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历史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浅谈历史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浅谈历史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和不可重复性,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历史知识的形象化、具体化是学生获得理性认识的重要条件。

信息化教学通过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传统教学方式解析及其评价通常来说,传统教学方式,就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板书、挂图和模型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也就是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看事物要一分为二。

从优点来说,传统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及时地更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利用教师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师生交互的机会较多,师生的关系较融洽。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比较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理解消化,会导致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信息化的必要分析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

主要是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和互联网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如下:1.节省时间,充实教学内容由于信息化教学主要借助计算机进行教学,通过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经点击、放映进行讲解,不必板书,这样节省大量的书写时间,用于充实教学内容,使之更加丰满。

2.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连贯性黑板是有限的,传递的信息也是不连续的,当堂课所讲的后面的内容需要前面的内容时,由于前面所讲已经擦掉,只能靠回忆来强调,其连贯性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克服了以上不足,通过循环播放进行总结、强调、解释等,重点突出,会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教学的连贯性。

3.增进师生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计划、课件、关于一些重点问题的理解等教学资源借助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公开给学生,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中的迷惑及时在网上与教师进行沟通,这样不仅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师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不足。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其声、光、图像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三、如何实现中学历史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融合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的方法运用上各有千秋,如何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对于历史教学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有关资料表明:在外界信息中,人通过听觉获取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取的知识能记忆25%,如果把听觉、视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就可高达65%。

很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

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突破传统教学平面化,利用多媒体的演播功能,展示历史事件间接或者直接联系,揭示问题本质,提高课堂时效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生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呼唤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开放的渠道中增加信息的密度与容量,能够增加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集体化教学中实施个别化分层递进教育,真正实现学科教学的优质高效。

3.完善传统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文本功能,美化教学练习内容,完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时效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信息化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声、像、文并茂,三维动画等近乎跨越时空的全息模式,向人们展示全新、高速的超文本感受,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4.搭建沟通渠道,利用多媒体交互式学习多媒体交互式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借助多媒体课件或网上资源,由学习者自主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和远程教学(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式教学系统)将课堂实现对外开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方式授课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教师相互联系、相互讨论。

三、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学历史教学近几年来,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发展迅速,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对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现状1、历史课件制作和网络化教学中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历史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但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和建设历史网站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很少思考这个形象性、生动性会对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

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堂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声音的变化多端等方面,从而弱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更谈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的老师制作的课件和网站,色彩艳丽、动感十足,四通八达,确实能够吸引学生,但易喧宾夺主,历史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魅力也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从中不能体会历史思维的乐趣和感受历史情感的熏陶。

2、信息化教学用得过滥、学生对历史信息化教学失去兴趣信息化教学只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等于现代化教育,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

但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教室后,有的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节节课都是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成为机器主宰了。

尽管课件内容非常丰富,科学性也比较高,起初学生还很感兴趣,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兴趣明显下降。

其原因是多媒体教学用得过滥,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太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更何况其他课程也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来讲是大量的重复感受,对于多媒体他们的感觉麻木了,原本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多媒体本身的刺激也已麻木,学生对于历史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失去兴趣。

3、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任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都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已,教学片也好,胶片也好,多媒体也好,它们给学生传达的仅仅只是信息,根本不可能代替教师人性化的讲解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喧宾夺主。

可是,现实中有不少多媒体历史教学一味追求材料的数量、画面的形象生动、声音的悦耳动听,而忽略了教师还有粉笔和一张嘴,也忽视了教师自身的资源,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而这些又能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感召。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把早已设计好了的教学内容,如历史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等制成课件,再增加些教材外的史料,配一些音响画面,然后按程序逐条演示给学生,没有自己的课堂板书、生动风趣的人性化讲解、形象的身体语言动作,这样使多媒体教学变得教条化、很枯燥。

4、运用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收集罗列知识过多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因此多媒体历史教学要注意留给学生消化、思考、想象、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是至关重要的。

但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脱离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盲目增加知识和材料的容量,不停地演示,让眼花缭乱的学习内容在学生面前匆匆而过,学生忙于接受,无力思索,无法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的理解、细致的思考,导致学习的肤浅和不扎实,使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受到阻碍。

“贪多嚼不烂”,结果使学生接受信息过多,造成“死机”,课后做习题,又不得不花一定的时间去看教材,重新思考做出答案。

有些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大部分学生在因特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资源。

另外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浏览网络资料,指导思想是先有观点,再让学生在网上查询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信息资源,并认为这样就是完成了对相关主题的学习过程。

实际上这样的资源就是披着计算机外套的厚本教科书,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二)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学历史教学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相关链接、课程论坛,即时答疑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

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课前一周,便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提供教师预先创设好的信息资源库和获取信息的网址或参考书目,下达预习提纲,预设诸如“秦为什么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

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意义建构”。

2、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脸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人最佳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从《上下五千年》这套教学光盘中截取了一段介绍秦始皇隆兵马俑的录象,由此导人秦的统一。

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

在诸如此类输入情感信息方面,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畜的多媒体素材。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3、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在网络条件下,80%以上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