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人才短缺现象原因解析
邴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摘要】目前,民营制企业已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
然而民营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形式并不乐观。
为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面向非公制企业就业的择业倾向,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就业,本文对民营企业人才短缺的现象就行了本质剖析,试图为政府、高校及民营企业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民营企业就业民营企业
为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许多实证研究都表明,民营企业已排在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最末位,学生们普遍认为民营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社保福利体系不完善且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就业现状及发展前景都不明朗。
究其原因,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加以分析。
一、民营企业内部制度存在漏洞1.管理体系不成熟、不健全。
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从个体户转化而来,尚未完全职业化,管理体系很不成熟。
企业内部留有家族式痕迹,决策权掌握在企业主手中,随意性大、参与度小;企业内部正规化程度低,公私划分不明确,管理结构不清晰,在招聘、晋升、薪酬、绩效考评等方面存在较大不透明性和不公平性,缺乏规范的制度、严格的监督检查措施、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更严重的是,企业内部常常拉帮结派,相互排斥。
这种混乱的情况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对民企失去信心。
2.人力资本遭到忽视。
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对员工个人职
业发展的忽视也是本科毕业生拒绝进入民企工作的重要原因。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商品经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状况,以迫使原本的长期雇用方式转化为短期雇用方式。
求职者选择企业,并不期待能一劳永逸、稳定地工作下去,而是看重企业提供的再学习机会、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铺垫,而民营企业恰恰在这方面非常欠缺。
调查显示,50人以下规模企业设立人力资源部的比例不足两成。
许多民营企业的目标单纯是为了赚钱,追求盈利最大化,而不是追求可持续发展和永续经营,不重视人才培养,违背以人为本理念,忽视人力资本的作用价值。
企业的考评、薪酬、晋升制度不明晰,更缺少健全有效的激励体系和适时适当的员工关怀。
这让本科毕业生非常担心自己在民企的工作质量和职业发展机会。
3.企业主素质底下,制约企业发展。
民营企业制度上的落后、人本观念的缺失与民营企业主素质和管理潜质的不足密切相关。
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主集大股东、法人代表、经营者于一身,个人独断专行,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员工没有决策权甚至被剥夺知情权,民主管理欠缺。
然而,享有绝对决定权和话语权的企业主的基本素质和文化层次却非常有限。
一大批早期的经商者大多是小学或中学文化,但他们凭借机遇和勇气创造了今天的辉煌事业。
据全国工商联2001年在21个城市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民营企业主不懂财务知识。
90%以上的民营企业主不懂英语和计算机,大多数民营企业主
不读书不看报。
由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民营企业家们消费观念畸形,往往通过钻政策的空子谋求利益;他们对产品质量监管的懈怠也使企业面临严峻的诚信危机,企业形象严重受损。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引起企业家的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必将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在市场形势变化和经营风险加大时直接导致企业倒闭。
二、民营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民营企业发展出现瓶颈的原因,除了企业本身管理存在漏洞外,恶劣的外部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民营企业的访问,我们了解到民营企业在融资、征地、打造品牌、控制成本、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不容乐观的市场环境。
正所谓“上有知名外企、大型国企,下有个体工商业经营者”,民营企业是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企业群体。
在经济中独特的位置决定了民企在通往“做大做强”的道路上必将经历许多艰难。
在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40%的民营企业倒闭,40%的企业曾在生死线上徘徊,只有20%的企业没有受到很大影响。
信贷收缩、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能源价格上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两税”合一、外贸结构调整、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外需下降……目前的国际环境、经济形势和国家财政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都非常不利。
让我们回到上面提到的华为公司的案例。
除了企业本身只关注利益、不关心员工身心健康的原因,艰难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也在客观上导致了民营企业员工的巨大
压力和繁重工作量。
2.非公有制经济的尴尬境遇。
作为非公有制企业,民营企业遭到了市场准入政策上的不平等待遇。
他们在邮电、通信、铁路等方面的投资受到限制,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兴办民企,但社会各部门仍对民营企业存在着歧视,民营企业在法制和政策环境上还没有完全取得与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
这导致民营企业主心存芥蒂,挫伤了民企的发展积极性,甚至出现了民营企业主“身份外籍化,资产国际化”等现象,这不仅使民族资产外流,也使民营企业家失去了自己发展的沃土。
值得欣喜的是,近两年政府已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上陆续做出了一些努力。
2008年7月28日,浙江省首先通过制度正式承认了民间贷款机构的合法地位,详细规定了申请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所需具备的各项要件,同时明确了工商部门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行为的各项职能。
2008年8月初,央行调高2008年度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其中全国性商行调高5%,地方性商行调高10%,总计约新增2000亿元贷款;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正在进行中,浙江、江苏等地小额贷款公司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政府正在利用行政调拨和市场力量,增加面向民营企业的专项贷款,帮助他们解决最关键的融资问题。
然而,这次政策是远远不够的。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府提供更多角度的政策支持和帮助,如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训、市场拓展、品牌塑造、企业迁移、降低税率、清理不合理收费、建立
政府采购制度、提高各项补贴等等。
参考文献:
林学军,林奇娇,中小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J]职业圈,2007(15)
金峰,对提升我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4(05)
薄茹,让民营企业成为培养人才的沃土[J]北京观察,2010(04)136人力资源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