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了”的用法分析摘要:现代汉语中,虚词“了(le)”不论是在口语中,还是书面语中,使用频率都比较高。
虚词“了”有两个,语气词“了”和助词“了”。
两者字形、读音相同,但具体用法和语法作用却不相同。
关键字: 虚词“了”、语气词、助词、具体用法、语法作用正文:注意:语气词“了”和助词“了”可同在句末。
且都在句子末尾,可能是助词“了”,也有可能是语气词“了”,但意思有区别。
如:她写了。
(“了”若是语气词,则表示动作在进行,若“了”是助词,则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一、助词“了”。
1.紧跟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完成。
如:1)王春生从来没有忘了他爹的惨死跟妈的眼泪。
(周立波《暴风骤雨》)2)还没有等到发榜,全国高校统考开始了,我当然还应该参1《谈谈句末的“了”》张兰英-《东岳丛林》-2005加。
(余秋雨《霜冷长河》)也可以表示将要发生的事情或假设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完成。
如:跟他们谈话就是我的工作,你要有什么话等我闲了再谈吧。
(《赵树理选集》)2.如果动词之后紧跟着另外一个动词或形容词作补语时,“了”就放在了补语之后。
如:1) "祥哥!"她往前凑了凑,"我把东西都收拾好了。
"(老舍《骆驼祥子》)2)他决定去拉车,就拉车去了。
(老舍《骆驼祥子》)3) 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老舍《骆驼祥子》)3. “了”放在由两个动词构成的并列词组后面(表示两个动词同时或者连续完成)。
如:这项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4. 连谓句、兼语句中,助词“了”一般用在后一动词之后2。
如:她找我借了两本书。
连谓句强调前一动作完成后才开始后一动作时,兼语句前一动作完成时,助词“了”可在前一动词后。
如:临时组织了一些人去支援五车间。
5. 有些动词后面的助词“了”表示动作有了结果,即加在动词后面的“掉”很相似。
这类动词有:泼、扔、放、碰、砸、捧、磕、撞、踩、伤、杀、宰、切、冲、卖、还、毁、忘、丢、关、喝、吃、咽、吞、涂、抹、擦等。
这个意义的“了”可以用在命令句和‘把’字句。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1981商务印书馆)第315页。
还可以在动词前加助词。
如:你应该忘了我。
你把它扔了。
6. 形容词带“了”表示性质变化的实现,后也往往带数量词宾语。
如:1)跟着虎妞的棺材往城外走,他这才清楚了一些,可是心里还顾不得思索任何事情。
(《骆驼祥子》)2)这个下午,我是和丁霸槽喝淡了一壶茶,他啬皮不肯再添茶叶了,我就去文化站看夏雨他们搓麻将。
(《秦腔》)有时也不表示变化,只表示某一性质偏离标准的程度。
如:这件衣服大了一号,我穿不了(liao)3。
7. 如果动词之后不带任何宾语,“了”可以放在分句句尾,这种句子里的动词通常在意念上是有宾语的只是把宾语省去了或放在其他位置。
如:你哥的歌声不错,我听了。
8. 动词后不带宾语,直接加“了”。
不独立成句,有后续小句,表示这个动作完成后出现另一动作或出现某一状态。
4如:这块布可以剪了做围裙也可以表示后一情况的假设条件。
如:写完论文了心里才踏实。
9. 句内有量词短语时,有两种情况5:3《句末“点儿”的语法动能与认知模式分析-豆丁网》-互联网数据-2013-01-244《原创:凉伞方言的体貌标记“该”字的语法功用》-互联网数据-2012-05 13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1981商务印书馆)第315页:句内有时量短语时,也有两种情况。
1)独立成句,表示动作完成的量。
如:○1我爹是给夏天义当了一辈子副手. (《秦腔》)○2这本书我看了三天。
2)不独立成句时,且有后续小句,表示前一动作完成了若干量之后开始了后一动作或形成某一状态。
动词前常加“刚、才”。
6如:戏是演到半夜了才结束。
(贾平凹《秦腔》)10. 放在重叠式中间,表示一次性的动作,不重复。
7如:1)他点了点头,顾不及谢谢她;悲哀中的礼貌是虚伪。
(老舍《骆驼祥子》)(只点一下头)2)我想了想还是应该要继续做下去。
上面的“点了点、想了想”可以换成“点了一点、想了一想”11. 表示完成,并非非用“了”不可,用不用“了”,跟前面的动词及相关成分在句子中的地位作用有关,比如“他们三天就完成了任务”,“完成了任务”是全句的谓语,“他们完成了任务以后,又接了另一项任务。
”中“完成任务”是全句状语,说明时间12. 宾语为动词时,前面的动词加助词“了”和不加助词“了”有很大区别。
8如:6《山东方言动词的完成体》唐娟华-北京语言大学硕博论文-20047《现代汉语虚词释例》:放在重迭式中间,表示动作历时不久。
1986年国家语委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将”重迭”改为“重叠”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1981商务印书馆)第315页:宾语为动词时,前面的动词不能加了。
(了11即本文所说的助词“了”)1.她决定明天动身了。
这句话可以介入英语语法知识进行分析: ○1.她决定明天动身了She decided to start off tomorrow(这是一个单句)○2.她决定了,明天动身.she decided that she starts off tomorrow.(这是个复句,有逗号是一般的复句,无逗号是紧缩复句)2.她答应了就去。
可以设想一个对话:a:你到底去不去帮她?b:她还没答应我的条件呢?她答应了就去。
13.不用助词“了”的情况1).一般地,动词不表示变化,无所谓完成时,不能加助词“了”。
如“是、姓、好像、觉得、认为、希望、属于、需要、作为……”9比如:1)如今他姓了李,完全忘记了生他养他的老王家。
(姓,动作有变化,有完成,所以可以加“了”)2).动词表示经常性动作时,不能加“了”。
如:他经常欺负(了)他弟弟。
二、语气词“了”。
语气词的作用在于表示语气。
主要用在句子的末尾,有时用9《菲律宾学生的“是”字句偏误分析》-互联网数据-2013-12-28在句中主语、状余后有停顿的地方,本身念轻声。
10表示新情况的出现,起到成句煞尾的作用11。
如:1)树叶黄了。
(陈述语气)2)别说话了!(祈使语气)1、放在句尾,表示一种肯定确定的语气,而又着重说明变化,即着重说明一种情况的一种发生。
如“下雨”是单纯说明一种事实,“下雨了”就表明以前没有下雨,现在出现了新的情况:下雨。
“雨大了,雨停了”包含了与由小到大或由下到不下的这个变化。
如:小明也会跳舞了。
12也常用来表示事态将有变化,前面常有副词“快”或助动词。
13如:要下雨了!快到家了.。
语气词“了”放在形容词后,只肯定已经出现的情况,不表示有过什么变化。
如:你人最好了!因为语气词“了”着重说明变化,所以往往和表示变成的时态助词“了”配合使用。
在一个句子里,时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同时出现时,它们的分别就更为明显了。
如:这就算见了你了。
2、“要……了”表示肯定发生某事。
“要是……了”表示假设某事已经发生,没有“了”,只表示假设。
3.在表示禁止或劝阻时,也常用语气词“了”。
如:你可别太大意了。
10《现代汉语》(第五版)(下册)第32页11《现代汉语》(第五版)(下册)第31页12《<红楼梦>语气词研究-豆丁网》-互联网数据-2012-06-071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试论句尾“了”的语法意义》互联网数据-2012-06-08(《赵树理选集》)4.语气词“了”后还可有别的语气词。
如:就这样算了吧。
语气词“了”可以变成“啦”,这个“啦”是“了”和“啊”的合音,在时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同时出现的句子中,“了”换成“啦”,语气更肯定恳切。
如:"祥子!"她往近凑了凑:"我有啦!"(《骆驼祥子》)5. 此外,有些语气词还有成句的作用。
一般说来,大多数实词和短语加上语调就能成为句子。
但是有时还需要加上语气词才可以独立成句。
比如“开学”,不加语气词“了”它只是个短语,加上语气词“了”就是一个句子:“开学了!”14三、助词“了”与语气词“了”同时出现。
1、助词“了”与语气词“了’同时出现,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又表示事态有了变化15。
1)、一般情况:如:○1我已经写了回信了。
○2我已经告诉过她我喜欢她了○3别傻了,她的孩子都上了学了。
14《语气词研究-免费下载-百度文库》互联网数据-2011-11-2615《”了”语气词与动态助词区别-豆丁网》互联网数据-2011-11-162)、句内有有量词词语时,只表示动作从开始到目前为止经过的时间,不表示整个动作的完成。
这个动作可能要继续下去,也可能不继续下去。
16如: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
3)、动词表示结束性动作时,助词“了”常可省略。
17如:他已经报(了)名了。
2、有时助词“了”和语气词“了”在句末连用,根据同音删略的原则,删了一个,剩下一个,,兼有语气词和动态助词两种功用18,如:自行车他骑走了。
19参考文献:[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 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本.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外国学生“了”习得考察及相关问题研究》丁崇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 17《第十二讲助词-百度文库》互联网数据-2010 06-0518《现代汉语》(第五版)(下册)第34页19《看这“了”字如何了得》吴建萍-《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