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设备管理目标方面:通过2012年机组检修把机组存在的隐患全部消除,确保三年内不发生因检修质量和人为操作责任的机组非停事件。
缺陷管理方面:通过维护人员专业水平和检修工艺的提高,确保消缺率和及时率的同时,降低待备件缺陷和停系统处理缺陷的数量,提高设备的健康可靠性。
4.技改管理及费用管理方面:技改管理在立项时首先计算好技改投入与带来的经济效益或安全效益比较,确保项目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对技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严格要求,做到技改费用专款专用,保证每年技改项目的完成率。
5.三项费用管理方面:三年内所有工作严格按预算执行,确保三项费用可控在预算内。
材料费用管理:对大宗材料管理做好入库验收与出库监督工作,检修日常维护费用在做好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前提下每年费用降低5%,库存金额降低5%。
修理费管理方面:项目做到算后再干,做好外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项目费用控制在预算内,完工后及时进行验收结算,确保当年的费用当年清理;预算外项目严格执行审批流程同。
7.精密点检方面:2012年全面推进精密点检项目的实施,建立健全完善的精密点检体系,充分利用精密点检软硬件平台,建立完善的设备诊断档案,通过对设备定期保养及设备治理和改善,逐步的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减少设备故障率。
2013年精密点检在对设备日常的定期总体检及大、小修、临修中发挥作用,并能为状态检修提供决策依据。
2014年精密点检项目运用完全成熟,能够明显降低设备运行维护费用,提高设备可靠度,提升生产效率,使该项目具备可以广泛推广的应用价值。
8.技术监督方面:继续强化公司内部技术监督管理,利用好内蒙古电科院的服务职能,踏实开展各项服务范围内的实验工作。
争取每评为技术监督先进单位。
9.大小修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内蒙公司大修管理办法,做好近两年两台机组大修工作,利用好大修机会消除设备隐患。
通过大机组优化项目,配合好修前试验工作,挖掘机组节能潜力,踏踏实实开展节能降耗项目,对汽轮机通流间隙进行调整,争取汽耗低于设计值,锅炉热效率高于设计值。
大修达到全优工程。
10.环保管理方面:结合机组大修期间的脱硝改造项目,对脱硫系统和电除尘进行相应的优化,确保脱硝系统投入后,污染物排放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新频布的标准,污水处理方面通过全厂用水的优化,外排污水已达到最小值,待尾闾工程投入后,公司的污水排放符合环保和水务管理的各项要求。
第二章 设备管理工作思路及目标一、 设备管理工作思路华电蒙能包头公司两台机组投产以来,经过技术改造、机组大小修,设备健康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日常维护工作和机组检修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几年来检修维护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为了达到可持续、稳定的提高,保持较快的发展水平。
二、设备管理工作目标缺陷消缺率达到100%、及时率100%、重复率0%,实现预防性检修,突发性设备故障减小到零;实施零缺陷管理杜绝跑冒滴漏。
2012年进一步推行点检定修和精密点检,2013年实施状态检修,延长大、小修周期。
三、具体管理规划(1) 人员管理1.设备部现有人员情况:设备部现有人员总数210人,其中正式员工92人,劳务人员118人,正式员工比例为44%。
(1)40岁以上正式员工人数是29人,劳务合同用工是20人。
(2)35岁至40岁的正式员工人数是24人,劳务合同工是19人。
(3)2011年分配 大学生9名,外调入的学徒工5名。
(4)各专业点检员共12人。
专业主管3人。
(5)设备部现有班长、副班长13人,占设备部全体成员的比例为 6%;具有一定技术管理能力的组长有40人,占设备部全体成员的比例为19 %;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技术工人有91人,占有比例为43 %;班组材料员和新近分配的学员有32人,占有比例为15 %。
2.人员短缺的问题及建议:(1)专业主管人员短缺:专业主管是整个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负责人,负责协调点检、班长和外部门相应专业人员,协助部门主任进行人员管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设备部现有主管三名,分别是锅炉、热工、电气专业。
汽机和燃料、脱硫专业主管暂时空缺,需将各专业主管配备齐全,达到管理需求。
(2)点检员数量不能满足需要:点检员负责日常设备巡视检查,判断设备健康状况以制定检修计划,并且负责检修准备、技术管理、技术监督并兼任部门其他工作。
现有状况是点检员人数不足,按照集团公司制定的点检定修制度还需增加10名点检员,才能满足现有工作量需求,达到设备管理最高标准。
(3)人员结构需进一步优化:部门现有人员结构只能满足两台机组日常维护和小修中大部分工作需要。
由于技术骨干偏少,加上技术成熟人员外调和正常人员流动,而新入厂大学生还需两到三年学习和锻炼时间,造成人员结构存在断层。
只有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或者在现有人员逐步成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补充,最终达到动态平衡,来保证检修工作高标准、有序开展,同时考虑检修人员的上升空间,使员工都能保持积极向上、心态健康工作状态。
3.近三年的人员需求规划根据现有人员情况统计,结合后续部门发展需要,现制定近三年分配或外调技术骨干数量规划:2012年 分配或调入 15名2013年 分配或调入 10名2014年 分配或调入 10名通过人员结构调整,部门力争在三年之内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人员充足,能够满足现场工作需要;二是检修技能高,在消缺过程中,能判断缺陷根本原因,避免重复消缺造成人、财、物的浪费,达到经济运营,有效保证安全生产;三是懂设备管理,在技术骨干带领下攻克技术难关,结合技术改造和QC小组技术活动,使设备保持健康稳定运行,提高节能、环保各项指标,为公司实现保五星级发电企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设备部要通过自身不断调整,争做明星部门,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添砖加瓦,同时使部门每位成员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下充实自我发展进步,为公司培养、输送技术精、管理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二)设备维护管理工作1.推进7S工作进一步推进7S工作,使现场设备保持较高的管理水平。
目前经过两年的7S推行,现场设备从目视化到外观都有了极大的改善,设备的跑冒滴漏现象基本得到治理,2012年我们准备将7S推行工作更加深入,重点整治边远厂房内设备和输煤系统等尚未开展7S工作的区域,已经开展7S工作的区域利用日常时间重点改善和保持。
2013年利用机组大小修机会投入一定人力和物力,按周期将需要重新治理的设备再次整治,使设备外观和四保持工作整治一新。
通过治理,所有设备达到无渗漏标准。
到2014年达到7S工作常态化,无需专项检查整改,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员工自觉保持习惯养成。
2.点检定修和精密点检管理工作1)点检定修工作进一步深化点检定修工作,通过近两年点检定修工作的推行,目前我公司点检定修工作已经能够正常展开,基础建设工作已经完成,正常运作也已经步入正轨,设备台帐、检修记录等经过几次完善已初具成型,点检员日常专业点检工作能够正常开展,数据采集上传正常,通过数据积累每月对B类以上设备作劣化分析,及时提出检修计划和建议。
但是我厂的点检定修只是停留在点检定修的初级阶段,未来三年应重点研究深入推行点检定修、优化设备管理信息化以及科学推行状态检修等问题,使点检定修得到升华,达到状态检修的目的。
2)点检定修在我公司推行现状(1)已取得的成绩:通过集团公司人员培训和点检软件开发商现场培训,现在已经构建了完善的点检系统软件管理平台,各项制度、流程健全,且执行很好。
四大标准修编工作趋于完善,并已录入到点检软件中,每月自动生成定期工作任务,历史数据、分析报表齐全。
点检技术人才得到重视,技术比武、技术培训到位,点检技术人才职业通道比较畅通。
设备管理有创新、极具特色,依据自身资源特点细化本厂的点检定修体制,“纯点检”和“点检维护一体化”都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2)还存在的不足:设备管理的数据整合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有些工作还需进一步简化,信息不共享,存在重复工作,点检系统平台到位管理作用过于突出。
点检人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过多,主体工作不够清晰,点检人员工作重心不能全部落到设备管理上来。
检修策略优化执行还不够,优化检修工作还需要更加深入,检修优化工作理念层面上多,实际有效性不够,设备全过程(全寿命周期)管理还需深入;状态检修工作起步晚,缺乏精密点检人才;专业技术团队不稳定,跳槽、调动等因素造成检修技术人员变动频繁,不断形成岗位的“技术真空”或“技术稀释”,打断了技术管理的延续性,限制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员频繁变动从长远角度考虑,极大影响了设备的管理进步。
3)夯实点检定修基础,达到预期目标夯实点检定修基础,达到预期目标,就得从检修策略优化工作、点检定位及职能分工、设备运行状态深度监测与诊断技术储备、设备或机组的状态分析和劣化管理上着手,突破常规点检方式,弱化日常点检,注重设备状态分析,点检人员主要精力重点放在设备管理上,充分体现责、权、利对等的管理机制,使设备检修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1)开展优化检修工作,推进设备管理信息化,熟知设备当前的健康状态是准确开展定修工作的前提,及早开展优化检修工作的探索无疑是对深入点检定修最好的支持。
应深入设备状态检修方法在系统内外的应用经验,制定长期推进检修策略优化工作和相应信息系统完善的方案。
(2)开发设备信息库,集成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包括设计参数、检修历史信息、缺陷信息、故障库、成本信息等,结合状态检修试点工作,依据确定的判据对设备进行状态识别,并逐步形成设备检修知识。
(3)优化检修就是采用有效的监测手段和分析诊断技术,准确掌握设备状态,保证设备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科学的进行检修决策,合理安排检修项目、检修间隔和检修工期,有效降低检修成本,提高设备可用性。
(4)建立健全设备优化检修(或模拟状态检修)的管理机构,首先公司各级领导重视,配备称职的人员,明确职责;其次,要有稳定专业团队,既要有专业素质高的专家团队,又要培养各发电公司设备点检专业队伍,二者相辅相成;再次,要有稳定专业人员的政策与培训机制,保证仪器仪表设备资金的投入。
优化检修机制,逐渐探讨、摸索成熟可行的设备状态检修模式,充分调动检修维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5)精密点检是点检定修、预知性检修、状态检修等多种先进检修策略的技术基础,可以很大限度的发挥设备故障的诊断、分析、预知功能,进一步开展点检定修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精密点检上。
成立设备状态监测小组,配备专业状态监测人员;组建监测、分析、诊断组织,培养精密点检人才;配备振动、红外成像等精密仪器;在充分评估的原则下,增加检测仪器和监测手段,定期形成分析报告,指导点检定修工作。
(6)开展优化检修管理,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提升状态检修的比例,小修周期从1年延长到1.5年,大修周期从5年延长到6年。
(7)加强技术培训、推行持续改进、稳定技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