 成为“文革”电影的标志。 • 1.中国电影遭遇浩劫 • 2.“样板戏”电影和“三突出”原则 • 样板戏:6个京剧,《红灯记》《沙家浜》 《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 《海港》;2个芭蕾《白毛女》《红色娘子 军》
• • • • • • • • •
第一代导演 · 郑正秋 · 任彭年、侯曜 · 沈浮 · 史东山 · 何非光 · 袁牧之 · 蔡楚生 · 洪深
• • • •
第二代导演 · 陈怀皑 · 桑弧 · 崔嵬
• • • • • • • • •
第三代导演 · 谢晋 · 谢铁骊 · 谢添 · 沙蒙 · 水华 · 林农 · 李前宽 肖桂云 · 凌子风
冯小刚
• 创作特色: • 1、平民策略和都市小人物的欲望表达。 • 2、假定式的游戏情节中透露出对生存、生 命的反思。 • 3、游戏调侃的京味语言。 • 4、明星策略。
贾樟柯
• • • • 创作特色: 1、通过小城市来了解中国 2、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人文关注尤为可贵。 3、叙事沉静、不张扬,从不做单纯的道德 判断,而是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性风格一 一拓展,与现代虚无主义相比,贾樟柯更 是从不故弄玄虚,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 枝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着一种温暖 的基调。
电影的诞生
3、卢米埃尔兄弟对世界电影的贡献是什 么? (1)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电影活动 镜”,是在世界电影史上最终完成了电 影的发明。 (2)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现实主义地 表现了人们的生活。 (3)训练和培养了电影史上第一批摄影 师。卢米埃尔兄弟被公认为“电影之 父”。 (4)创造了移动摄影。
电影的发明
5、(1894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 镜”。 6、电影视镜:象一只大柜子,上面装有放大 镜,里面装有50英尺的凿孔胶片,首尾相椄, 绕在一组小滑轮上,马达开动,胶片就渐渐移 动,画面循环出现。传入中国后,被称为“西 洋镜”。 7、爱迪生对于世界电影的贡献表现在什么地 方? (1)他使电影技术趋于完善化。 (2)他运用“电影视镜”拍摄了一些娱乐性 的舞台化影片,开创了戏剧电影的先河。
一、中国电影史
王广华主讲
1.摇篮时期的中国电影 2.抗战前后的中国电影 3.解放区的中国电影 4.新中国十七年电影 5.“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 6.新时期的中国电影
电影的发明
1、电影是西方(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 发展的产物。 2、灯影戏:是用光源照射在一种剪纸之类的 物象上,投影在一定的空间上,产生活动的影 像。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世 界电影史》中说,“电影的前驱”就是“皮影 戏与幻灯”。 3、灯影戏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 (13世纪)以后,被带入波斯、阿拉伯和东南 亚等国。(清代乾隆)年间,盛行于中欧一带。 4、1872年,(英国人慕布里奇)曾经用24架 照相机搞了一个拍摄(奔马)的试验,成为电 影史上非常著名的例子。
电影的诞生
1、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1894年 底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较完善的电影放映 机,成为真正电影的发明者和创始人。 2、卢米埃尔兄弟运用“电影活动镜”拍摄了 50多部短片,它们大致有几种题材? (1)反映工厂生活的题材。如《工厂的大 门》。 (2)表现家庭生活的影片。如《婴儿的午 餐》。 (3)拍摄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影片。如 《火车到站》、《水浇园丁》。
• 3、商务印书馆和第一部故事片 • 1917年拍摄《商务印书馆放工》、《庆祝 欧战胜利游行》等影片,摄制纪录片之先 河。 • 1920年,梅兰芳自导自演了电影《天女散 花》、《春香闹学》。其最大贡献是1921 年推出了根据当时社会新闻改编的电影 《阎瑞生》(任彭年导演)。第一部国产 故事片。
4、“三大公司”和新旧两派
中国早期电影的“三大公司”: ①明星(张石川、郑正秋,旧派) ②天一(邵醉翁,商业路线) ③联华(洪深、孙瑜,新派)
• 新、旧两派(联华、明星)两派之间的比较: • ①前者受西方现代文化影响(激进与空幻);后 者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内容多为劝世与改良)。 • ②前者多取材城市小资产阶级生活,重人物心理 和性格塑造;后者多取材农村或底层市民生活, 重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 • ③前者注意电影语言的运用;后者习惯对戏剧的 模仿。
中国电影导演个案研究
• 谢晋 • 代表作品:《女篮五号》、《红色娘子 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 《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 镇》、《春苗》、《鸦片战争》
• 谢晋电影的模式: • • • • • • 形象塑造上,人物大多是伦理化的人格类型,很少表现人物内心 和变化,而将其道德定型,是或善或恶的代表; 结构上,传统的戏剧式结构,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 式来顺叙; 叙事追求上,视点固定,时空单纯、情节集中、线索明晰; 美学追求上,善于制造煽情点,用情感的共鸣来赚取观众的眼泪; 电影语言上,谢晋不重视形式追求,更排斥“陌生化”的形式追 求,尽量避免信息的模糊和多义,使观众顺利接受。 总之,谢晋继承了一种传统并集大成,这也许是他对中国电影的 最大意义。
一、摇篮时期的中国电影(19世纪至20世纪 30年代初)
1、“西洋镜”和第一部国产片
①电影在中国放映的第一次记录:1896年8月2 日,上海徐园主人徐凌云“西洋影戏”。 ②电影的放映活动逐渐在上海、北京、广州、 天津等大中城市多了起来。 ③北京丰泰照相馆是中国第一家由中国人并且 以拍摄戏装闻名的照相馆。
2、“左翼电影”的兴起
左翼电影运动是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 1932 年到1933年左翼电影运动迅速兴起,出现了一批 思想观念鲜明,艺术上也有一定成就的影片。这些影片 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存在的尖锐矛盾,令人耳目一新,受 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姊妹花》(郑正秋编导、胡蝶主演)、《渔光曲》 (蔡楚生编导) 兴起背景: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抗日情绪全面高涨 (1931.0918~1932.0128) (2)鸳鸯蝴蝶派的影片票房惨淡 (3)公司老板改弦易辙 (4)中共加强对电影的关注
张艺谋
• • • • • • 创作特色: 1、形式主义大师 2、注重剧本的文学基础 3、多以悲剧收尾 4、注重象征气氛的营造 5、竭尽所能去渲染感情,因而在他的电影 中情感的表现往往饱满而炽热。 • 6、求新求变的艺术家
陈凯歌
• • • • 创作特色: 1、哲理性:电影哲人 2、文化性:反思中国文化 3、电影性:这是第五代导演的共性,对电 影语言的开拓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心。
6、第一代导演和早期中国电影 的叙事模式
• 第一代导演:郑正秋、张石川、洪 深、孙瑜等。
• 早期电影的叙事模式主要是:时序 性叙述、单线条结构(始终无二事, 贯穿只一人)、外视点角度、大团 圆结局。
二、抗战前后的中国电影(1931~1949)
1、从无声片到有声片
我国第一部不完整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1 年) 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有声片是《桃李劫》(1934年)
“左翼电影”的主要特点:
(1)摆脱了“善”、“恶”的传统劝 世功能,注意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 揭示和表现。 (2)开始把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带入 中国。 (3)普遍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特性。 (4)在思想表达上显得浅白直露,在 艺术技术上多有稚嫩粗疏之处。
《渔光曲》
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通过(小猫、 小猴)渔民家庭的破产以及他们的遭遇, 揭示了造成中国渔业的困境和渔民苦难 的原因是(1)军阀混战;(2)盗匪横 行;(3)渔业资本家的剥削;(4)帝 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中,成为我国(第一部)荣获(国际电 影节奖)的影片。
• 三战片:《地道战》、《地雷战》、《南 征北战》 • 好的影片:《创业》、《海霞》、《闪闪 的红星》 • 3.故事片生产的恢复和其中的政治较量
六、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8~ 至今)
• • • • • 1.中国电影的复苏 2.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五世同堂的局面 3.脱颖而出的“第四代” 4.中国电影“新浪潮”的“第五代” 5.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总体特征
6、“殖民电影”的怪胎 指来自本人在沦陷区拍摄的大量纪录片和 故事片。 如:《圣战》《新土》等。 李香兰(日名:山口淑子)主演的《支 那支歌》《战争之街》《白兰之歌》等 影片影响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