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学生的心灵关爱学生的成长

走进学生的心灵关爱学生的成长

走进学生的心灵关爱学生的成长[摘要]班主任工作始终要把学生的成长进步放在首位,用真诚、民主的态度关爱学生,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关爱为人师表成长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有较高的管理艺术水平。

班主任在自己所做的工作中,要切实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生命的发展,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用真诚、民主的态度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意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着想,使学生在充满民主、平等的人文关爱的氛围中健康的成长。

那么,如何才能体现这种教育理念,形成这种氛围呢?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建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新理念。

现代全新教育理念,倡导“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成长放在首位,以学生自由、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

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教育教学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此为出发点和终点目标,实现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班主任在开展的各项工作中,应把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放在首要位置,要把学生放在“人”的位置上,而不是把学生作为支配和小视的对象,改变过去工作中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工作粗暴简单的错误作法。

学生与老师处在平等、理解的情境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从而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改变班级的精神风貌。

学生有了缺点,犯了错误,班主任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

班主任在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后,再确定处理对策,力求使问题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宽松和谐的气氛,感受到自己意见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尊严被重视。

2.真诚关爱学生,形成情感认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做一个好的班主任,首先必须拥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应一视同仁。

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关爱学生。

这种爱要像农民爱土地、工人爱机器一样,发自内心,纯出天然。

班主任要用严父慈母之爱,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要有博大宽容的胸怀,认真处理好班级的日常事务,不能有私心、偏心,要以心换心,平等而真诚对待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之间不只是严格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实际生活中,师生之间更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互为朋友的关系。

因此,班主任不但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并且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要切切实实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

班主任还应是学生倾诉和交谈的朋友,应常常倾听学生需求的呼声,用心与学生交流。

3.应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班主任应是教育工作的有心人。

教育无小事,在开展工作时应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一切看似简单的事情,都要认真调查、仔细了解、妥善处理。

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工作带来很不好的影响。

工作中,应灵活多变、方法多样、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没有一成不变的工作方法,人与人不同,性格不同,事件不同,要求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该不同。

因此,灵活多变,善于处理日常事务和工作中的偶发事件,是班主作一种必备的工作能力。

4.乐于奉献,爱岗敬业,作好表率。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要做好一个班主任,无论在为人还是工作上都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要处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品格高尚,乐于奉献,爱岗敬业。

严格以师德规范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使学生清楚地明白做人的道理,教会他们懂得做人的价值。

班主任在生活上要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工作上要勤奋努力,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学生,作好表率。

在学生心灵深处培植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理念。

5.选择处理问题的最佳角度和方式。

班主任工作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工作,在处理问题时,要使学生消除对立状态、接受老师的引导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对问题的把握和在适当时候所用的教育方法、技巧。

如果教师处理问题时巧妙的选取切入口,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艺术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同时,班主任要建立好学生的操行档案、考勤档案、违纪档案等,做好这些烦琐的工作,客观具体的记载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做好学生的考评工作,并向学生提出限期整改措施,把工作做得细致深入。

总之,班主任工作要始终把学生的成长进步放在首位,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各种育人措施,用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完善,提高学生生命质量。

同时,班主任也要与时俱进,实现自身价值的提高。

讲究批评策略提高教育效果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正确地运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因此,要想使批评达到一定的效果,教师必须掌握批评的艺术。

(一)学会尊重和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容易接受班主任的批评和教育,使批评产生较好的效果。

(二)把握批评的时机把握批评时机,即如何针对学生特点,在最有效最易发挥作用的条件下进行批评。

如有个学生,经常未经允许私拿同学的东西,进行过多次教育,效果都不理想。

后来,他有一次把心爱的手表丢了,被另外一个同学拾到后交给了老师。

笔者便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对他说:“谁丢了东西都会着急的,老师能理解你的心情。

多亏有这位拾金不昧的同学啊,你应该好好谢谢他才是。

这位同学拾到东西能交公,而有的同学却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这就太不应该了,你说呢?”他低头不语,似有所悟。

自那以后,他就改掉了自己的坏毛病。

(三)讲究语言艺术1.用表扬代替批评。

“数生十过,不如赞生一长。

”因此,在批评学生的不足之前,请先真诚地赞扬他取得的进步,即用赞扬代替批评。

如有这样一位学生,学习成绩很不错,但就是管不住自己,上课爱讲话。

课任老师经常批评他的缺点,很少表扬他的长处,结果引起了他情感上的对立,不但缺点未改,自觉性反而更差。

还有这样一位差生,在班上是一伙小淘气的头儿。

老师找他谈心,先指出他说话算数、有能力、有威信等长处后,对他说:“如果你不仅仅是团结那几个哥们儿,而是团结全班同学,在全班同学中树立威信就好了。

”结果,那次谈话后,他就判若两人,带领"小淘气们"在班上做好事,积极追求上进。

2.批评语言要适度。

批评学生时,不要说过头儿话,不要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要给学生下最后的通碟,如“这是最后一次,如果再犯干脆回家”。

如果这个同学再犯错误怎么办?真的就让他回家吗?如果真的开除了他,也说明班主任或学校教育的失败;如果不开除,岂不是班主任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因此,对于屡教不改的同学,应多想点办法,不妨打一场“持久战”。

3.学会运用幽默的语言。

幽默是批评者和被批评者之间的润滑剂,如上课有睡觉的同学,可以轻轻地摇醒他,告诉他“火车到站了”,同学自然感到不好意思,从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真听课。

一句幽默话达到了教育效果,不是比一本正经地批评强得多吗?4.巧妙批评,少用“但是”和“?”。

一些班主任习惯在赞扬之后来一个明显的转折,可学生一听“但是”两字,就认为老师前边的表扬是言不由衷,是批评的前奏。

还有些班主任习惯以各种各样的问号来批评学生,如“你知道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吗?”这种批评不大为学生所接受,容易使批评教育成为僵局。

如果不用“但是”和“?”,效果就可能不同。

例如,教育一位只顾自己学习,不关心集体的学生,可以对他说:“你的学习成绩很不错,如果你能多帮助同学,多关心集体,相信你会更受同学欢迎。

”这样的间接提醒,学生更乐于接受。

(四)运用恰当的批评方式批评学生是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出来的关系是:学生的不良行为——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学生的新行为,它表明批评是学生从不良行为向新行为转变的中介环节。

因此,班主任要达到学生产生新行为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

如果是对班集体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群体教育,要采取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

例如,针对班上学生浪费时间严重的现象,笔者叫全班同学把自己口袋里的钱全都扔掉。

同学们面面相觑,莫名其妙,没有一个人动手。

过了一会儿,笔者再对大家说,“让大家把钱扔掉,同学们却舍不得。

所谓时间就是金钱,一寸光阴一寸金,为什么有人浪费时间,却那么慷慨大方、毫不吝惜呢?”仅仅几句话,说得同学们陷入了深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则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家庭背景等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批评方式:对自尊心强、逆反心理强的学生,可采用商讨式的方法;对善于独立思考、自我意识较强的学生,可采用暗示、点拨的方法;对有惰性心理的学生,可采用措辞尖锐的方法;对自我防卫心理强烈的学生,可采用突击式的谈话方法;对性格内向、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可采取渐进式的方法。

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批评教育方法,往往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五)做好批评后的安抚工作批评完学生后,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向学生表明为什么要批评,为什么要这样批评,以消除感情上的隔膜。

对确属自己批评有误或批评过火的,要坦诚地向学生表示歉意。

但是,批评后一般不要立即找学生解释,否则不但不利于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还有损于教师自己的威信,危及今后的教育效果。

总之,人生活在团体中,批评人、听人批评都是难免的。

教师在工作中过多地使用批评,容易造成学生消极悲观。

为了避免无谓消极的批评,发挥批评的积极教育作用,就要讲究批评的方式、时机及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情感教育[摘要]现行的教育不仅以传授知识为己任,更重要的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情感教育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础。

本文探讨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进行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教育培养生物教学意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是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

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重视和关注情感领域的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

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

情感教育是生物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我们应重视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一)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激励着无数人努力前进。

有些中学生在长辈的宠爱中,形成了孤僻、自私、冷漠、骄纵的性格,这将会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并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为了活动方便,笔者把班里的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次课堂活动时,给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安排有明确的任务,避免有些学生袖手旁观、坐享其成。

相关主题