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工业出版社 管理学11第十一章 21世纪管理的发展趋势习题解答(修改)

机械工业出版社 管理学11第十一章 21世纪管理的发展趋势习题解答(修改)

第十一章 21世纪管理的发展趋势习题解答复习题1、文化管理出现的必然性是什么?答:文化管理趋势的出现并不是人们的主观随意创造,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大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对对管理理论提出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和管理实践的深入,管理的思想和观念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变化,为文化管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经济人假设”到“自我实现人假设”的深刻变化。

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职工都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对他们只能用严厉的外部监督和重奖重罚的方法进行管理,金钱杠杆是唯一的激励手段。

20世纪30年代,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美国管理学家梅奥提出了“人群关系论”,正式提出工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

(2)有形资源管理为主到无形资源管理为主。

全球经济在过去50年已经由一个几乎纯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体系转型为一个以智能、技术和服务为主的经济体系。

随着公司越来越重视无形资产甚于有形资产,衡量一个企业人们不再只看固定资产的价值,而是其拥有的管理技术和能够适应环境变动不断发展的长远性——战略、创意、品牌、企业形象、人力资源、销售渠道、服务、客户关系、权变化、抗风险能力等等,而这些几乎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上述这些无形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决定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3)从集权管理到分权管理的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通讯手段的现代化,世界变小了,决策加快了,决策的复杂程度空前地提高了,对决策快速性、准确性的要求,导致决策权力的下放,各种形式的分权管理应运而生。

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职工自觉工作、自我约束的精神动力,也成为凝聚公司员工的思想纽带。

2、简述企业文化的含义。

答:对企业文化的含义表述如下: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

它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伦理、风俗习惯、规章制度、精神风貌等,而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

企业文化的含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精神和凝聚力,以及企业全体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广义的企业文化,除狭义的企业文化内容外,还包括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企业中有关文化建设的设施、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

就企业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物质文化层次,它是指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等,是企业文化结构的最外层;第二是制度文化层次,包括企业中的习俗、习惯和礼仪,以及成文的或约定俗成的制度等,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第三是精神文化层次,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主要是指企业精神、理念、经营哲学,企业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以人的精神为依托的内容。

它是企业文化的最深层,是企业文化的源泉。

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结构体系。

3、简述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特征。

答:企业文化的内容一般包括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两个部分。

企业的外显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企业全体员工协调、适应外界环境、社会变化及与其他交往关系中逐步形成的企业风尚。

人们认识和了解企业,首先是通过企业的外显文化而获得印象。

企业的外显文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物质文化、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娱乐等方面。

企业的外显文化一般具有外观性、服务性、约束性、可传性和易变性的特点。

外观性是指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通过观察和感觉而显示出来的东西。

主要是指企业的硬文化,如厂容、厂貌、建筑设施、机器设备、产品造型、外观、质量以及文化设施等。

服务性是指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在顾客和社会上所产生的服务形象。

约束性体现在外显的企业领导制度、组织形式、人际关系、规章制度、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外显文化的可传性是通过宣传、交流学习、模仿,易于输出和输入,具有传播性。

易变性是指企业的外显文化处于企业文化的表层,易受外来文化及其他各种文化的影响和干扰,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相对于其他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而言,具有以下特征:(1)整体性。

企业文化是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它不仅研究企业精神、企业哲学及企业的道德伦理,还研究企业环境、文化礼仪、仪式、模范英雄人物。

更重要的是,它不仅研究个别事物,而且重在探索企业整个系统的系统效应,为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提供理论依据,为广大员工积极工作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

(2)凝聚性。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全体员工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它使员工相互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目标、共同精神,在企业中产生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稳定性。

企业文化的形成总是与企业的发展相联系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必然相对稳定的存在,不会轻易消失,不会因企业领导人的更换,组织制度、经营策略和产品方向的改变而发生重大的变化。

(4)时代性。

任何健康、进取的优秀企业文化,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并随着时代精神的发展而前进。

同时,它还受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形势的影响,因而要紧跟时代步伐,以新的、进取的健康的思想观念来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

(5)人本性。

企业文化非常重视员工的主体性,要求员工意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

它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使全体员工互相尊重,团结奋进,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推动企业发展。

如美国企业管理的专家和学者,经过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对员工的尊重、信任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创新精神。

事实证明,当企业领导者不尊重、不信任员工,对他们视为无关紧要人员时,他们也会按无关紧要人员的要求给你回报;若你把他们看作核心人员时,他们更会自尊、自强,以核心人员的要求,尽最大的努力实现你的愿望,为企业做出优异的成绩来。

4、简述文化的管理功能。

答:管理是因文化而异的。

在企业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想实现有效的管理,管理者具有文化的敏感力和跨文化技巧是基本条件。

为什么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进行文化的学习和准备?为什么全球性公司要把文化敏感力的培养列入其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中?美国学者菲利普·哈里斯认为,文化对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文化给人以认同感,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如此,特别是在人的行为和价值观方面,文化的作用更大。

通过文化培训,可改进雇员对组织的忠诚及组织的效率。

(2)文化的知识可以使人更好地相互了解,当管理者们理解了文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之后,他们可以更好地推动跨文化的沟通,协调相互关系,提高生产效率。

管理的条文、制度也可以按照当地的特点、标准等加以制定。

(3)文化的认知对发展和影响组织文化是十分有用的。

例如,在跨国公司中,公司文化可以影响当地工作人员和顾客的表现,而且诸如子公司、部门等实体都有自己的亚文化,这些亚文化既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以及相互的交流。

(4)文化的洞察力和工具对比较管理的研究十分有帮助,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领导和管理实践中的文化障碍变得更少。

那些在异文化环境中经营的管理者们,可以在与当地的对手谈判及处理组织关系中变得更富有成效。

(5)文化的敏锐性可以使我们认识和发展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以改变我们在国内外市场的经营战略,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外。

“文化是明天的经济”这句富有哲理的话,高度概括了具有经济文化性质的企业文化的功能。

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员工潜力的发挥,使员工同心协力,开拓未来,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推动社会进步起着主动、积极的作用。

5、何谓CI策划?答:CI策划(Corporate Identity,或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也称企业形象策划或企业识别系统设计。

6、什么是企业形象?答:企业形象是企业内外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是企业状况的综合反映。

企业形象是企业在与社会公众(包括企业员工)通过传播媒介或其他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包括公众印象、公众态度和公众舆论。

企业形象包括理念形象、行为形象和视觉形象三个层次。

7、企业形象策划包括那些内容?答:根据企业形象的三个层次,可以将CI策划的内容也分为企业理念识别(MI)、企业行为识别(BI)和企业视觉识别(VI)三个层次。

理念识别(MI)就是一个企业由于具有独特的经营哲学、宗旨、目标、精神、道德、作风等而区别于其他企业。

MI是CI的灵魂和整体系统的原动力,它对BI和VI有决定作用并通过BI、VI 表现出来。

行为识别(BI)指企业理念指导下的企业组织及全体员工的言行(制度和行为规范)和各项活动所表现出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区别。

BI是企业形象策划的动态识别形式,有别于企业名称、标志等静态识别形式,是理念识别最主要的载体。

视觉识别(VI)是指一个企业由于独特的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视觉要素而区别于其他企业。

VI的表达必须借助于某种物质载体。

根据人体工程学的研究,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是视觉。

因此VI是整个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中的最形象直观、最具冲击力的部分。

人们对CI的认识往往是从VI开始的,早期的CI策划也主要是VI策划,但它对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的影响并不持久和深入,而且脱离了MI和BI的视觉识别本身是缺乏生命力的。

8、描述知识经济的含义。

答: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主要的、核心的和第一要素。

如果说在工业社会中,战略性资源是资本,而在知识经济中,战略性资源则是知识。

在知识经济中,高新技术产业是核心产业。

9、简述知识经济的特点答:知识经济与以往的经济形态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日益发达的、成为未来经济主流的信息产业之上的,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主张敏捷制造和个性化商品生产,它是能够按照用户需要进行有效生产和服务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术产品,具有投入少、产出多且资源可重复使用和复制的特点,其产业规模的扩展程度完全取决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信息技术的运用必将使经济系统在产品、服务、效率、企业形象、生产、流通、交易等概念及操作方面都面临着深刻的变化。

(2)经济产值的“轻型化”。

比如,用光纤取代铜线,用数字产品取代模拟产品等。

由于知识的含量增大,产品的附加值也成倍的提高。

人们将这种以知识投入带来优化的经济称为“轻型经济”。

在当今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其国内生产总值如果以吨位来衡量,几乎同100年前差不多,但其实际价值却增长了20倍。

据说,如果以不变价格计算,现在美国出口同样价值的产品其平均重量仅及1970年的一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