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资料第2章自然条件2.1 港口地理位置湛江市位于雷州半岛东北部的南海之滨,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城市(见下图),东出南海,西临北部湾,南与海南省相望,北靠我国大西南,居粤、琼、桂三省、区交汇点。
地理位置处于北回归线以南低纬度地区,即20°15′~21°55′N;109°40′~110°55′E,属热带季风区,海洋性季风气候,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辐射强烈,蒸发旺盛,具有热量丰富、水气充足、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
湛江地区地理位置2.2 气象根据湛江市气象观测站(站址:21°13′N;110°24′E,观测场海拔高度:25.3m,测站高度:28m)和硇洲海洋站(站址:20°54′N;110°33′E观测场海拔高度:15.2m,风杆观测高度:23.9m)1982~2004年的观测资料,分别对风场、气温、降水、湿度和雾况等基本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1 气温湛江地处东亚南部,纬度低,日照强,且东南西三面受海洋围抱,故终年高温、长夏无冬、春早秋迟。
温度的年变化不大,日变化也小。
年平均气温为23.4℃,气温年较差13.0℃,日较差约6.4℃。
湛江市气象观测站1982~2004年的观测资料统计,气温特征值如下:多年平均气温:23.4℃多年最高平均气温:31.2℃多年最低平均气温:8.5℃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1℃(1990年8月23日)历年极端最低气温:3.6℃(1991年12月28日)最高气温≧35℃的酷热天气有7天,占全年总日数的1.9%。
2.2.2 降水湛江濒临热带海洋,常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具有相对充足的水汽来源和水汽输送条件,降水主要由来自中纬度的锋面、低槽和源自热带的热带气旋、台风波、热带辐合带等多种系统引起。
因此,湛江地区年降水量相对丰富,各月均有降水,年降水日数平均为136天。
湛江市气象观测站1982~2004年的观测资料统计,降雨特征值如下:年平均降雨量:1654.8mm年最大降雨量:2411.3mm (1985年)年最小降雨量:961.1mm (2004年)日最大降雨量:297.5mm (2000年5月10日)日降雨量大于50.0mm暴雨日数平均每年有8天,占总降水日数的6%。
2.2.3 风况根据湛江气象站1982~2004年的资料统计分析,湛江的风向深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季风的转换导致风向的季节变化,其变化趋势是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夏半年盛行偏南风。
不同季节的风向频率见表2-1,表2-2为湛江气象站1982~2004年分风向风特征值。
表2-1 湛江气象站各月平均风向频率(单位:%)表2-2 湛江气象站1982~2004年分风向风特征值(单位:m/s)注:风速最大值指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根据上表的资料统计,风玫瑰图如下:湛江气象站1982~2004年风玫瑰图湛江气象站逐年各月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的统计见表5-3。
极值风速(2分种平均)主要由热带气旋引起。
表2-3 湛江气象站风速的各月、年极值(单位:m/s)硇洲海洋站统计了1990~2004年15年的测风资料,不同季节的风向频率及各月平均风速见下表2-4和表2-5。
表2-4 硇洲海洋站各月平均风向频率(单位:%)表2-5 硇洲海洋站各月平均风场要素硇洲海洋站1983~2004年分风向风特征值如表2-6所示,根据该表绘制风玫瑰图如下:表2-6 硇洲海洋站1983~2004年分风向风特征值(单位:m/s)硇洲海洋站1983~2004年风玫瑰图由于地理位置和数据采集等因素,从风玫瑰图上可以看出湛江气象站与硇洲海洋站风场的差异。
根据硇洲海洋站1982~2004年的大风统计,年平均大风(风速≧10.8m/s即6级风)日数为16.9天;8级(风速≧17.2m/s)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1.7天热带气旋影响和侵袭湛江的热带气旋数量各年之间差别比较大,多的年份有5个(1975、1978、1995年),而少的全年没有(2000、2004年)。
影响和侵袭湛江的热带气旋,大部分来自西北太平洋,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一路西行登陆粤西至海南岛东北部,多数强度强,水平范围大,占63%;少部分来自南海的热带气旋,形成快,移动路径曲折多变,因距离海岸线近,从生成到登陆时间短。
如7619号台风,1976年9月20日登陆湛江,其路径曲折多变,3次登陆,影响时间长,风雨范围广强度大,造成灾情严重。
台风影响湛江地区最强的极大风速值为57m/s(1996年9月9日的“莎丽Sally”台风);台风影响湛江地区最强的降水达300~400mm,过程降水日4~5天(9403号台风)。
如1980年7月22日的“Joe”台风(8007号)登陆徐闻,湛江沿海发生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害,风暴潮增水达5.90m,高居全国第一。
又如0312号台风“科罗旺krovanh”,湛江地区2003年8月24日21时~25日18时,8级以上大风吹袭长达18小时,最大风速38m/s,大风持续时间长,历史罕见,其破坏力极大。
根据中央气象局出版的1975~2004年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近30年来对湛江地区有严重影响的台风共有22例,其中13例来自西北太平洋。
这些热带气旋均在雷州半岛附近沿海登陆,使湛江地区受到狂风暴雨的袭击,有些引起风暴潮增水,给湛江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
严重影响湛江地区的热带气旋多集中发生在7~9月。
2.2.4 雾况湛江三面环海,属多雾区,雾多为海雾,属平流雾。
据湛江气象站1982~2004年统计,湛江地区雾日较多,平均各月都有轻雾出现,全年雾日数平均为118.4天,其中轻雾98.5天,浓雾19.9天。
每年12月至翌年4月为雾季。
其中3月份雾日最多,轻雾有16.2天,浓雾有7.2天。
雾日数的年季变化较大,年最多浓雾日数为46天(1985年);年最少浓雾日数为3天(1987年)。
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浓雾日19.9天。
2.2.5 湿度湛江地处滨海,常年受到来自海洋的气流影响,故湿度相对较大,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4%。
受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的影响,相对湿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11月至次年2月盛行干、冷的东北季风,多晴朗天气,降雨少,为干季;4月~9月,温、湿的偏南气流带来大量的雨水,为雨季也为湿季。
春季相对湿度最大,3、4月份相对湿度接近90%;最小相对湿度出现在秋高气爽的秋末冬初季节,11月和12月最小,分别为73.7%和74.4%。
2.2.6 雷暴湛江地区为雷暴多发区域,据1951~2004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雷暴日数为84天;最多为116天,最少为50天;主要集中在5~9月份。
2.3 水文硇洲海洋站的测波点位于20°54′N;110°37′E,海拔高度11.5m,测波浮标到测点水平距离350~600m,测波浮标在测点SSE方,测波浮标处水深9m上下,测波点开阔程度180°(1990年前使用浮筒测波,之后使用浮标测波,测波点位置不变),资料年限为1960年~2004年共45年的分方向年极值波高。
湛江港潮位站位于21°10'N,110°24'E,1965年1月~2004年12月38年的年潮位资料。
2.3.1 潮汐、水位2.3.1.1基准面及换算关系本项目码头水域高程采用大黄江理论最低潮面,陆域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平均海面(本报告除括号特别注明高程外,其它均为大黄江当地理论最低潮面),各基准面的换算关系如下(单位:m):各基准面换算关系2.3.1.2 潮型湛江港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型。
由于南三岛、东海岛和硇洲岛将整个湛江湾铸成入口小、内腹大的一狭长形天然良好水域。
因地形的影响,外海潮流由湛江湾口(进港航道)涌入湾内后发生变形,大小潮的高潮位逐渐增高,低潮位逐渐降低,潮差逐渐增大。
涨潮历时大于落潮历时,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
2.3.1.3 潮位特征值平均海平面: 2.00m 平均高潮位: 3.04 m 平均低潮位: 0.92 m历年最高潮位:6.57 m (1980年7月22日) 历年最低潮位:-0.80 m航总BM1湛江港平均海面1956年黄海平均海面 大黄江基准面(当地 理论最低潮面) 湛江港零点 霞海零点 调顺岛零点湛江港验潮站水尺零点平均潮差: 2.17 m最大潮差: 5.45 m2.3.1.4设计水位设计水位由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根据湛江港潮位站长期观测资料和本工程位置短期观测资料推算。
设计高水位:3.96m设计低水位:0.47m极端高水位:6.36m(重现期为50年的年极值高水位)极端低水位:-0.43m(重现期为50年的年极值低水位)2.3.1.5乘潮水位2小时P=90%乘潮水位:2.21m,3小时P=90%乘潮水位:2.08m 2小时P=85%乘潮水位:2.30m,3小时P=85%乘潮水位:2.18m2.3.2 波浪2.3.2.1硇洲岛海域波浪情况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广东省海洋预报台根据硇洲海洋站1982~2004年的波浪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波型:该海域波浪是以风浪为主,年出现频率约为80%;涌浪出现频率较少,约为20%。
波向:风浪是由风直接作用于海面形成的波浪,其波向主要取决于风向,波向的变化主要随风向而定。
该海域是受季风气候影响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与此相应的波浪向与盛行风向颇为一致。
硇洲岛海域1982~2004各级波高的波向频率统计见表2-7。
表2-7 硇洲岛海域1982~2004年各级波高的波向频率(%)注:C=2.67%如上表所示,硇洲岛海域的常浪向与强浪向基本相一致,均出现在ENE~ESE方位内。
H1/10>3.0m的方向是ENE~SE方位内;H1/10>5.0m的方向出现在N、ENE和ESE方位。
波高和周期:硇洲岛海域1982~2004年累年各向波高和周期见表2-8。
表2-8 硇洲岛海域1982~2004年累年各向波高(m)和周期(s)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偏东向波浪明显大于偏西向,强浪方向在NNE~SE的偏东方位内。
波高玫瑰图根据硇洲岛海域1982~2004年累年各向波高绘制波浪玫瑰图如下:0.51.53.05%硇洲站年各向各级波高玫瑰图(m)7.55.04.67%硇洲海洋站全年(1982~2004)波浪玫瑰图2.3.2.2工程位置海域波浪情况工程海区没有实测的波浪和风资料,为了对工程海区的波况进行评估,使用了湛江气象台1991年、1992年的风速、风向观测资料和硇洲岛海洋站1981年到1982年的风速、风向观测资料,计算工程海区各方位不同水深的波高、周期,波向(即风向)。
然后,对计算出的波浪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给出工程海区的波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