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美心理研究论文

审美心理研究论文

浅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审美差异
摘要:不管是在东方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化中,还是在古希腊及罗马的巨大艺术成就中,山水画与风景画这两种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

这两种表现相同的对象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字:风景画、山水画、审美比较
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是在两个不同民族、两种不同文化意识、两种不同审美理念的造就下而形成的两种不同风格、不同视觉感受的画种,但其表现对象则都是自然景观。

两者无论是在绘画的审美观念上,还是人们的审美习惯上,都不尽相同。

西方风景画着重于对自然景观的再现,通过特定技法摹仿自然、还原自然,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真实感。

中国山水画则追求自然景观在创作者内心的感受,山水之美流于内心的精神世界,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而西方的风景画则可称为自然的人化。

本文将从中西方写意与写实这一绘画特点来论述、比较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在审美上的差异性。

一西方绘画的自然再现——写实美
众所周知, 西方绘画最大的特点是写实, 与中国绘画的写意性形成了两门
不同观念的绘画体系,彼此之间都有各自发展的方向和特定的审美群体。

西方的绘画艺术, 主要是受古希腊和古罗马审美思想的影响, 追求艺术上的理性精神, 重视视觉上的真实感。

也因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

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就认为,“美就是由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

①因此艺术家们在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下形成一种以希腊与基督教精神为依据的美学思想。

而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则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

如诗人但丁所言:“……你的艺术,距上帝只差一个等级”②,上帝在他们眼里是世界及美的创造者,如此追溯一番就不难理解西方艺术的写实性。

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

当然,也是西方风景画的起源和发展的美学基础。

这就使得西方的早
①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②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期风景画家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忠实、并接近与自然。

在了解了他们的美学思想之后,对于他们笔下刻绘的真实的自然,也就可以领会了。

这是与中国的山水画家截然不同的两种美的认识,表现在艺术上也就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

艺术上的再现是西方古典绘画的基本特征, 这可以从古希腊所留下的建筑遗址中得以证明。

在人体雕刻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准确的人体比例和自然的人物动态, 与生活中的人十分相近。

这与古希腊的哲学家、美学家们所倡导的审美思想、审美标准是一脉相承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指出“艺术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摹仿”。

③所以西方的画家无论是对人物画、风景画、还是静物画都十分重视刻画审美客体在自然中的具体形象的真实感, 并运用写实的绘画风格来表现画家的内心对自然客体的审美感受。

风景画也不例外地继承欧洲绘画的写实传统, 以自然、朴素、写实的手法来真实地表现大自然景象。

西方的风景画家在绘画创作上不把过多的主观情绪表现于作品中, 求真、求实, 直接对景写生, 所表现的自然景观也都是自己早以熟悉的、平凡的、生活化小景,是以一种生活化的心态来表现他们所见到的自然景观。

乡村的房舍、街景码头、林荫小道都是西方风景画家常常表现的对象, 立足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 并不刻意表现与自己生活无关的名山大川, 只注重对象中所蕴藏着的和谐美、形式美。

中国的古典山水画家则不然, 他们不把那些平凡的、不起眼的、生活化小景作为自己山水创作的对象, 因为他们立志高远, 负有精神使命, 必须对自然界的景观进行改造、重组, 将自己的特定山水情怀寄托在作品中。

所以, 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相比较, 中国山水画的美是一种离生活较远的、又高于生活的、理想化的美。

西方风景画的美是一种真实的美、朴素的美、生活化的美。

比如英国画家康期太布尔的《运草车》, 从景象上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辆运草车正涉水而行, 红砖农舍的背后是高大的树木,色彩层次丰富, 原野辽阔而深远, 还有天上飘动的云彩, 但整个画面透着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给人一种真实生活的美, 给人们的审美启示是对自然的热爱, 对生活的热爱。

二中国绘画的美学追求——写意美
中国画的一大特征是,“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的艺术而追求再现”。


如果说西方风景画是以写实为特征的话, 那么中国的山水画则是以写意的
③宗白华译:《西方美学名著选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④肖驰:《中国诗歌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形式进入人们的审美视觉的。

所谓的写意就是“求神似、不求形似”,艺术所表现的客观对象不能太似,介于似与不似之间。

写意是相对写实而存在一种视觉状态。

追求绘画过程中用笔、用墨的畅快感, 以达到精神上的“畅神”,中国绘画的写意性, 比之于西方绘画的写实性,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审美理念有关。

受中国古代儒道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

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

中国山水画诞生的东晋,正是道家的玄学风靡四方的时候。

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

“处师造化,中得心源”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画的宗旨, 大自然的景观是怎样并不重要,心中的自然是怎样才是重要的。

中国的山水画家不象西方画家那样对景作画,而是把对景写生的画稿作为再造心灵山水的素材。

中国画家认为,在绘画上仅仅停留在“处师造化”上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该对所表现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

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对自然的景观有独特理解,“中得心源”在心中进行加工改造, 使自然的景观得以升华成为艺术美。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写意与写实性, 在审美的追求上, 也有本质的区别。

西方风景画所追求的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真实的美感, 是大众共享的艺术。

而中国山水画家所强调的是个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比如一些文人山水画家的表现仙隐遁世的逍遥之乐的创作。

中国的山水画家与西方的风景画家在表现自然景观时, 用审美思维方式来表达客观对象, 所要赋于的思想内涵也是不同的。

西方画家主要还是表现自然在视觉中的真实感, 并不需在画中过多地表现自我, 或暗喻自己品德的高尚, 而中国的山水画家认为山水除了它的貌相外, 还有它的精神品德, 借崇高型的山水来表现画家的胸怀宽广, 借山水画来表达自己的仁与德, 借山水画以明志。

三小结
以上是对中西方山水画和风景画在审美理念上的分析比较,当然,两者之间的不同点不止于此。

可更应当承认,随着历史的发展, 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中西绘画在本质上,只会越来越接近一致,不会越来越分离。

要使中国的绘画艺术取得更大的发展,就要立足于本民族传统, 扬自身优势,传承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优秀传统,并将其向外推介。

同时也要以开放的心态,热情地接纳与汲取外来优秀绘画艺术的营养,按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沿着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结合时代的特点,现实的实践去认真地总结、探索与创新, 真正实现
中国绘画艺术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舒也:《中西文化与审美价值诠释》,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吕志强:《当茶遇到咖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马奇主编:《中西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肖驰:《中国诗歌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宗白华:《西方美学名著选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