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省贵阳市2020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考试试题20190918013

贵州省贵阳市2020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考试试题20190918013

贵阳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年级8月摸底考试历史本试卷共8页,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组成,其中第Ⅱ卷第25-27题为必考题,第28-30题为选考题。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米黑色水性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题目要求作答,并月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1-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符号填在答题卡相对应的题号内。

)1.图①西周大盂鼎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鼎内铭文记述周康王册命贵族孟之事。

文中记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告诫孟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孟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该文物不能用于研究A.西周手工业的发展B.西周的饮食文化C.先秦文字发展概况D.西周的分封制度2.春秋战国以前,黄河流域仅有防洪排涝的零星沟渠工程;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大型农田灌溉渠系工程。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铁制生产工具发展B.自然灾害日益严重C.黄河流域经济发达D.国家重视农业生产3.表①是汉朝统治者围绕着盐铁生产经营采取的决策,这反映了汉朝A.逐步放弃抑商政策B.工商业者地位出现根本转变C.国家垄断经济命脉D.政治权力干预社会经济发展4.魏晋时期,为摆脱宫斗残酷、朝廷更迭频繁造成的政局动荡,许多士人寄情山水、祟尚自然,以追求个性的真实与自由,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这即是后世所说的“魏晋风度”。

下列能体现“魏晋风度”的作品是A.展子虔《游春图》B.王冕《墨梅图》C.顾恺之《洛神斌图》D.吴道子《天王送子图》5.秦至西汉,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职,丞相对监察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有很大影响;隋朝废除(御史台)台主任命御史台官署的制度,改由三省长官推荐;唐高宗永徽年间后,监察御史“多是敕授”。

这一变化从根本上说明A.监察官员职级提升B.监察权力的扩大C.有效地削弱了相权D.皇权得到了加强6.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之父,伍子胥被迫逃离楚国进入吴国,后引吴军攻破楚国。

汉代以前,对伍子胥复仇破楚的行为基本持肯定态度;宋代后,批判伍子胥复仇是不忠的观点愈演愈烈。

这一变化说明A.宗法观念的削弱B.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C.程朱理学的影响D.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7.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杭州的丝织品“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之楚、蜀、滇、黔、闽、粤,衣被几遍天下”。

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稳定B.商品贸易突破地区限制C.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D.政府彻底放弃抑商政策8.1876年,中国首位外交官刘锡鸿在英国亲身体验了欧洲文明的先进性并感慨万千;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却以铁路会破坏风水“不可行者八,无力者八,有害者九”等理由,反对修建铁路,据此推知A.当时火车安全性能低B.官僚的认识水平影响近代化进程C.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D.铁路的建设便利了列强侵略中国9.表②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示意图(部分),其中“?”处应添写的是A.新文化阵营的分化B.辛亥革命的影响C.新式印刷技术发展D.五四运动的推动10.抗战时期,毛泽东指出“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毫无例外的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劳动人军。

我们有打仗的军队,又有劳动的军队。

打仗的军队,我们有八路军新四军,这支军队也要当两支用,一方面打仗,一方面生产。

我们有了这两支军队,我们的军队有了这两套本领,······那么,我们就可以克服困难,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垮。

”这反映了抗日根据地A.军民合力发展经济B.军事力量的不断壮大C.形成专业生产部队D.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11.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G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1950年,政务院明确规定:海关税率须根据国家经济状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税率规定的变化旨在A.长期稳定我国海关关税的税率B.维护国家关税主权、保护民族经济C.限制中外贸易、保护国内市场D.扭转中外贸易逆差、开辟海外市场12.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对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对综合性大学的文、理、工科院系进行剥离、合并,如清华大学历史系、文学院划拨给北大,清华大学成为以理工科为主导的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拆分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第一军医大学等。

这些调整主要是为了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思想文化改革的需要C.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13.学者宋圭武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

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小岗村包产到户是错误的决定B.集约化经营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C.必须保证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D.农村劳动力欠缺制约小岗村的经济发展14.2002年,我国钢铁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加39.3%,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科研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产量达到18224. 89万吨,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钢材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这反映出A.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了钢铁业发展B.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钢铁工业的发展受到外企的冲击D.国家垄断钢铁业的趋势增强15.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出现的众多法学派别中,注释法学派后期对罗马法的研究从注释转变为提出法律的原则和根据,建立法律的分结构,以便为实际生活服务:人文主义法学派旨在恢复罗马法的本来面目,来改革中世纪后期司法实践的弊端。

对罗马法的传播和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罗马法A.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化B.适用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C.为资产阶级制定法律所借鉴D.成为欧洲法律体系的准则16.1700-1721年间,英国议会多次颁布禁止进口印度棉布的法令,“禁止进口印度棉织品的保护措施促进了或者说培养了一个‘进口替代’过程,高关税和直接禁令促进了英国对印度棉织品的仿制和替换”。

这说明A.英国传统毛织业受到了威胁B.政府放弃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C.市场竞争推进生产方式变革D.手工工场织布效率得到了提高17.表③是有关“法田大革命”的三组对比思考题。

对表中内容概括准确的主题是A.旧制度与大草命B.以平等为革命目标C.渐进的社会变革D.全体公民参与政治18.某学者认为:“美国国父们在权力的设计与分配上表现出了对民主的芥蒂,美国总统的权力设置是以法国的路易十四等为原型的;在国父们看来,独裁者不但不是恶魔,相反地是正义力量的化身,是自由和公正的最强有力的保卫者。

”与此观点最相符的制度设计是A.两党制B.联邦政体C.君主立宪制D.三权分立19.表④统计了启蒙运动中普鲁士最重要的杂志《柏林月刊》300名撰稿人的社会身份。

由此推断普鲁士A.国内社会等级制度森严B.社会上层是启蒙运动的主体C.民众深受启蒙运动影响D.专制主义己经呈现衰落趋势20.苏联史专家闻一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以下政策能体现“退却年代”特征的是A.新经济政策B.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C.农业集体化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1.1933年,64国代表云集伦教参加世界经济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稳定货币;罗斯福总统要求美国代表团坚决抵制任何旨在稳定货币的国际协议,以“保留采取行动的绝对自由”。

美国政府的立场A.加快了世界经济形势恶化B.体现了美国的外交霸权政策C.稳定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D.推动新的货币体系逐渐形成22.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利用各种媒介,以“黑暗”、“独裁”、“残酷”、“封闭”、“落后”与“扩张”标识苏联“邪恶帝国”的形象。

这些宜传A.真实地揭露了苏联存在的问题B.正式揭开了美苏冷战对抗的序幕C.有力地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影响D.服务于美国遏制苏联的舆论攻势23.图②是一幅名为“应接不暇”的时事漫画,该漫画反映了(注:图中分娜是欧元、美元、英镑、人民币的货币符号,台旗写的是G20)A.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化体系化B.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完全崩溃C.多极化趋势冲击旧的货币体系D.全球化促进了各国货币的流通24.学者们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西欧文学以塑造同上流社会作对的个人英雄为主;俄国文学侧重描写生活中初露头角的理想英雄;东欧文学歌颂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实英雄。

这说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A.存在虚构成分B.具有民族性的特征C.突出人的理性D.表现社会精神危机第Ⅱ卷综合题 (共52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5-27题为必考题,考生必答。

第28-3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任选一题作答。

二、必考题(本大题共3小题。

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

第27题12分,共37分。

)25.(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78年,中国政府派出多批高级官员去香港、东欧、日本和西欧等地考察。

3-4月,时任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相当于上海市副市长)林乎加率领代表团访问日本,考察日本从经济管制、中央计划经济、配给制和价格管制的战时经济。

转向更加自由和更加有活力的民间经济的发展过程:4月,国家计委和外经贸部的干部访问香港时,评估了香港在金融,工业和管理方式领域帮助大陆的潜力;5-6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的高级代表团访问了欧洲五国,从瑞士的发电厂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戴高乐机场用电子设备引导飞机起降到集装箱被调运到货船上,他们看到了这些国家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以及工人的整体生产效率。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总结出国考察作用时说:“我们的同志去国外看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多么落后。

”“必须承认自己的落后,我们的很多做法都不对头,需要加以改变。

”材料二 1978年9月,在国务院“四化建设务虚会”上,李先念指出:“中国不能再维持封闭的经济,为了加快发展,必须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引进外国技术、设备、资本和管理经验,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在20世纪取得重大进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