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练习题2012.11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的特征分别属于()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D.种群,一条鲤鱼2图甲和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1和种群2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3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A.总量将增加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D.保持稳定型增长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5下图中①~④曲线表示在a、b、c、d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
这四种条件是:a.不断供应养分、水、氧气,除去有害废物;b.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有害物质积累;c.随时间延续,养分逐渐减少、无有害物质积累;d.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由于突变出现了新菌株,可分解原细菌的代谢废物,其合成的物质又可作为原细菌的食物。
生长条件分别与生长曲线①、②、③、④相符合的是()A.a、b、c、dB.b、c、d、aC.c、d、a、bD.c、b、d、a6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7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
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A.m·2T B.m·220 C.2T/20 D.m·23T8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9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10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小 C.先增后 D.相对稳定11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不一定需要()A.随机取样B.样方面积为1m2C.样本数量足够大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1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B.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种群增长速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13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① B.② C.③ D.14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明显变小的是()15如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①③B.C.①④D.16为调查黄鹂的种群密度,用捕鸟网捕获30只鸟,其中黄鹂5只,做标志后放回自然界,明年又捕获了30只鸟,其中有标志的黄鹂2只,没有标志的黄鹂6只,则此地区黄鹂的种群个体数大约为() A.20只 B.15只 C.75只D.45只17如下图所示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2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18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19关于池塘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垂直方向上,鱼类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鱼类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植物C.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20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种群密度B.适应的普遍性C.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的水平结构21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22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23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24 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 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
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 4 类土壤动物的物种数和密度(个 /m 2) 调查数据。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动物跳虫类 蜱螨类线蚓类线虫类类群 样地有机肥田化肥田物种数104密度16779物种数3816密度3041物种数4018密度12032物种数197密度33952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2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 .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 .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C .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 .2008 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 13.04% 26 下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
两个种群均以橡树为食,图中 X 所指部分最可能表明( ) A.两种群在秋季竞争食物,但在夏季不发生竞争 B.两种群在秋季产生地理隔离 C.夏季氧气供应充分,但在秋季供应不充分 D.两种群在夏季发生随机交配27 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树林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较低等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28 分析图中曲线,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 C 时期 B.该种群数量在 E 点达到 K 值 C.影响 C ~D 段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D.该曲线包括了细菌生长曲线中的调整期、对数期和稳定期29 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30 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 地上先后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31 下图①~④分别为 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同一培养体系中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
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A.;B.;C.;D.。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和。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32图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________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_____只。
(2)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所起到的作用具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所研究的1890~1935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_______左右。
从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当雪兔种群达到K值后,猞猁种群的K值变化是________(答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33下图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植被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1)此图表示的是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状况。
(2)图中纵轴表示该群落的结构,且具有明显的现象。
这些植被的分布主要是受非生物因素中的影响。
(3)图中横轴表示该群落的结构,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植物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34达尔文曾发现几种生物的食物链:红花三叶草→土蜂→野鼠→家猫。
请回答:(1)猫与鼠和鼠与蜂之间的关系叫做。
(2)自然界中这种具有嚼洞取蜜行为的土蜂,其产生从遗传学观点看,可能是由变异产生的一种本能行为。
这种土蜂的变种能直接在红花三叶草的花蕾处咬出一个洞来吸取花蜜,同时招引本地短口器的小蜂前来吮蜜,这种不作传粉的土蜂与三叶草的关系为,与本地小蜂形成的关系为。
(3)当地农民如果不种红花三叶草,而改种一种开白花、蜜腺较浅的三叶草,这种白花三叶草茎柔软,难以支持土蜂飞落,不久本地小蜂成为优势种群,这种情况下小蜂与土蜂间成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