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隋唐时期资料
① 隋唐时期,陶瓷工业臻于成熟,已形成南青北 白两大制瓷体系。
②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远达欧、非,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陶瓷之路。
B.丝织业: 丝织技术高,以轻盈著称,并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 图案风格。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C.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制度,官 营手工业规模相当大;民间手工业也发达,朝廷赋 税户调的布、绢、锦等来自农夫织妇之手。
积极
见上
1、束缚思想
消极
2、不求实际,阻碍 科学进步
3、不利于培养创 新人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
特点 形成 发展
影响
世官制 官位世袭 先秦
察举制
以官举士
西汉形成、 魏晋发展为九品中 正制
将官职限定在 此制度虽在当时看 贵族范围内, 来比较完善,但各 由贵胄子弟继 方面都体现出封闭 承祖上的权位。的特征。其形式都 此选官制度使 是以官举士,权操 官吏来源被贵 于上层,百姓不得 族垄断,不利 参与,民意无从体 于有用人才的 现。 选拔。
科举制
考试选拔
隋创立、唐完善。以 后成为主要的选官制 度,明朝发展为八股 取士。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 官场的情形,扩大了 统治阶级的基础,提 高了行政效率。但它 是一种文化专制,到 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 士,不利于人才培养 和科技的进步。
中国古代选官标准和方式的演变:
世官制 (夏商周)
隋文帝—— 创立:废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官
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为主
唐朝完善 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提高科考地位(用高官主考)
本质: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从根本上
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④认识:
起到了抑制门阀士族的作用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要求
紧扣教材 注重基础 全面系统
封建社会的繁荣
——隋唐时期
整体感知隋唐时期概况(581—907)
朝代更替:
隋朝: 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618年杨广(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亡。
唐朝: 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907年被藩镇所灭,唐朝结束。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 4、(10年广东卷)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 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 拔,主要
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唐都长安
西
东
市
市
唐长安城西市
唐代及之前的城市有何特点?
1、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但经济功能不断 增强 2、城市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3、工商业活动被限制在固定的范围“市” 之内,在时间上也受到限制 4、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直接控制
2.“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 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这一调笑令所调笑的生产 工具出现在
展起来—“草市” 商业服务机构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柜
坊—银行的雏形) 对外贸易: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空前繁荣的
景象;广州成为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使。
广通渠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海河
广通渠 洛阳
长 安
黄河
淮水
涿郡(北京) 三点 四段 五河
江都(扬州)
长江
江南河
钱塘江 余杭(杭州)
隋唐运河的繁忙景象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
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
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13分)
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
A.中书省、尚书省
B.尚书省、门下省
C.门下省、中书省
D.中书省、门下省
• 2、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
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
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
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
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
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反驳唐太宗说:
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一一主管户口、赋税
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
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决策系统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中书省 草拟
礼部 礼仪、科举
皇 帝
尚书省
执行 兵部 军政
门下省
审议刑部 刑狱
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 积极影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公平 公正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推动了隋唐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 形成有重要影响。
科举制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演变:开创→ 隋朝
完善→ 唐朝 改革→ 王安石 僵化→ 明清 改造→ 戊戌变法 废除→ 1905
• 唐初统治者政治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 和“开元盛世”。
• 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 重点阐释
1.三省六部制
沿革:魏晋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期完善。
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结构 职权 :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最高行 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唐 三 彩
唐五瓣葵口秘色瓷茶碗
唐秘色瓷八棱瓶
唐五瓣葵口秘色瓷盘
唐代越窑秘色釉 葵花式瓷碗瓷 法门寺出土
3.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⑴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①原因:政治上的统一;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大运河的开通; 民族间和对外交往的频繁。
②表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
大都会,商业繁荣;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的集市贸易发
曲辕犁(又名江东犁)——长江下游一带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②灌溉的发展---出现筒车
曲辕犁模型
曲 辕 犁 构 造 示 意 图
曲辕犁将旧犁的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犁架也 变小,更加轻便灵活。曲辕犁还增设了犁评,便 于调节翻耕深浅,能节省劳力,提高耕作速度。
古代灌溉工具
筒车模型
筒车应用
2.手工业 A.制瓷:
思想 思想:佛、道、儒三教合一; 文化:全面繁荣。
隋唐:中华文明的高峰
• 知识链接:
• 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
• 经济: • 农业:均田制推行,南方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
熟(曲辕犁和筒车)。江南地区进一部开发, 经济重心南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手工业:制瓷业:南青北白;外销。丝织业。 • 商业繁荣:唐后期坊市制度被打破。柜房和飞 钱出现;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对外贸易 港口:广州,设有市舶使。 • 经济格局: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
疆域: 隋朝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
阶段特征:隋唐 中华文明鼎盛(封建社会的繁荣)
政治
国家大一统,政局相对稳定;
经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 小农经济呈现繁荣局面;经济重心南移
民族关系 开明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 (本国内) 步发展;
对外关系 开放政策,加强与亚、欧联系;中华文 (国与国) 明圈开始形成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12分)
(2)地理位置优越,水上交通便利;设置盐铁转运使; 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2.隋唐的政治:
• 总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 实行三省六部制,既分工明确又互相制约, 提高了行政效率
• 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僚队 伍素质。
②目的:隋朝统治阶级的核心是以杨氏为首的关陇汉族 士族集团和汉化的鲜卑贵族集团,为了巩固统治整顿官僚机 构,吸收庶族地主参政,限制士族地主在政治上的特权,加 强对地方的控制,打破士族对选官用人的垄断。
盛唐知识阶层因为科举而与统治集团同流合污,丧失了 独立的批判能力,为专制主义的发展扑平了道路。
③创立与完善: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 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 2、(2009高考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 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 3、(10年福建卷)《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 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 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 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政事堂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 独尊,集体决策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历史作用:
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 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 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 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催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
数万,唯寰挺身而去。
-----《旧唐书》卷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