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计算与物联网

云计算与物联网

云计算与物联网“云计算”概念由Google提出,一如其名,这是一个美丽的网络应用模式。

云计算时代,可以抛弃U盘等移动设备,只需要进入Google Docs页面,新建文档,编辑内容,然后,直接将文档的URL分享给你的朋友或者上司,他可以直接打开浏览器访问URL。

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因PC硬盘的损坏而发生资料丢失事件。

1、狭义云计算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

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

“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

这种特性经常被称为像水电一样使用IT基础设施。

2、广义云计算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

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

解释:这种资源池称为“云”。

“云”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为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等等。

云计算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

这使得应用提供者无需为繁琐的细节而烦恼,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有利于创新和降低成本。

有人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是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

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

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云计算是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

云计算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

总的来说,云计算可以算作是网格计算的一个商业演化版。

早在2002年,我国刘鹏就针对传统网格计算思路存在不实用问题,提出计算池的概念:“把分散在各地的高性能计算机用高速网络连接起来,用专门设计的中间件软件有机地粘合在一起,以Web界面接受各地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计算请求,并将之分配到合适的结点上运行。

计算池能大大提高资源的服务质量和利用率,同时避免跨结点划分应用程序所带来的低效性和复杂性,能够在目前条件下达到实用化要求。

”如果将文中的“高性能计算机”换成“服务器集群”,将“科学工作者”换成“商业用户”,就与当前的云计算非常接近了。

云计算具有以下特点:(1) 超大规模。

“云云计算管理系统[5]”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 Amazon、IBM、微软、Yahoo等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

企业私有云一般拥有数百上千台服务器。

“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2) 虚拟化。

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

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实体。

应用在“云”中某处运行,但实际上用户无需了解、也不用担心应用运行的具体位置。

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

(3) 高可靠性。

“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使用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靠。

(4) 通用性。

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

(5) 高可扩展性。

“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6) 按需服务。

“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你按需购买;云可以象自来水,电,煤气那样计费。

(7) 极其廉价。

由于“云”的特殊容错措施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来构成云,“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业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云”的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系统大幅提升,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经常只要花费几百美元、几天时间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数万美元、数月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

云计算可以彻底改变人们未来的生活,但同时也要重视环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为人类进步做贡献,而不是简单的技术提升。

“云计算”时代云计算的演进当今社会,PC依然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核心工具——我们用PC处理文档、存储资料,通过电子邮件或U盘与他人分享信息。

如果PC硬盘坏了,我们会因为资料丢失而束手无策。

而在“云计算”时代,“云”会替我们做存储和计算的工作。

“云”就是计算机群,每一群包括了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

“云”的好处还在于,其中的计算机可以随时更新,保证“云”长生不老。

Google就有好几个这样的“云”,其他IT巨头,如微软、雅虎、亚马逊(Amazon)也有或正在建设这样的“云”。

届时,我们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不需关心存储或计算发生在哪朵“云”上,但一旦有需要,我们可以在任何地点用任何设备,如电脑、手机等,快速地计算和找到这些资料。

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资料丢失。

在谷雪梅加入Google以后,她发现这一类概念已经得到了实践。

Google的技术,可以让几十万台计算机一起发挥作用,组成强大的数据中心。

Google中国前CEO李开复此前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说,Google真正的竞争力就在于有这些“云”,他们让Google有了无与伦比的存储和计算全球数据的能力。

Google在创立之初,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云计算”和“晶格计算”等概念。

但作为一家搜索引擎,Google在客观上需要拥有这些“云”。

实际上,雅虎的搜索同样用到了“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它可以将巨大的系统池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IT服务。

很多因素推动了对这类环境的需求,其中包括连接设备、实时数据流、 SOA 的采用以及搜索、开放协作、社会网络和移动商务等这样的 Web 2.0 应用的急剧增长。

另外,数字元器件性能的提升也使IT环境的规模大幅度提高,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一个由统一的云进行管理的需求。

云计算+always-On设备被评为“2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IT技术组合” [4]《纽约时报》:云计算到底指什么?云计算的说法正在广为流行,Gartner高级分析师Ben Pring评价道:“它正在成为一个大众化的词语。

”但是,问题是似乎每个人对于云计算的理解各不相同。

作为一个对互联网的比喻,“云”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是一旦同“计算”联系起来,它的意义就扩展了,而且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有些分析师和公司把云计算仅仅定义为计算的升级版——基本上就是互联网上提供的众多虚拟服务器。

另外一些人把云计算定义的更加宽泛,他们认为用户在防火墙保护之外消费的任何事物都处于“云”之中。

云计算被人们关注是在人们考虑IT业到底需要什么之后,人们需要找到一种办法能够在不增加新的投资,新的人力和新的软件的情况下增加互联网的能力和容量。

而云计算正好提供了这种可能。

现今云计算正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大大小小的公司提供着各式各样的云计算服务,从软件应用到网络存储再到邮件过滤。

这些公司一部分是基础设备提供商,另一部分是像之类的SAAS(软件即服务)提供商。

现今主要实现的是基于互联网的个人服务,但是云计算的聚合和整合正在产生。

云计算的几大形式InfoWorld网站同数十家公司、分析家和IT用户讨论出了云计算的几大形式:1.SAAS(软件即服务)这种类型的云计算通过浏览器把程序传给成千上万的用户。

在用户眼中看来,这样会省去在服务器和软件授权上的开支;从供应商角度来看,这样只需要维持一个程序就够了,这样能够减少成本。

是迄今为止这类服务最为出名的公司。

SAAS在人力资源管理程序和ERP中比较常用。

Google Apps和Zoho Office也是类似的服务2.实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这个主意很早就有了,但是直到最近才在、Sun、IBM和其它提供存储服务和虚拟服务器的公司中新生。

这种云计算是为IT行业创造虚拟的数据中心使得其能够把内存、I/O设备、存储和计算能力集中起来成为一个虚拟的资源池来为整个网络提供服务。

3.网络服务同SAAS关系密切,网络服务提供者们能够提供API让开发者能够开发更多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而不是提供单机程序。

4.平台即服务另一种SAAS,这种形式的云计算把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来提供。

你可以使用中间商的设备来开发自己的程序并通过互联网和其服务器传到用户手中。

5.MSP(管理服务提供商)最古老的云计算运用之一。

这种应用更多的是面向IT行业而不是终端用户,常用于邮件病毒扫描、程序监控等等。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严格而言,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RFID电子标签技术。

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

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